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铁君
陈鹤琴(1892-1982)浙江省上虞县人。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曾留学美国,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东南大学教授兼教务主任等职。毕生从事儿童心理与教育的研究,重视实验与实践,建立并完善了中国化、科学化的现代儿童教育理论体系,被誉为“中国幼教之父”。主张以幼儿的发展为本,了解儿童,认识儿童,才能教育儿童。其著作主要有《儿童研究纲要》、《儿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活教育理论与实践》等。
陈鹤琴先生以毕生的精力致力于儿童心理与教育的研究,构建了完整的中国儿童教育体系。他认为首先要了解儿童、认识儿童,才能谈到教育儿童,这是“活的教育”。书本主義教育是死的教育。我们要活的教育,教材是活的,方法是活的,课本也是活的。我们应尽量利用儿童的手、脑、口、耳、眼睛,打破只用耳朵听、眼睛看,而不用口说话、不用脑子想事的教育。要教育好儿童,要使儿童的教育是活的,必定要先懂得儿童的心理。
陈鹤琴先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以儿子陈一鸣为对象,从出生之日起,对其身心成长状况持续观察了808天,一点一滴用文字和照片详细记录下来。他潜心研究幼儿心理及教育儿子的事例,如今对我们的家庭教育与幼儿教育仍具有深远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有一天,陈鹤琴看见一鸣拿了一块破烂的棉絮裹着身体玩,这个东西既不卫生又不雅观。先生考虑:我是立刻把他的破棉絮夺去呢,还是用别的东西替代?他仔细考虑了一下,觉得一鸣玩得正欢,如果我马上夺走,他会不高兴,甚至大哭起来,还是用积极的暗示方法去指导为好。于是,他就对一鸣说:“这是很脏的东西,我想你一定不会喜欢,你是想要一块干净的,对吧?你应当跑到房里去向妈妈要一块干净的。好吗?”一鸣听了爸爸的鼓励,就很高兴地跑到房里用破烂棉絮换了一块清洁的毯子。
在家里,陈鹤琴处处用暗示的方法来教育儿子。一鸣不喜欢刷牙,先生就在盥洗室贴一张彩色图画。画面上是三四个拿着水杯和牙刷的儿童,在欢天喜地刷牙,母亲在旁边笑嘻嘻地看着他们。每天,一鸣到盥洗室都能看见这张美丽祥和的图画,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影响。有一天,邻居的小朋友来家里玩,先生知道她肯自己刷牙,就特意请她张开嘴,对一鸣说:“你看她的牙齿多好看,多清洁。你若天天刷你的牙齿,也会像她这样整齐好看呢!”
类似这样的暗示还有很多,在一鸣的头脑里留下“爱刷牙的孩子,牙齿洁白好看”的深刻印象。再加上父母每天认认真真地刷牙,为他做出榜样,一鸣终于不再逃避刷牙了。为让好的习惯巩固下去,每逢一鸣自己刷完牙,先生总不失时机地在一旁称赞说:“呀!你的牙齿是白了一点儿。好看得多了。”一鸣听了很高兴,渐渐地,他喜欢并能自觉地刷牙了。
陈鹤琴先生洞察儿童心理,不是强迫孩子纠正不良习惯,而是根据儿童容易接受心理暗示的特点,对一鸣进行教育,培养他的好习惯。陈先生的做法和他提出的幼儿教育的暗示原则,使我们教师深受启发。教育是一门艺术,强攻不如智取。只有尊重孩子,恰当地用暗示的方法给学生以教育,才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保护孩子纯洁的心灵。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高密市高戈庄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