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泽金
(来宾市忻城县马泗初级中学广西来宾546204)
摘要:新课程的语文教学要求在师生互动中完成教学任务,而师生的互动则要通过问答形式进行,没有疑问就没有问题,没有问题就无法互动。因此,培养学生质疑习惯和能力正是新课程语文课得以迈开第一步的基本前提。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课;学生;质疑;习惯;能力;培养
Exceed to open a new course language the square one of the teaching
——Shallow talk language lesson a student to query habit and ability development
Pan Ze-jin
Abstract:New course Chinese teaching requires that interactive middle accomplishes the teaching mission in teacher and student. And teacher and student's moving mutually is to be going to be in progress by questions and answers form. Do not have questions not to have the question. Do not have questions to be unable to interact. Therefore, training students questioned habits and language ability is the new curriculum courses taken the first step to the basic premise.
Key words:Chinese;Lessons;Students;Querying;Custom;Ability;Raise
新课程与传统课程相比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特别强调师生在互动中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的发展。可是,就连在中学语文课的教学活动中,尤其是农村基础学校的语文教师都难免遇到这样的问题—令人难堪的冷场:学生“沉默是金”,教改所要求的师生互动依然是教师一人的独角戏—“一言堂”、“满堂灌”。是不是我们的学生天生“木讷”呢?经相当长的一段的观察和研究,笔者以为绝大部分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欲望,他们天生就不喜欢被人牵着鼻子走,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都想把自己的发现拿出来与人共享。之所以会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方面:
1.是传统的应试教育惹的祸
传统的应试教育喜欢以一张考卷定优劣,以考试作为评判学生的唯一标准。在考卷中,不少是死答案,学生作答时必须与所谓的“标准答案”一模一样,不允许有个人见解,否则,“宣判死刑”—不得分,辛苦了一场不算,考砸了还会受老师、家长的气。久之,就造就了学生的惰性思维:上课记笔记、课后背笔记、考试搬笔记。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一招容易得高分,屡试不爽,如果熟练地“操作”即可享受老师夸、家长奖、同学羡的待遇。习惯成自然:作为学习者,他们不想作别的努力,甘愿把自己当容器:让老师拼命地往自己的脑子里塞东西、死命地机械地记下老师在黑板上写的东西,至于别的则是多余的。
2.是本本主义造的孽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强调“以本为本”,考试绝大部分的教学内容也是出自课本,如果能“背好”课文里规定“学好”的内容就可以“稳坐钓鱼台”地应付考试。这样就迫使学生把自己“浸泡”在课本里,很少涉足课外知识。结果,上课时对于老师的一言一行很少疑问,甚至全盘接受。老师提出的问题他们不是不想回答,就是没有考虑过,或者想不出,更不用说有疑问、甚至向老师质疑了。
3.教师本位的“流毒”未清
传统教学过多地强调教师本位,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规规矩矩”做人,不允许学生有“越雷池”的行为—要求学生围着“标准答案”转。教材中有不少的妙文、佳句,写得非常的传神动人,如果要学生自己去读,他们肯定会口舌生津、百读不厌。可是,上课时,为了向“标准答案”靠拢,老师在“分析”课文时,左提问、右引导,硬是把学生往预定的“圈子”里拉,扼杀学生的独特见解和真实感情。长期的压抑,禁锢了他们喜思、善想、好问的天性,他们认定了沉默,在他们看来,“沉默”就是“金”。
4.学生缺乏协作精神和协作意识
语文课中师生互动不起来与学生缺乏协作精神也有很大的关系。有些学校,尤其是农村基础学校,长期以来由于办学经费等种种原因,学校的硬件建设较差,学生的集体活动没有条件展开,如运动场地少、活动内容贫乏。而集体活动则是通过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在集体活动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还可以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教他们学会怎样与同学协作、怎样与教师协作。有了这种精神,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也就多了一点希望。
5.教师不注重互动艺术和方法。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老师提出的问题超出了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没有提供相应的背景材料,使学生无从思考、也无从回答;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匆忙提问,使学生回答不出;老师的态度过于生硬,使学生不敢回答……
质疑是互动的前提条件之一。古代的教育学家早就说过“疑,然后知不足”,这也是培养学生探究精神、激发学生上进的手段之一。如果能让学生在质疑、解疑中享受乐趣,也就能够激发他们的课堂参与意识,不断地提高课堂效率。在新课程中,如果我们语文老师要“治疗”课党无法互动的“病症”,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资料,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解决学生因“无米之炊”而“疑不了”、互动不起
“普九”和“普实”以后,各学校,包括农村基础学生的图书馆(室)的建设大改观。这些资料主要为教学服务,应主要向学生开放,应引导学生利用其丰富的图书资源辅助学习,充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在课外,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和适当活动之余多读点课外书,语文老师还应有意识地推荐一些优秀的课外读物让学生自己去读。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潜移默化,学生的“内功”就会得到增强。在上课语文的师生互动时,他们有可能较好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而且还可能有能力向老师和同学质疑。
2.充分利用“普九”验收后,学校硬件条件的改善,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
学生协作精神和配合意识的形成可以促使他们有意无意地参与到课堂的师生互动中来。在集体活动中,经过教师的引导,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再加上其他配套措施,语文教师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也不是什么难事。
3.改善师生关系,清除教师本位的“流毒”
要在课堂上使学生真正动起来,关键还是要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入手。在课堂上,语文教师要注意营造和谐、融洽、轻松的氛围。在课堂教学中,微笑就是对学生最大的支持和鼓励。在互动中,不管学生答对与否,教师应学会微笑相迎。就是在学生回答得不够令人满意的时候,老师也应对他们的积极参与态度予以肯定,如应多运用一些能让学生消除顾虑的语言:“好,大胆地说出自己手电特的看法!”或者说:“回答得不错,还有谁有不同的意见?”在这样的情境之下,学生的畏师情绪就会逐渐消失。同时,因为这样的肯定方式使学生意识到一点:自己还行、自己能行。那么,他们参与课堂互动的信心也就有了,质疑的习惯和也就不会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了。如果还注意在课后多与学生交流,鼓励学生给老师提出意见,有意识地拉近师生距离,那么,课堂中的师生互动的障碍也会逐渐消失。
4.要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学生质疑和解疑的习惯和能力
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消除了师生互动的障碍之后并不意味着学生质疑的习惯已经形成,更还需要语文教师在平时的语教学中有意识地去培养:
4.1在有疑处质疑并解疑。这种质疑方式难度不在,只要认真阅读原文,一般都可以自行解疑,这对于树立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信心是很有帮助的。比如在说明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中,就可以直接以题目为质疑的材料“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呢?”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经过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他们就可以找出令人满意的答案。又如在蒙田的美文《热爱生活》一文中,当读到“不过,我对随时告别人生,毫不惋惜。”时,老师可以这样质疑:“既然前文作者已说生命‘值得称颂,富有乐趣,为什么这里又说‘对随时告别人生,毫不惋惜?是不是互相矛盾呢?”这样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也就不必为课堂互动不起而发愁了。
4.2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质疑并解疑,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支驱动探究的欲望。如在学到《数字杂说》伊始,教师就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迷信数字的问题入手:“人们认为数字能带来吉利或厄运,所以电话、车牌,甚至办喜事都必选‘8,真的这么灵验吗?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数字杂说》这篇文章定见分晓。”在学生探究欲望的作用下,这节课的互动效果肯定不匪。
4.3在无疑处置疑并解疑,这主要是为了上好一些在学生看来比较枯燥的课文内容。如在教《七根火柴》一文中,需要讲解反复手法的运用,这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枯燥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同学们,课文中的无名战士牺牲前托卢进勇转交给前方部队多少根火柴?”这时,学生肯定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七根,题目明明这样写嘛。”这时教师可以带着幽默的口吻说:“我认为是作者不是作者自己搞错了,就是印刷工人有失误。”这时,学生或许会瞪大眼睛,异口同声地问:“老师,您不会开玩笑吧?”这时,教师可以把问题抛出来:“你们看看,课文前面写无名战士‘小心翼翼地一根根地拔弄火柴,口里小心地数着:‘一、二,三,四……结尾又写卢进勇‘以一种异样的声调在数着:‘一、二,三,四……数都数不完,一定就是七根吗?”这时学生肯定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此刻,教师要注意抓住时机转入正题:“其实,真的就只有七根火柴。课文的第十八自然段就这样说‘一共七根火柴,他却数了很长的时间。但是,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然后,引出“反复”这种手法,并在师生互动中探讨其作用。这样,关于反复这一枯燥乏味的问题就可以以趣味性的方式在师生的互动中解决了。
4.4反弹琵琶并解疑,这主要是为了训练学生思维。这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学生总“为有源头活水来”。如在学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一文时,教师可以这样质疑“人们常说‘世界上最伟大的是母爱,但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世是最伟大的是父爱,请同学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讲讲自己的看法。”生活是语文的活材料,这样的问题涉及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融洽、轻松的氛围中,学生会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接着,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好,每人都有自己的体验,那么,大家一起来看一看大作家朱自清先生写的《背影》,瞧瞧他的看法怎样。”话匣子打开了,气氛活跃了,这节课的师生互动也就不轻易冷下来了。
5.注意强化和巩固
在平时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利用学习小组的形式,让学生之间相互质疑;布置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单元测验时要注意多编写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使学生能够只要结合题目要求就可以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要肯回答的教师都应给分,尤其注意给有独特见解的学生打高分,让学生在质疑和解疑中享受乐趣。长久地坚持下去,学生的质疑习惯和能力就会逐渐形成。
万事开头难,或许刚开始的时候冷场还是在所难免,但只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我们的语文课就会活起来,动起来,我们的语文教学质量也因此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