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
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是江苏城市化推进最快的区域之一。百年来,滨湖由传统农村、近代城郊向现代城市核心区迈进。教育文化的厚重积淀,为滨湖城市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区域城市化的演进,为滨湖教育的文化创新注入了发展动力。近年来,走向教育现代化的滨湖教育,针对区域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客观实际,以文化创新为主线,以核心竞争力建设为追求,试图走出一条创新而务实的内涵发展之路,为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一、关注学校转型提升,创新学校发展文化,引领教育核心竞争力建设。
为适应濱湖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我们关注了城市化进程中学校的发展,梳理农村学校向城市化转型的制约因素,以创新学校发展文化为抓手,引导学校在转型发展中全面提升教育核心竞争力。
1.注重环境优化,增强学校亲和力。一是加强学校形象力的系统建设,以调整学校布局为契机,在老校改造、村小整合、新校配套、名校迁建等方面,充分考虑环境文化的育人魅力,把校园建成传统与现代文化结合的精神家园。二是开放学校文化环境资源,借助社会管理力量,引导学校走出“文化孤岛”,利用节假日向社区开放学校的相关资源,协助街道建立社区学校,组织教师参与社区建设,使学校成为社区城市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三是建立“滨湖区域大教育联席会议制度”,联合本区高校、科研院所、文化机构,定期研讨滨湖教育发展战略,共同构建滨湖大教育板块。
2.注重品牌建设,增强服务影响力。滨湖的各类学校,目前经历着从管理到经营再到品牌发展的特殊过程。学校品牌的实质就是一种“文化认同”,创建学校品牌必须在提升学校文化品位上做文章。我们承担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城市化进程中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课题,组织了“滨湖教育历史文物、教育史料”征集活动,编写了《滨湖教育文化发展史》,理清滨湖教育城市化的发展轨迹,传承滨湖教育文化精髓。我们通过组织校徽标志设计、建设“滨湖区学校办学理念文化长廊”,把学校潜在的文化形象、个性特点传播给公众。我们引导学校实施“抱团发展”战略,从幼儿园到高中“一以贯之”地形成纵向衔接的教育品牌,为推进建设中的现代城市进程,提供具有影响力的品牌教育服务。
3.注重主动发展,增强办学进取力。在滨湖的学校全面进入规范化发展阶段后,我们通过实施主动发展战略,引领学校增强办学的进取力。我们改革教育考评机制,实现“一把尺”与“多把尺”的结合;简化常规性考评,促进学校规范行为和均衡发展;实行专题性考评,促进学校自主性发展;优化发展性考评,促进学校形成特色性发展。以“拓宽学校自主发展空间,支持学校最近发展,帮助学校走向成功”为基本思路,引导学校增强规划发展意识,指导学校制定并完善主动发展“白皮书”,鼓励学校建立以校为本、开放多元的发展模式,支持学校建设富有原创性和生成性的“产品”。这些措施,促进了不同办学条件和发展基础的学校在规范化办学前提下的不同发展。
二、关注教师生命质量,创新教师发展文化,强化教育核心竞争力建设。
农村教育向现代城市教育转型中,需要关注教师职业生命质量。我们以创新教师发展文化为根本,不断激发教师职业生命的热情,以文化的力量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1.拓宽交流视野,开放教师职业生命发展空间。一是通过区域的互动,打造交流学习的互动平台,实现互补共赢。如坚持了24年的江苏省五城区教研协作年会,使具有发展共性的区域教育和教师,得到深度交流,同时还与多个外省市的同级教育行政部门建立交流机制,实现了信息互通、交流互动。二是通过国际教育交流,拓展学校管理者的视野。如参与“国际学校联盟”北京峰会,组织20多位校长赴国外集中考察学习,有的学校还组建了“国际部”,与众多国外教育机构建立交流合作关系。三是通过校企合作,提升草根化的教育经验。如与上海某软件公司的合作,将教师先进的教学思想与企业现代的技术手段结合,使人脑的理念转化为电脑的程序,开发出全新的教育软件。教师的教育经验在新技术、新环境下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2.重视名师资源,提升教师职业生命发展水平。在创新教师发展文化过程中,我们重视挖掘名师资源,发挥其文化引领效应。在关注全员培训基础上,我们重点策划、组织了骨干教师研修班,充分利用区内外名师资源,提高研修质量。一是聘请专家与导师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顾问,为骨干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有益的指导。二是建立“名师工作室”,提高导师与学员的教育修养、文化底蕴、教育艺术。三是提供交流平台,每年举办“教海领航”大型教研活动,让全国各地名师与我区骨干教师同台献技,引领教师职业生命质量的提升。
3.实施跨时空研修,优化教师职业生命发展载体。根据教师教育专业化、终身化、网络化的发展态势,为优化教师职业生命发展载体,2007年,我们以“关注应用,倡导互动”为理念,投资建设并开通了江苏省首个教师研修网,为提升教师职业生命质量提供了有效的平台。一是教师为本,提供针对教师个体研修的服务;二是同伴互助,提供针对团队的协作式学习服务;三是专业引领,提供与梯队专家交流的服务平台;四是建设学习型社区,引导区域内学校、教师走出“本校”、“本区域”校本研修的局限;五是优质资源放大,实现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教师研修网开通仅一年时间,已建有各类学科、教科研协作组473个,3369名教师拥有了自己的网上工作室,成为了教师职业生命发展的“第二办公室”、“第二信息档案库”。通过网络研修这一跨时空平台,滨湖教育“文化场”也在不断扩展,以团队协作、同伴互助为纽带的“学术文化圈”正在逐渐形成。
三、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创新课程发展文化,升华教育核心竞争力建设。
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一代“滨湖人”,是城市化进程中教育的重要任务和历史使命。为此,我们关注了新课程改革的进展,领会精神,提升认识,将课程功能聚焦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上,创造性地开展课程的实施和开发活动,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操作特色的课程发展文化。
1.走向区本的创新性实验,建设富有特色的课改区本解读文化。课程改革的实施,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方案验证,更是一个充满探索、创建和建设教育改革的实践过程。2003年起,我们开展以“生命生成教育”为核心理念的“双六高”课改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即“高准备,高生成;高指导,高自主;高启发,高探究;高对话,高合作;高整理,高建构;高综合,高实践”,形成了较完善的教学理论和操作体系。富有特色的课改区本解读文化,引领着滨湖特色课程文化的发展方向,有效地激发了学校对课程文化的创新思考,促进了改革的不断深化。
2.挖掘课程资源的文化内涵,建设具有区本特色的课程资源文化。我们注重梳理和开发本土的自然文化资源,建设具有区本特色的课程资源文化。一是创新教师发展文化,开发并提升课改的人文智力资源,有效挖掘学生资源。二是编撰区本德育教材,逐年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使“明礼诚信”的区本课程成为无锡市德育品牌。三是建设区本(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建设各类教育实践基地,编辑并出版综合实践课程的区本教材。
3.实现课程评价多维并进,形成有利于师生共同发展的评价文化。基于发展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多元性评价的课改理念,我们根据发展需求,创新课程评价文化:即从知识质量、兴趣特长、情感态度、实践技能等多个维度,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在组织教学质量评价时,我们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整合,注意“学生经验、学科知识、社会发展”三方面的兼容,鼓励各校创建开放多元的校本评价文化体系,提高评价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