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朝霞 王 镭 李永辉
短跑是田径运动历史发展最悠久的竞赛项目之一,在现代奥运会发展史上,短跑的角逐历来是最引人注目的项目之一。它是在人体大量缺氧状况下持续高速度跑的极限强度运动。对于一个短跑运动员而言,最为显著的要求是速度。短跑中的速度是肌肉快速、爆发性收缩的结果,这种收缩转化为快速跑进所需要的平稳高效的身体运动。在整个短跑比赛过程中技术对成绩起关键性作用,步长和步频决定跑速,为了跑得更快,运动员必须在保持两者最佳组合的同时,设法提高两者或者其一。
1.发展和提高步长能力是进一步提高成绩的关键所在
步长和步频决定着跑速,只有这两者得到统一时,跑速才能提高,而统一的条件是掌握正确的技术。跑的基本技术环节是:一条腿蹬地,另一条腿摆动(即后蹬——蹬摆配合)动作;两条大腿的大幅度而快速的交换动作;原摆动腿的落地动作等。其中,后蹬动作是所有跑的开始姿势和动力的来源,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步长和步颊,而只有正确的送髋动作才能做出有力和有效的后蹬动作。步长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髋关节的伸髋力量、柔韧性和灵活性。研究还表明,髋关节周围的肌肉不仅是人体内最大储存能量的环节,也是人体获得水平位移的主要动力来源,是高速跑中的主要发力关节。因此在短跑技术教学和训练中,以髋为轴的摆动技术即如何正确送髋应处在核心的地位。
2. 送髋动作的技术分析
2.1 送髋能加大后蹬力量
跑的技术原理告诉我们,后蹬力量是使人体获得向前加速度运动的唯一的动力来源,为了提高跑的速度,必须尽力加大后蹬力量。根据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而且作用在一条直线上的力学道理,摆动腿的摆动支撑点必须落在后蹬腿上,而不应以摆侧髋关节为支点主动屈伸摆动腿,使它变成无支撑点的摆动,导致相向运动的产生,从而出现髋后坐的错误。假如摆动腿与骨盆相连的一端保持相对的游离状态,摆动腿的摆动是在骨盆带动下完成的,那么通过骨盆以支撑腿一侧髋为支点所做的绕三轴运动,不仅为摆动腿的摆动提供了有效的支撑点,而且成为摆动腿的摆动惯性力作用于蹬地腿并得以发挥的前提。
2.2 送髋能减小后蹬角度
跑的技术原理指出,跑动时较小的后蹬角度能取得较大的向前水平分力,提高向前跑进的效果。骨盆的正确运动,使得骨盆连同摆动腿和躯干充分前移,促使身体重心远离支撑点,从而减小了后蹬角度。
2.3 送髋能加大步长
骨盆的正确运动能加大后蹬力量,减小后蹬角度,这两者均有利于加大步长,另外也能加大摆动腿本身的长度(摆动腿长加摆侧骨盆长)而增加步长。
2.4 送髋对交换腿技术的作用
交换腿技术实质上是换一条腿做送髋动作,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是蹬离地面后的边折叠小腿、边摆动大腿的技术,这是优秀运动员的技术特征。这个动作的出现并不是由于运动员主动折叠小腿产生的,而是运动员在充分送髋的前提下结束后蹬动作,并且能充分放松原伸展髋、膝、踝各关节的肌肉群的必然结果。另一个方面是,摆动腿摆到前方最高点时,大小腿之间仍保持较大的折叠度的技术,这说明运动员的摆腿动作是随摆侧骨盆一起前摆的,从而保证充分的送髋动作,这个动作又为积极落地创造了有利条件。
2.5 送髋对落地技术的作用
落地技术实质上是为了使原摆动腿能迅速转为后蹬腿,并保证送髋动作能顺利完成所做的努力,因此当摆动腿做落地动作时,不应强调小腿如何运动,而应强调在充分完成送髋动作的前提下放松原前摆和高提摆侧骨盆的肌肉群,从而使伸髋肌肉群收缩,促使摆动腿的大腿积极下放,小腿在大腿积极下放时由于膝部肌肉放松而随惯性向前摆出,当脚掌快要接触地面的一刹那,正好是膝关节接近伸直的一瞬间,这时大腿加速向后下方放,力争尽快伸髋,小腿在大腿的带动下连同脚掌—起做快速有力的由前向后的“扒地”动作。因此,当脚掌一着地,骨盆就迅速移到了支撑腿上方,为迅速转入下一步的送髋动作提供了有利的支撑点。
3. 结论
综上所述,现代短跑就其本质特征是以髋为轴的高速摆动,骨盆的正确运动能加大后蹬力量、缩短蹬地时间、减小后蹬角度及加大步长,这些都是决定跑速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着步长和步频,由此看来,送髋为跑的技术核心是无可非议的。步长和步频决定着跑速,只有这两者得到统一时,跑速才能提高,而统一的条件是掌握正确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