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宇
叶乔波是我国著名的速滑运动员,她有着爽朗的笑容和平易近人的魅力。她的故事曾经让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感动,她的经历激励着我国一代又一代冰雪健儿,她的精神成为时代的典型,被命名为“叶乔波精神”。
作为连续几届的全国政协委员,叶乔波将自己在体育事业中看到的现象和问题写进提案,并提出了自己切实而独到的想法和建议。今年两会期间,我在21世纪饭店采访了她,请她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对中小学教育问题的一些看法。
从不愿意做“第二”
叶乔波出生在北国冰雪之城的长春。她曾坦言:“从小我就没输过。”叶乔波小时候,不论玩游戏或是参加比赛,从不愿意做“第二”。从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她在学校参加所有项目的比赛总是拿“第一”。但她跑起步来姿势很难看,节奏又相当缓慢,即使拿了“第一”也没有一个校队肯收留她。后来有个老师觉得她跑步的姿势像滑冰,就对她说:“干脆你去练滑冰吧。”于是叶乔波从9岁开始练滑冰,10岁时进入了长春市业余体校速滑班,并由此对冰雪运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久就打破了长春市儿童组纪录,一年后包揽了吉林省儿童组三项比赛冠军。
刚进体校时,叶乔波是抱着玩一玩、锻炼锻炼身体的态度去尝试的。体校能够一边训练一边读书,还能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她非常喜欢那里的生活。如果说练滑冰对不服输的叶乔波是个偶然,那在冰雪世界里长时间的摸爬滚打,让她渐渐地对这项运动产生了割舍不掉的感情。她从12岁入选八一速滑队,到16岁获全国冠军赛青年组亚军,17岁获全国青年赛全能冠军,18岁在全国速滑达标赛上为八一队首次夺得2枚金牌、2枚银牌和1枚铜牌,并多次打破全国纪录,攀越了一个又一个高峰。这种飞跃式的成长令很多同龄运动员羡慕不已,感叹不已。
询问其成功的秘诀,她只是淡淡地说了句“运气好”。
其实1964年出生的叶乔波,“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时候,也正是我国刚刚开始改革开放的时候。那个年代,整个国家百废待兴,体育训练条件特别差,但国家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重视基础教育。当时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同志,在为北京市景山学校题词时提出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方针。全国青少年学生都在开展“学雷锋精神,做四有新人”的主题活动。在这些活动的影响和时代情怀的熏陶下,叶乔波从小就有一种为祖国争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这大概是她日后成功的精神支柱之一。她曾说过:“没有目标就没有生命,即使心脏在跳,也是一个活着的骷髅。”她从小不服输的劲头始终缘于心中那伟大的目标。目标越高远,道路越艰辛,人的生命便越有意义。
有没有成功的其他秘诀呢?
在我的一再追问下,叶乔波表示是浓厚的兴趣爱好让她专注于滑冰运动,因而“看得更细、想得更多、练得更勤”。“我那个年代太艰苦了,说得不好听简直就是煎熬,你想训练时我脚趾头都冻黑了,早上起来鞋也穿不上了。我还有掉到冰窟窿里的经历……当时那种训练条件无法和今天相比。”
辛勤的付出自然有了好的回报。她常说:“我觉得就运动天赋和兴趣而言,如果再让我选择一次,我还是会选择体育,与读书比起来,做运动员可能要苦得多,更艰难些。很多人都可以通过读书成才,但如果让同样的人群从事一项非常专业的体育运动,不见得每个人都能坚持下来,更不要说拿世界冠军了。”
敢于吃苦执著追求
很多时候人们过多看中的是叶乔波头上耀眼的光环,而她默默无闻地刻苦训练的事却并不为外界所知。从她1985年成为国家队的成员起,春去冬来,一日复一日地紧张训练,1990年在第七届全国冬季运动会上获4枚金牌。此后,她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上一个台阶,直至1992年在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获得1000米和500米速滑的2枚银牌,为中国在冬奥会史上实现了奖牌零的突破!
1994年,叶乔波结束了自己的运动员生涯。在此之前,她在国内外各项重大比赛中先后获得过50枚金牌,多次荣立一等功,国家体委曾经向她颁发了体育运动荣誉奖章。而这奖励的不仅仅是她突出的成绩,还有她敢于吃苦执著追求的精神。熟悉她的朋友们给我述讲了叶乔波当年在赛场内外的几个小插曲。
早在1992年夏训时,叶乔波就明显感到膝部不适,后经医生检查,发现她的左膝半月板由于超负荷的运动和训练被压破断裂,造成“绞锁”(运动医学名词,症状是腿部突然间不能动弹),这是医学界认定的“运动员的致命伤”。许多优秀运动员都曾因“绞锁”而无缘比赛场,被迫提前退役。叶乔波并没有被伤痛吓倒,她接受了一段时间的精心治疗后,伤情刚刚有所好转,就先后赴6个国家参加了8场国际重大比赛。
1993年4月,叶乔波在日本参加世界短距离速滑锦标赛时,膝部疼痛难忍。在朋友的帮助下,她找了一位日本治骨专家。日本专家在看了叶乔波的膝伤后,坚决不信她还在训练,直到确认叶乔波是世界短距离速滑赛金牌的有力争夺者后,连声说:“这怎么可能呢?没有道理嘛!”他建议叶乔波立即手术,修复膝伤,并警告说:“不要拿你的生命开玩笑,如果不做手术,你就回家吧!”
在这个为国争光的重要关头,叶乔波不能放棄自己的追求,她以顽强拼搏的精神挑战自己身体的极限。3天之后,她忍受着常人难以承受的巨大痛苦,夺得了世界短距离速滑赛全能冠军。赛后,那位日本专家再次为叶乔波查看伤情时,眼含热泪说:“叶乔波了不起!在她身上,我看到了中国青年一代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
1994年2月25日,伤病严重的叶乔波再一次出现在第十七届冬奥会挪威利勒哈默尔赛场,她拖着那条“破烂不堪”的左腿,忍着剧烈的伤痛顽强拼搏,以1分20秒22获得女子速滑1000米比赛的铜牌,这是我国在本届冬奥会上获得的第一枚奖牌,也是叶乔波在其20年冰上生涯中获取的最为不易的一枚奖牌。在赛后的手术中,医生发现她左膝盖的两侧韧带和膑骨早已断裂,腔内有8块游离的碎骨,骨骼的相交处呈锯齿状,这就是叶乔波比赛时的身体状况!她是以何等顽强的精神支撑着自己在赛场迈出每一步!
此后,“葉乔波精神”成了激励人们奋进的一个常用词。
体育能促进学习
叶乔波坎坷的经历,让我感动,让我落泪。特别是她退役后,以伤病之躯和仅有的小学四年级的学习底子,克服种种困难,用了6年的时间攻读了清华大学MBA,后又完成了中央党校政治经济学博士的学习。这让我感到她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磨难是一种宝贵的财富,挫折让人成长,历练使人成才。对比现在的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偏低,依赖性普遍较强,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一些棘手的问题时,往往缺乏冷静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以及坚持不懈的精神。我就此向叶乔波求教。
叶乔波介绍了她对挫折教育的思考:“在这个时候需要培养青少年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让他们有些事情能够拿得起、放得下。引导他们参与一些氛围相对轻松、竞争相对激烈的体育活动,可能是一种不错的办法。比如参加短跑活动,一方面能释放青少年心中压抑的情绪,在体验速度中去寻找一种追赶的激情;另一方面学会自我超越,而不是过多地在乎别人的成绩。
“也许青少年现在的道路更宽阔了,但仍然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这在任何时候都是不能丢的。”她补充说。
在采访中,叶乔波还表示对素质教育她一直很关注。“现在学生的作业太多,孩子们太累了!小学阶段应该主要培养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培养孩子们良好的习惯。”看着周围有些家长周末陪着孩子辅导功课、忙作业,孩子们根本没有时间好好出去玩,没有时间锻炼身体,叶乔波唏嘘不已:“童年应该是美好的,童年应该是五彩斑斓的。你可以让孩子们吃点苦,但不能把一个沉重的作业包袱压在孩子们的头上。
“阳光教育、快乐教育,这些理念都很好,但一定要在基层落实。比如说,现在虽然小学不提倡专门教奥数,但有些老师在课堂上却还在讲这些,那么孩子们就不得不在课外补这些知识。到头来孩子们的学习负担反而更加沉重了,他们期望中的学习乐趣一点儿也没有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没有培养起来,这对以后的学习动力是起反作用的。”
那么你认为如何才能实现“寓教于乐”呢?
目前在奥组委工作的叶乔波,致力于宣传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她提倡用体育活动来逐渐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学习品质。“其实任何一项体育运动只要孩子们喜欢,他们就会沉浸其中,玩的时候非常专注。这有利于培养孩子们全神贯注地学习、一心一意做好一件事的良好品质。同时,很多体育运动都是跳跃性的,能有效缓解视觉疲劳,这对于保护视力很有好处。孩子们在体育锻炼时获得的自信,更容易移植到学习过程中去,因为体育锻炼本来就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在集体运动时碰到的挫折,也更能培养孩子们坚忍不拔的品质和共同合作的意识。”
她强调:“体育运动对于学习的促进作用是相当大的。关键在于父母、老师们的引导和环境氛围的熏陶。”
在奥运的脚步一天天临近、奥运圣火在祖国大地上传递的时候,我们和叶乔波一样期待着青少年学生能积极地在运动场上强身健体、锤炼意志、促进学习,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