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邯鹰
弹跳力是蓝球运动员的重要身体素质。大量研究表明,跳深训练能够有效发展运动员的弹跳力。通过业余篮球运动员在采用跳深训练发展弹跳力调查研究,初中业余篮球运动员采用跳深训练发展弹跳力时,将50厘米做为跳深训练的高度为好。
一、跳深训练的效果优于其它训练方法的原理
跳深训练的效果优于许多其他训练方法的根本原因,在于跳深训练是一种“超等长收缩训练”。所谓“超等长收缩训练”是指在肌肉进行收缩前,先对肌肉施加一定的前负荷将肌肉拉长,以求在随后的收缩运动中获得更大力量的肌肉工作形式,即在肌肉的向心收缩前,先进行离心收缩的肌肉工作形式。“向心收缩”是指肌肉收缩力量大于外加负荷,因此肌肉用力收缩并且肌肉长度缩短。“离心收缩”是指在前负荷的作用下,肌肉虽然用力收缩,但由于收缩力量尚不足以克服所受到的前负荷,因此肌肉虽然用力收缩但还是被拉长。超等长收缩训练的效果,优于单纯的向心收缩训练是由于:(1)在向心收缩前先进行离心收缩,将肌肉拉长能引起肌肉的牵张反射,提高肌肉的收缩力量。(2)在向心收缩前先进行离心收缩,能使工作肌肉储存和利用离心收缩产生的弹性势能,从而提高随后的向心收缩力量。由于超等长收缩能产生比单纯的向心收缩更大的收缩力量,因此使训练者的肌肉得到更好的锻炼。
二、研究跳深训练适宜高度的重要意义
在跳深训练中,由于重力加速度的作用,使得运动员在下落过程中的速度不断增加。在落地缓冲阶段,运动员必须首先通过肌肉的离心收缩做功,将落地瞬间身体向下的运动速度中和为零,然后才能进入随后的向上蹬伸加速阶段。可见,从高于地面的某一高度跳下接触地面时的速度,就是降下肢肌肉拉长的前负荷。而从某一高度跳下时,接触地面瞬间的速度主要是由跳下的高度决定的。因此,进行跳深训练跳下的高度就是决定前负荷的主要因素。对于从不同高度进行跳深训练的训练结果进行研究,进而找到适宜的跳深训练高度,才能使运动员从跳深训练获得最佳的训练效果。这对于跳深训练的科学化有着极为重要的实际意义。但迄今为止,对于“跳深训练的高度”这一影响跳深训练效果的重要因素所进行的研究极为缺乏。另外,不同年龄和训练水平的运动员,在进行跳深训练时采用适宜高度也存在很大的差异。那么,在少年业余篮球运动员进行跳深训练时,采用多高的高度才能更为有效地发展其弹跳力同时避免肌肉损伤的发生?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将为少年业余蓝球运动员进行跳深训练时采用的适宜高度提供实验依据,有助于提高跳深训练的科学化程度和训练效果。因此,本实验研究了不同高度的跳深训练对于发展少年业余篮球运动员弹跳力的效果,寻找少年业余篮球运动员进行跳深训练时的适宜高度。
三、分组实验研究
在学校参加业余篮球训练的初中篮球运动员30名,分为3组:第一组跳深训练高度为30厘米(简称为T30组),第二组跳深训练高度为50厘米(简称为T50组),第三组跳深训练高度为70厘米(简称为T70组)。实验分为两大部分。在第一部分实验中,三组受试者分别从30厘米、50厘米、70厘米跳下进行一个单元的跳深训练。一个单元的训练内容为:每组受试者进行5组跳深,每组练习7次,每组练习之间休息5分钟。在跳深训练前、跳深训练后即刻以及跳深训练后48小时三个时间点,测定三组受试者在跳深训练前后的血清肌酸激酶活性和肌红蛋白水平。研究从三种不同高度进行一个单元的跳深训练对受试者骨骼肌的损伤情况。在第二部分实验中,三组受试者分别从30厘米、50厘米、70厘米三个高度跳下进行跳深训练8周,每周进行两次跳深训练(两次训练分别安排在星期一和星期四)。每次训练进行5组跳深,每组跳深练习7次,每组练习之间休息5分钟。在八周跳深训练前和训练后分别测定受试者的三项弹跳力指标:助跑单腿起跳摸高成绩,助跑双腿起跳摸高成绩,原地双腿起跳摸高成绩,从而得出三组受试者在经过8周跳深训练后以上三项指标增长的幅度,进而研究和比较从三种不同高度跳下进行8周的跳深训练对于发展受试者弹跳力的效果。
综合以上研究结果,对于本实验的受试者,采用50厘米做为跳深训练的高度,既不会对受试者的骨骼肌造成损伤又能取得最好的训练效果。建议初中业余篮球运动员将50厘米做为跳深训练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