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艳
环境是儿童成长的重要载体,儿童是在与周围的人、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建构经验、获得自我发展的。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环境作为“隐性课程”的价值越来越受到关注,而盥洗室作为与班级活动室、午睡室并列的幼儿园班级三大空间之一,其环境创设也备受重视。我园本学期将盥洗室环境的优化作为提升保教质量的抓手之一,其间,我们开展了相关的评比活动,由此,我们也发现了一些班级在创设盥洗室环境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值得我们反思、讨论和进一步研究。
一、发现盥洗室环境创设中的问题
我园的盥洗室总体来说分饮水、洗手和如厕三个功能区。饮水、洗手、如厕是每个孩子每天都要经历的,盥洗室虽是班级三大空间中最小的一块区域,却承载了一日生活环节的诸多内容。我们开展盥洗室环境创设的评比活动,原本是希望通过优化盥洗室环境,对孩子的健康意识、生活习惯等产生积极的影响。然而我们发现,教师对盥洗室环境在生活教育中的价值尚缺乏清晰的认识,在创设盥洗室环境的过程中出现了成人主导、结果导向、内容超载、说教成分多等问题。
1.成人主导,结果导向
有的教师单纯以美化环境的思路来对待盥洗室环境的创设,比如,将整个盥洗室设计成“中国风”或打造森林、海洋等场景。虽说这样布置后的盥洗室看起来富有个性,孩子们也表示喜欢,但教师可能没有去反思“中国风”或“森林”“海洋”等场景与“盥洗”这件事、与孩子健康意识与生活习惯的培养有什么关系。教师在谈自己这样来布置盥洗室环境的意图时提到,是为了“让盥洗室环境富有童趣”“让盥洗室环境与班级当前主题活动的环境统一起来”,然而,教师可能没有太多去思考盥洗室被布置成“森林”“海洋”能否与“富有童趣”画上等号,盥洗室的整体环境是否有必要且有可能随班级主题活动的转换而频繁更新,等等。可以说,这样的环境创设依然体现了“成人视角”“成人审美”。
在有的班级,盥洗室的环境创设主要是由教师完成的,孩子的参与很少。比如,教师自己设计和制作了一些提示孩子正确饮水、洗手、如厕的标识贴在盥洗室墙上,却忽略了组织孩子开展相关的活动来认识这些标识的含义、理解为什么要像标识所提示的那样去做。又如,有的教师利用超轻黏土等各种手工材料模拟出大便的不同样态,展示在如厕区的墙面上,为孩子便后的健康自查提供参照,其过程中,教师花了不少精力,做得不亦乐乎,却忽略了孩子在其中的参与,也忽略了家园的合作。相比之下,如果教师能引导孩子开展与之相关的探究活动,比如,追踪记录自身的饮食情况和大便的频次、样态等,尝试进行一些调查和验证活动,从而感知其中的因果联系,这显然对培养孩子健康意识、生活习惯来说更有意义,也更能激发孩子的深入思考和理解。
有的教师缺乏对于本班孩子在盥洗方面具体问题的细致观察和分析,想当然地去创设盥洗室环境,或简单地去模仿他人,导致不同年龄段、不同班级围绕盥洗室环境创设所开展的活动以及呈现在盥洗室环境中的内容及其样式存在同质化现象,针对性不强。有的教师将盥洗室的环境创设视作孤立的活动来开展,没有从课程的角度去思考,缺乏整体、系统的设计,同时,围绕健康意识和生活习惯的培养所开展的活动多以集体谈话、讨论为主,孩子生活中的学习机会未能得到很好的重视与把握。
2.内容超载,说教成分多
步入一些班级的盥洗室,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墙上各种形状的色块与各种风格的图片,可以用“填满”来形容。比如,饮水区墙面贴了“为什么要喝水”“什么时候需要喝水”、水杯取用的规则和提示适量接水的标志;洗手区墙面贴了“为什么要洗手”“什么时候需要洗手”“用什么洗手”“洗手液的秘密”、洗手的方法和步驟以及提示节约用水的标志;如厕区墙面贴了不同情况下卫生纸取用量的图示、整理衣物的办法、对尿液颜色和大便样态的健康自查表等。加之教师对于这些标识的呈现方式缺乏设计,本就狭小的盥洗室显得一团混乱。内容不加选择,布局缺少章法,堆叠过多,杂乱的信息扑面而来,使环境缺失美感(见图1、图2)。
我们发现,不少班级的盥洗室环境创设都呈现出这种“大拼盘”的现象,将诸多元素一股脑儿呈现在环境中。若细看墙面上布置的内容,你会发现,只要是与盥洗有关的内容,墙面上都有,可谓面面俱到。无论是在饮水区、洗手区还是如厕区,墙面上都密集地呈现了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为关键词的讨论版面,教师俨然把“主题墙”搬到了盥洗室环境中。在这里,教师的设计看似很周到,但其实环境的认知教育功能被过度放大,墙面环境仿佛代替了教师,在孩子饮水、洗手、如厕时,陪在一旁不停地对孩子进行说教。
二、优化盥洗室环境的策略思考
“一日生活皆课程”,盥洗室的环境与孩子的一日生活息息相关,优化盥洗室环境旨在发挥环境的隐性教育价值,努力使环境成为“无声的教师”,促进孩子在生活中学习。
优化盥洗室环境不是单纯的对盥洗室环境的美化。一方面,饮水、洗手、如厕是孩子一日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活动,因此盥洗室环境要能满足孩子的这些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另一方面,利用相关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并利用环境潜移默化的作用,培养孩子的健康意识和生活习惯,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1.打造方便实用的盥洗室环境
盥洗室的核心功能是满足孩子生理上的需求。因此,在创设环境时,我们必须先考虑盥洗室的设施是否便于孩子日常的使用,即应从孩子的需要出发,打造卫生、方便、舒适、美观的盥洗室,避免华而不实的过度装饰。比如,要从孩子的身高出发设置洗手台、便池、坐便器等的高度,并考虑孩子的个体差异;水龙头、洗手液、纸巾盒等的设计,储物柜中物品的收纳,都要考虑孩子的动作特点,方便孩子使用;盥洗室的分区、物品的摆放位置,要考虑孩子的活动路线,避免孩子来回穿行、相互碰撞,等等。
2.以孩子的经验和需求为基础创设环境、设计相关活动
盥洗室环境的创设必须从孩子出发,充分尊重孩子的学习特点,教师应通过生活中的细致观察,分析本年龄段、本班孩子的相关经验和实际需要,选择适宜的内容,设计适宜的活动。
例如,新入园的小班孩子面对生活环境及教养人的改变,普遍存在分离焦虑,同时,因为生活能力不足,他们对于新环境的适应面临种种挑战。因此,在小班盥洗室环境的创设上,应注重与孩子家庭生活经验的链接,聚焦于提高孩子的生活能力。教师可以通过打造温馨、舒适的盥洗室环境,让孩子感到安心、安全。要观察分析小班孩子在饮水、洗手、如厕方面感到特别困难的问题有哪些,一方面,可以设计专门的活动,用小班孩子喜欢且容易接受的方式引导孩子学习,比如洗手的方法、如厕后的整理衣物,可借助富有童趣、朗朗上口的童谣帮助孩子边学动作边记忆;另一方面,要重视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学习,可配合童谣内容设计孩子能看懂的简单实用的小贴士(见图3),张贴在盥洗室墙面上,为孩子提供一定的参照,以帮助孩子巩固经验,并逐渐养成习惯。
到了中班,孩子的生活能力明显增强了,如果教师仍然将盥洗室环境中的图片、标识的作用主要定位于教孩子怎样洗手、怎样整理衣物、怎样取放水杯等,那么孩子基本上不太会去关注和参照,这些内容可能就形同虚设了。对于中班孩子,宜通过一些相关的活动让孩子了解我们为什么需要多喝水、勤洗手等。另外,还应将重点放在增强孩子的自我服务意识、提升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上。盥洗室中的标识也应针对孩子自我服务方面的需要来设计,比如,通过标识让孩子了解水杯接多少水合适,洗手液挤多少合适,水龙头开多大合适,卫生纸抽多少合适(见图4),等等。考虑到中班孩子的实际能力,盥洗室设施上也要有所配合。比如,水杯上的刻度线可以让孩子更直观地了解到接多少水合适;水龙头限位装置可辅助孩子控制水龙头出水量;洗手液打泡装置可以帮助孩子取适量的洗手液。此外,中班孩子性别意识已萌芽,可通过厕所的男女分区及相关标识,引导孩子形成隐私保护意识。
到了大班,孩子不仅经验增长了,各方面能力也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因而教师可以引导孩子开展一些探究活動。比如,可鼓励孩子探究“尿液颜色的秘密”“便便的变身”等,引导孩子通过观察、记录、对比、调查、阅读等方式,发现尿液颜色、大便样态与自身的饮食、健康状况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带着孩子一起制作尿液颜色健康自查表、大便样态健康自查表等(见图5~7),呈现在如厕区环境中,鼓励孩子日常参照表格自查,由此引导孩子逐步形成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又如,可以开展“我的盥洗室我做主”等主题活动,联系孩子的日常生活经验,引导孩子从盥洗室的功能、使用上的安全和卫生等问题出发,通过参观、调查、讨论等方式,思考盥洗室如何进行合理分区、为什么要这样分区以及在盥洗室的使用中有哪些问题值得注意并改进,进而鼓励孩子自主设计和制作相关的标识,对班级盥洗室进行美化(见图8)。
幼儿园对盥洗室环境创设的日益重视,说明广大的幼儿教育工作者越来越关注幼儿园课程的综合性、珍视生活中的教育价值。盥洗室是幼儿在园生活的重要场所之一,教师在进行环境创设时应充分地进行调查和研究,关注孩子的年龄特点、发展需要,也要关注“盥洗”那些事与孩子健康意识、健康观念、健康行为以及性别意识等方面的联系,从文化的角度来思考和打造环境,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环境的影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