幸福是教育的终极追求

2008-07-16 08:08刘文霞桑志坚
大学教育科学 2008年3期
关键词:幸福教育

刘文霞 桑志坚

[摘 要] 教育是人类通向幸福的阶梯,不仅因为教育帮助人获得幸福所需的物质条件,更 重要的是教育在精神层面上关怀人的生活。它是一项“以智慧启迪智慧,以精神涵养精神, 以信念强化信念”的事业;让人拥有平和的心态,坚定的信念和行动的智慧,达到 人生幸福的境界。

[关键词]幸福;教育;终极追求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08)03-0020-04

哲学家们都承认:人生最高的目的是幸福。费尔巴哈在《幸福论》中提出:“一切有生命和 爱的动物,一切生存着和希望生存的生物之最根本的和最原始的活动就是对幸福的追求。” [1]那么,作为人类通往幸福天堂的阶梯,教育的本真热爱和深沉渴望也就必然指 向人生的幸福。苏霍姆林斯基就曾指出,教育(目的)是培养幸福的人。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但是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过程。教育应该关怀人的生活,首先 应该是关怀人的当下的生活,关怀此时此刻此人的存在,教育应当成为此时此刻的个体 获得幸福生活的一种特殊方式。

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在某种意义上,教育的任务不是传递给受教育者多少知识,教育的 追求更重要的是在知识的传递中形成面对生活的正确态度。杜威就说:我们经过教育过程而 获得知识,而这些教育过程不止单纯的获取知识和有关技巧形式,它们还企图把所获得的 知识统一起来,形成持久的性向和态度。因为一个人的心态就决定了他的生活状态,决定了 他对幸福的体会。幸福就是一种感受,一种心理状态,一个源自内心的平和协调。狄德罗说 :“在情感协调一致的情况下,具有强烈的情感就是幸福”。教育就是对人不可能“万事如 意”的生活的一种关怀,帮助受教育者发现生活的亮点,找到生活的幸福点,协调人们的期 望和现实,内心和外在的矛盾,鼓励人们从容地看待人生,看待人生中的不幸。孔子曾评价 其弟子颜 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面对生活的 困境,别人认为无法生存,颜回却乐在其中,这乐是在看待问题的心态上。虽然我们再努力 也成不了刘翔,但是我们仍然能享受奔跑的快乐,关键我们以什么心态看待奔跑。当我们登 上“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境界时,我们就获得 豁达、淡定和幸福的体验。幸福就是一种精神的满足,一种情感的释放;我们的教育就是一 种精神教育、情感教育。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认为:“学校的任务不仅在于教授给学生从 事劳动及合乎要求的社会活动所需要的知识,而且在于给每个人以精神生活的幸福。”[2]

虽然现代科技发展迅速,但是人的认识能力在一定时期毕竟是有限的,对任何事物的认 识过程都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所以在这种探寻和追问中必然产生种种困惑、挫折,伴随着失 望、难过。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追求的就不仅仅是培养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更重要 的是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认识自己。这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也是教育的内在要求。因为 从终极意义上,教育的目的是“为人”的教育。人只有在认识自我的前提下,知道自己什么 可为,什么不可为的情况下才能实现人生的追求。也只有能力与需求协调赋予人以充实的精 神生活,人才可以体验和感受到其中的幸福。教育通过物理、天文的知识告诉我们人类自身 的渺小 ,告诉我们对自然保持敬畏,启发我们反思自身的智慧;教育通过历史、政治、社会学知识 帮助我们确立自己的位置,认清自己的角色;教育通过医学、心理学向我们揭示自己的成长 规律 ,使我们认识自身能 力的局限。然后,当我们再置于浩瀚神秘的宇宙、自然和纷繁复杂的社会时,我们 便 有了一份从容的心态,便能在复杂的生活环境下,在我们的欲求和能力之间找出心灵的 平衡点,体会人生的真正幸福。

教育对人的生活关怀,就是一种态度形成的推动;人在对现代科学飞速发展的崇拜中,在物 质的种种诱惑中,形成一种旷达的态度,寻求一种心灵的解放,一种内心的安宁。因为人的 欲望是永无止境的,只有内心的平静、超越才是真正的幸福。而教育就在此种意义上,承 诺和实现了对幸福的┳非蟆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所以,自然地,它把自己的追求定位于开发每个主体的 潜能,使他 们的价值得以彰显。而这样不仅仅是为了增强人们认识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更深层的意 义在于使每个个体获得自信的人生,成就一个有信念支撑、引导的人生,幸福的人生。

教育是一项“以智慧启迪智慧,以精神涵养精神,以信念强化信念”的事业。教育在知识的 传递中,在能力的培养中,以崇高的教育信念和教师的人生信念塑造和形成了受教育者自身 的信念。“信念即人们坚定不移的思想、理想、意义和方向。并不是所有的思想、理想、意 义和方向都可成为信念,只有当思想、理想、意义和方向与主体的经验、认知情感发生共鸣 并为主体确认和坚信,进而内化为主体的精神时,才可称其为信念。它是主体活动的内驱力 ,也是主体活动的外张力”。[3]有信念的教育是幸福的教育,是个性的教育;有 信念的教 师,是幸福的教师,他为自己的劳动而快乐;获得信念的学生更是幸福的学生,他将自信地 展开多彩的人生。罗素说过:“需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幸福最后的承担者就是每 个个体。一个人的幸福就是一种信念,你认为自己幸福,你就会幸福,也许你的幸福不被别 人接受,但是你幸福与否的这个评价是别人不可能做出的,它只与个人的自我体验有关。

在这个世界上,虽然人的数量以数亿来计,但是其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任何人 都无法替代他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存在的绝对理由。所以我们应该具有实现自己生活 目标和志向、实现自我的价值的坚定意志和信心,这就是信念。当李白高呼“天生我才必有 用”时,表现的不只是那种豪放和愤懑,还有一种对自我的确信,相信自己存在的价值。今 天 的社会是人才济济的时代,我们的哲学不如哲学家深刻,物理学知识不如物理学家广博,天 文学知识不如天文学家丰富,……我们不禁要问:我们还能干什么?我们的价值在哪里?就 是 在这种质问和反思中,教育在尊重个性的前提下,把学生的独特潜质作为教育的基础和条件 ,把个性和亮点张扬,用多样的人生渲染世界的多彩。如果人生恰如一枚钻石,那么教育把 这颗钻石的至少一面打磨得光亮,使得每个人的人生都能熠熠生辉,每个人都能够在广阔的 社会中找到自己独特的位置,踏上人生的幸福之路。

今天的社会是一个媒体充分发达的时代,社会上充斥着各种流行的标准和概念,我们很容易 迷失自己的内心坚持而趋同于大众的标准,仿效他人的行为,以至忘记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信 念。人的一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漫长的,我们需要经历的太多,需要思考的 太多。当我们被忙碌奴役时,我们的人生方向也就迷失了。黎巴嫩著名的诗人纪伯伦曾经感 叹道:“我们已经走的太远,以至于忘记为什么出发。”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 玛佐夫兄弟》一书中说:“因为人类存在的秘密并不在于仅仅单纯的活着,而在于为什么活 着。当对自己为什么活着缺乏坚定的信念时,人是不愿意活着的,宁可自杀,也不愿意留在 世上,尽管他的周围全是面包。”[4]所以,教育的追求就在于信念的强化,是对 麻木的对 抗,是对从众的警醒,强调的是内心的坚持。教育给人的就是坚持的勇气、对抗力量和 强化的智慧,以求精确地判断自己的人生境遇,把信念安放在精神和灵魂的深处,在教育 过程中将之不断调整和放大,终极指向于理想的实现和人生的幸福。

成功的教育不只是传授知识的结果教育、继承的教育,它也必须是培养智慧的教育,是创新 的教育,是一种过程的教育。因为任何教育目的的达成和实现,最终都体现在受教育者对 问题的思考、危难的处理,及对世界的认识的智慧上。“我们只能在行动中遭遇智慧”, 在付出行动中体会幸福。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过:“人生所有的欢乐是创造的欢乐:爱情、天才、行动——全靠创 造这一团烈火迸射出来”,幸福不是时运、机遇等等的代名词,它处在人的创造活动过程之 中,“人是自身幸福的建筑师”。在美国电影《迷离境界》中有一个令人难忘 的片断: 主人公开始是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但醒来时发现自己在一个酒店的房间。不管他想要什么 东西,马上就会有侍者出现,满足他的欲望。过了数天之后,这个人厌倦了这种无须努力的 存在方式,对侍者说:“我有点想到另一个地方去。”“什么地方?”侍者问。“哦,我想我 已经死了,来到了天堂。但是我厌倦了,也许地狱会好一些。”侍者回答说:“这就是地狱 。”的确,幸福是一种追求而不是天神的恩赐,人只有在付出的过程中,在克服困难追求自 己理想的过程中,才能体会生活的乐趣,抵达幸福的天堂。否则,即便是锦衣玉食,也只能 徘徊在幸福之外。而成功的教育就是要开启人们认识幸福的智慧,让人体味到幸福不是物质 的丰 盈、生活的安逸,而是人的精神生活的充实。英国教育家约翰•怀特说,“受过教育的人从 拓展 意义上考虑他的自身幸福,他把个人幸福推及他人,把幸福融入一种道德高尚的生活之中。 ”[5]“中世纪的亚里士多德”阿奎纳也认为,“教育的目的,亦即生活本身的 目 的,是通 过培养道德和理智美德来获得幸福”。先哲们的名言一方面告诉我们什么是幸福,另一方面 也告诉我们教育是人们获得精神满足,体会幸福的阶梯。

教育培养了人认识幸福的智慧,同时也培养了人创造幸福的智慧。幸福就在人们的创造活动 中 ,当我们付出了爱,我们收获了家庭的温馨;当我们付出了劳动,我们收获了成功的喜悦; 当我们付出了微笑,我们收获了快乐。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自我的实现和自我的完善,充 分发挥和展开自己的智慧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获得物质丰富、精神自由的幸福人 生。这些都需要在创造中展开,在创造中体验、获得。但是,创造不是空谈,不是口号,是 追 求的征途,是行动的智慧。没有智慧的行动,只能是机械的复制、僵化的模仿,根本谈不上 创造,“创造是一个过程,是一个需要高度智慧性劳动的过程”[6]。教育是创造 的基石。

成功的教育,追求的是知识与智慧并重的教育,是以教育智慧、教师智慧去启迪、激发、开 拓和增进学生智慧的教育。体现在教育实践中就是知行统一、手脑并用、听做结合的教育。 它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应用知识、孵化智慧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实践、应用、创造中学习 ,做到活学活用、灵活运用,从而激发学生创造的智慧。

作家丁玲说过:“对于一个有思想的人来说,没有一个地方是荒凉偏僻的。”换言之,对于 一个懂得幸福的人来说,幸福是到处存在的。关键要具备发现幸福和创造幸福的智慧,因为 我们不能期待幸福自己来敲门。而教育就在追求、启迪、弘扬人获得与感受、创造与 享受幸福的智慧的过程和行动中,完成了它的终极追求。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直接作用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但教育的终极意义作用于人的精神世 界。著名哲学家罗素提出:“巨富和赤贫都不能带来幸福”。他认为,幸福需要必要的外部 条件,即物质的条件,但却更需要“思想条件,即实现幸福的内在条件”。只有教育能让人 拥有平和的心态,使内心得以安宁;拥有坚定的信念,使精神获得满足,拥有追求的智慧, 使创造得以实现;只有通过教育,人才可以真正实现心无所累、自由自在的人生幸福。

[参考文献]

[1][德]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54 3.

[2]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赵玮,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9.

[3]刘文霞.教育哲学应有的意蕴[J].教育研究,2001,(3):31.

[4]柳延延.论现代艺术中人的形象[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3):1.

[5][英]约翰•怀特.再论教育目的[M].李永宏,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 7.138.

[6]刘文霞.广义创造论——创造教育的哲学理念与实践[M].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出 版社,2002.8.(责任编辑 徐 丹)

Happiness Is the Ultimate Pursuit of Education

LIU Wen-xia,SANG Zhi-jian

(Tian Jia-bing Educational Academy ,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 Hohhot,Inner Mongolia 010022, China)Abstract: Education is the ladder for people to get happiness, because educationcan not only help people get the material condition but also care for people'slife spiritually. It is an enterprise that enlightens wisdom by wisdom, cultivat es spirit by spirit, and strengthens faith by faith. Education can make people h ave gentle mood, firm faith and the wisdom of actions, and reach the happy stateof life.

Key words:happiness ; education ; ultimate pursuit

猜你喜欢
幸福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露潼的“幸福”
幸福、德行与至善——康德至善学说探析
“幸福”之下,真实的不丹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教育漫画
为了“幸福”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