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丽
做惯了话题作文或供料作文练习的同学,面对考场命题作文时,往往不知如何入手,有同学觉得命题作文不如话题作文自由,也不便于考前准备;还有同学觉得命题作文不如供料作文好下笔,无材料可循,只孤零零的一个题,如若审题偏差,就会全盘皆输。其实不然,只要你想想我们是怎样开始学习写作文的,就会发现,其实是命题作文练就了我们的写作本领。面对命题作文,我们应该有足够的经验。
首先是体会题意。有些文题浅明确定,一看就知命题题意所向,如“说‘安”、“谈意气”、“酸甜苦辣说高考”等,基本不会出现审题误差。还有些文题比较含蓄,领会题意要颇费思索。这种类型的文题,有些比较简约,如“愿景”、“肩膀”、“人与路”、“季节”、“传递”、“雪”等,这类题目,要先确定其本意,再看其是抽象词还是形象词,抽象的要理解其蕴涵的抽象意义,形象的要理解其象征意义,尽量不能直接写其字面意思,否则会太肤浅。有些作文题就是朴素的一句话,如“有句话常挂在嘴边”、“我想握住你的手”、“必须跨过这道坎”等,这类题目,先要理解整句话的意思,然后再重点琢磨句子中的副词、形容词和动词,这些词是解题的关键所在,如“有句话常挂在嘴边”中的“常”、“我想握住你的手”中“想”。抓住了这样的“题眼”,即不会审题失误,还能挖掘出深刻的主旨。有些作文题比较粉饰,如“怀想天空”、“诗意的生活”、“今年花胜去年红”、“留给明天”等,这类题目不能死抠字眼,而要整体理解其韵味。要像解读诗句一样,体会其弦外之音。考场上,遇到这些比较含蓄的题目,不要有畏难情绪,要知道这类文题也有容易的一面,因为其题意不确定,那就只要沾上边就不能算跑题。以“雪”为例,可以写一篇记叙文,记某一天下雪或遇雪的情况;可以写议论文,2007年冬季那场考验中国人抗灾能力的大雪;还可以写一篇说明文,说明雪的成因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等,只要写的是雪,阅卷人就没有理由说文不对题。事实常常是,命题人要求的正是这样的可此可彼的自由。这里提示一点,考场上考生不必花时间揣摩猜测命题人的确切用意,因为任何一个命题作文的命题者都要以开放性为其命题的基准点。
其次是怎样使文与题巧妙地配合。同一个题目,写法可以千变万化。在写作文之前,你的头脑里想些什么?没有“想”,就不知道写什么;胡思乱“想”,写不出好文章。作文时“想到什么”,或能“想起什么”十分重要。叙事抒情性文章需要联想和想像塑造丰满的人物、构思生动的情节、创造优美的意境。议论性文章要借助恰当的联想和想像获取论据、确立独特新颖的观点。命题作文过程中这些联想和想像要循题而行,让我们从中析出一二迹象,其余可以类推。
让“题”就“己”。命题作文解题时,可以沿着自己的兴趣和见识方面联想。如“我想握住你的手”,如果你是一位钢琴艺术爱好者,可以联想自己的学琴经历,艺术一直在向你招手,但要想要握住艺术之手,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再如“北京的符号”,可写的内容非常之多,选择哪一种来写,依据的一是你的兴趣,二是你的见识。所谓见识,是你对北京某个标志性的元素曾经思考过,有独到之见。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命题作文也是可以准备的,只要你多留意生活,勤于思考遇到的各种问题和现象。
让“题”出“新”。命题作文可以顺着题意写,照一般人所预期的那样写。如“必须跨过这道坎”,可以记自己或他人面对困难的一段经历及感受;还可以,不是写人,而是写某种物种进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由此展开论述。需要提示的是,命题作文,要紧扣题目,出新的前提是能与题在某些方面对应,不可为新而新,立异以为高。
考场上,有时顺着联想和想象写,越写越远,甚至写到像是与题无关,这时不要慌,一个办法是收回来,最后与题目照应一下,如放风筝,飞得远,却有一根线牵着。但你若有足够的把握,也可以不收回来照应,如射箭,虽不回来,总是由自己的弓发出去的,形离神不离。
总之,同一个题目的命题作文,可自由发挥的空间同样很大,在合理审题的基础上,应该以你的兴趣、见识和想象力为准绳定取舍,而不为题目所拘。
就近年来全国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来看,命题作文的份额已呈上升趋势。2005年,全国单独命题的省份有4个省市采用了命题作文:“说‘安”(北京卷),“今年花胜去年红”(辽宁卷),“留给明天”(天津卷),“自嘲”(重庆卷)。2006年,有6省市采用了命题作文:“我想握住你的手”(上海卷),“肩膀”(辽宁卷),“谈意气”(湖南卷),“愿景”(天津卷),“北京的符号”(北京卷),“人与路”(江苏卷)。2007年,有14份语文试卷采用了命题作文:“人生,诗意还是失意”(全国卷1),“必须跨过这道坎”(上海卷),“我能”(辽宁卷),“有句话常挂在嘴边”(天津卷),“酸甜苦辣说高考”(重庆卷),“怀想天空”(江苏卷),“诗意的生活”(湖南卷),“季节”(福建卷),“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水”(江西卷),“一步与一生”(四川卷),“提篮春光看妈妈”(安徽卷),“科学家的创新与创造”(海南卷),“机遇与坚持不懈的精神”(宁夏卷),“传递”(广东卷)。这其中有单独命题省份增多的原因,也有命题作文自身的特点,命题作文因其客观性和统一性,更适合于制定评分标准。也许2008等待你的就是命题作文,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