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珍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及简单数量关系的过程”.“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课程标准的这些理念与“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紧密相关,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过于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学习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很不利的.对此,笔者探讨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有效促进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几点做法.
一、联系生活实际或经验,加深数学概念、法则、性质的理解
数学教育家弗兰登塔尔认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开始,沿着数学发现过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从生活中的问题到数学问题,从具体问题到抽象概念,从特殊关系到一般规则,逐步通过学生自己的发现学习数学、获取知识.因此,数学教学应较好地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课堂上数学的联系,促使学生理解数学,热爱数学.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加强概念法则的教学,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法则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是学好数学思想的基础,搞清概念法则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关键.如何引导学生在已有水平的基础上,把它们真正弄懂、记住并会使用,从而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个充满挑战的难题.要解决这个难题,只有把握数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教学中注意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结合,尽量做到抽象思维形象化.
例如,在比较分数、、大小时,不难得出<<,当中有没有隐藏什么性质呢?不妨引导学生考虑在一杯糖开水中加入适量的糖会得到什么后果.“甜”可用质量分数来衡量,更甜的含义是质量分数更大,用数学符号可表示为:设加糖前质量分数为(a>b>0),加糖m g后则质量分数为,学生发现随着不断加适量的糖下去,糖开水会越来越甜,从而不难理解<(a>b>0,m>0)这样一个性质.
可见,只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教科书上的知识激活,实现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世界沟通,才能给课堂以“生活”的活水,把无声的“数学文本”演绎成鲜活的“生活文本”,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享受精彩纷呈的生活数学,生成智慧,促进发展,提升数学的价值.
二、运用恰当的比喻,形成同构,促进理解
有些数学问题,学生刚接触时往往不能迅速理解.教师如果能运用恰当的比喻,学生会马上明白,这就是同构现象,其中一个是数学问题,另一个是生活问题.
例如,在学习合并同类项法则时,我先让学生尝试化简2x+3y-1+5x+2y+5,结果有许多不同的答案,如8xy+4、5xy-1+3xy+5等.之后,我并没有直接讲评这道题,也没有讲合并同类项的法则,而是举了一个例子:2个苹果+3个苹果=,5个苹果+3根香蕉-3个苹果=,(用图形表示)学生很快就回答出来,并知道苹果与香蕉不能加减是因为它们不是同类.然后进一步引申,如果把苹果看成是x,把香蕉看成是y,则上面的式子就变为:,.学生很快就得出:2x+3x=5x,5x+3y-3x=2x+3y.然后又把苹果看成是x2,把香蕉看成是y2,通过多次这样的代换,学生很快就领会到只有同类项才能合并,并且在练习中会把同类项比喻成相同的物品,通过实物去理解,甚至可让学生对此知识点重新编题以加深理解.
这样,把枯燥无味的问题转化成生动有趣的问题,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有趣、现实的情境,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讨论、合作交流、不断探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感悟到数学源于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数学是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如果学生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就会对数学产生更大的兴趣.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综合应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数学的价值和数学的力量,从而提高学生的成绩.
例如,让学生通过统计塑料袋个数的活动,经历数据的搜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加深对不同统计量意义的理解,并且在活动中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感受到丢弃塑料袋的行为会对大自然造成污染,以唤起他们的环保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挖掘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去理解数学的内涵与思想;反过来,用数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数学课中的理论联系实际是数学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体现了一种新的人文精神.
教师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践行新课程标准,让学生经历应用数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享受成功的乐趣,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