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呼语转换的语用分析

2008-03-22 01:24魏晓茹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08年1期
关键词:言语交际语用功能

【摘要】文章主要分析了称呼语的转换所具有的以言行事的功能,情感趋向指示功能、礼貌策略以及社会距离标识功能等,旨在指出称呼语转换所具有的丰富的语用含义。

【关键词】称呼语转换;语用功能;言语交际

【中图分类号】 H0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8)02-0113-03

称呼语是指发话人在直接语言交际语境中用于称呼受话人的人称指示语。它是言语交际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称呼语不仅是一个语法单位,更是一个使用得很广泛、频繁的言语交际单位和语用单位。在各民族的日常交往中,称呼语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传递给受话人的第一信息。称呼语不仅具有一般的人称指示作用,而且还具有重要的礼貌功能。恰当的称呼能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不恰当的称呼则会阻止交际的正常进行。

称呼语的转换指的是在言语交际中,在双方身份地位、角色关系都不变的情况下,说话人对同一个交际对象采用了不同的称呼形式。正如欧文·特里普(Ervin Tripp)所言:“对于具有特定地位的对象,如果有一个公认的称呼,则任何偏差都是一种信息。”这儿的“偏差”指的就是称呼语的变异形式,也就是本文所说的称呼语的转换。称呼语转换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指某个说话人与某个听话人在某次交谈时使用了与往常惯用的表达手法不同的语码;另一种是指在某次交谈中使用不同的称呼语码。最常见的就是母亲在要求孩子做功课时,刚开始一般是比较亲切的称呼,但是如果孩子不听,母亲对孩子的称呼会变得越来越正式,表明母亲对孩子的情感态度发生了变化。总之,无论是哪一种称呼语转换方式,转换称呼语码都具有特定的语用内涵。

一、称呼语转换的语用功能

语用语言学探讨的问题之一是各种语言形式的功能,即对语言进行语用分析,解决语言形式的语用含义和语用差异。不同的语言形式表示不同的交际目的,反映不同的会话含义,传递不同的语用信息。维索尔伦(Verschueren)认为,语用学是对语言的一种综观,即我们可以从语用功能的角度来考察语言使用的各个方面,比如词语的选择或话语的构建,它们都受一定语用目的的制约。在言语交际过程中,称呼语的转换作为语言交际形式之一,也传递出不同的语用信息。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称呼语转换的语用功能:以言行事功能,情感趋向指示功能,礼貌策略,社会距离标识功能。

(一)以言行事功能

英国哲学家J. Austin创始的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是语用学里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澳斯汀在题为《论言有所为》的系列讲座中,提出这样的观点:谈话时人们不仅是“言有所述”,而且是“言有所为”。即表达说话人的某种意图,如请求、承诺、规劝、威胁、批评、赞许等多种“言语行为”。根据奥斯汀的言语行为说,一个人在说话的时候,在大多数情况下同时实施了三种行为: 言内行为(locutionary act),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act)和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 act)。语言学家感兴趣的是言外行为,即通过说话这一动作实施一种行为 (n saying sth one is doing sth)。称呼语作为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具有行事的功能。传统的称呼语研究大多是对称呼的基本形式及使用规则的一种静态的描写。但是,在言语交际活动中,称呼的使用是复杂多变的,出于不同的交际动机或传情达意的需要,说话人常常有意违反言语社团的行为规范,故意选用偏离常规的称呼语,使称呼语呈现出与话语角度不相称的非规约性,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语用效果。称呼语的转换常常被用来传递某种特殊的语力,使听话人去做说话人想让他去做的事情。我们来看一个典型的例子:

(1)狗子:(渐软化)何苦呢!干吗不接着钱,大家来个井水不犯河水?

赵老:没那个事!

狗子:赵老头子,你行!

……

狗子:姓赵的,你可别赶尽杀绝!招急了我,我真……

(老舍《龙须沟》)

例(1)中,狗子和老赵话不投机,称呼赵老为“赵老头子”,表达了自己的愤怒,随着谈话的深入,两人的之间的冲突进一步激化,狗子将称呼语转换为“姓赵的”来表达自己威胁的口吻,以期达到收买“老赵”的目的。

(2):Randy: Bunny, where is John?

Bunny: Hes gone out.

Bunny: At the curtain call, I held my boobs out (he sticks out her chest )and they screamed honey, these fucking grown men screamed!Feel them, honey , feel these grapes of mine.(She puts Randy's hand on her boob.)

Randy: Mrs. Winberger.

(Famous American Plays of the 1970)

这段对话是在一位40岁左右的中年妇女巴妮·温伯格和她儿子的同学兰迪之间展开的。兰迪和巴妮相熟很久,所以巴妮和兰迪之间一直是直呼其名。但是面对同学母亲极不自重的举止,兰迪既要拒绝制止,又不好发火,怕伤了对方的面子,因此,例(2)中称呼语的转换完全失去了称呼功能,而是一种规劝,通过称呼Mrs. Weinberger起到行事的作用,即提醒对方不要有过分越轨的行为。

(二)情感趋向指示功能

在人际交往中, 称呼语是可以表达感情的,不同的称呼语显示出说话人不同的感情。说话人的情感对称呼语的使用会起很大的制约作用。对同一称呼对象,在不同的情感支配下,发话人所选用的称呼语有很大差别。不同的语言形式传递不同的语用信息,称呼语的转换指示了发话人情感趋向的变化。因此,在日常交际中,称呼语已不再是简单的无生命的符号,而是社会文化,主体的思想感情的载体,其变异运用能够传递表达者强烈的主观感情。例如:(3)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啊! 闰土哥, ——你来了?”。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做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鲁迅《故乡》)

在例(3)中,鲁迅与润土两人是儿时的好友,当年彼此以“迅哥”、“闰土哥”互称,数十年后再度重逢时,闰土却改用“老爷”来称呼鲁迅。称呼的变化,反映了两人身份、地位差距的拉大,也反映发话人润土心中对鲁迅的疏远。

(4)袁志成:(热情地)到了我这儿用不着客气。老李,给倪科长倒茶。

倪科长:(坐下)李主任,坐,都坐。

袁志成:倪科长,我这个人是直肠子,开门见山吧,我这9000锭车间下面就靠你们了!

……

倪科长:我们刘经理那话都说了:就是电力公司的机关楼里头点上洋蜡办公,也得先支援9000 锭按时投产。

袁志成:(感动地)老倪啊,你今天算是解除了我们一个最大的后顾之忧。

作为编织厂厂长的袁志成因为对电力公司有所求,对倪科长就格外客气,在得到“倪”的承诺前,对其必恭必敬,小心翼翼,在称呼形式上采用了“姓+职衔”的敬称形式。当倪科长毫不迟疑地一口答应要坚决保障工程按时投产时,被深深感动的他立即换用了“老倪”这一亲切的称呼。这不仅是主动拉近双方关系的信号,他那对倪雪中送炭的帮助的感激之情也尽在其中。

(三)礼貌策略

自20 世纪70年代始,语言礼貌现象的研究主要形成了三种代表性的语用学理论,那就是布朗和列文森的面子运作论(face management)、莱克夫及利奇的会话公设论(conversational maxim)以及弗莱舍提出的会话契约论(conversational contract)。Lakoff(1973), Brown & Levinson(1978/1987), Leech(1983)等对语言使用中的礼貌、礼貌原则、面子、威胁面子的话语或言语行为等进行过论述,至今仍对类似方面的研究产生重要的影响。所谓的面子理论即人与人交往中存在一条普遍的原则,即给对方以“面子”: “消极的面子” (negative face) 即“不强加与人”, “积极的面子” (positive face) 即“说话人要听话人所要” 。Lakoff(1973)将礼貌与Grice的合作原则结合起来提出了“语用能力规则”(rules of pragmatic competence),即礼貌策略,它包括两条规则:

规则 A:要清楚(等同Grice 合作原则中的“方式准则” )规则

B: 要有礼貌。它包括三条次则:

a. 别强求对方;

b.给对方留有余地;

c. 让对方感觉友好。

人们在日常交际中,为了维护正常的人际关系或为了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通常会通过称呼语的转换或调整来体现自己对“礼貌原则”的遵守,借助称呼语的巧妙转换既保全了自己的面子也维护了被称呼者的面子,从而能够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交际目的。例如: (5) “不待老王说话,张干事已经转向了黄头,“黄教授,您血压高,别太激动了。来, 扶你们黄头去值班室躺一下”(池莉,《白云苍狗谣》)。老王由于儿子在幼儿园打与预防针的事闹到流行病研究所,并与负责此事的“黄头”理论,正在此时,张干事及时出现并控制的局面,张干事并没有像往常一样直接称“黄头”,而是通过“黄教授”这样的尊称巧妙地保全和挽回了“黄头”在老王面前失去的“面子”,树立了“黄头”的尊严”。

(四)社会距离标识功能

布朗(Roger Brown)和吉尔曼(Albert Gilman)在对称呼语的研究中提出了称呼语的选择体现了两种语义关系,即“权势”(power)和“同等关系”(solidarity)。 这两个术语也以此被用来概括人际交往中复杂的人际关系。“权势关系” 指差序格局中交际者之间的社会地位距离或垂直距离( vertical disparity),它通过地位来显示,它是指交际双方中的其中一方在某一点上(例如:年龄、辈分、地位等)居于优势,高于另一方,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而“同等关系”是通过社会距离来显示的,它是指交际双方在一些方面(例如:年龄、性别、职业、种族等)具有一致性和共同点以及准备在多大程度共享亲密行为及其他因素。同什么人交际,应称呼什么不仅在于他们各自的身份,更在于他们的相互关系。在交际过程中,发话人可以通过对称呼语的转换使用改变话题或说话的语气 ,或是调整与交际者之间的权势、同等关系。例如:

(6)周朴园:(寂寞地) 今天 ——呃 ,爸爸有一点觉得自己老了。(停) 你知道么 ?

周冲:(冷漠) 不 ,不知道。

周朴园:(忽然) 如果爸爸有一天死了 ,没有人照顾你 ,你不怕么?(曹禺《雷雨 》)

在《雷雨》中,周朴园是个典型的传统家长式的人物,平常对两个儿子非常严厉,跟他们说话一直用“我 ”自称以充分体现他在儿子面前的“权势” 。《雷雨 》全篇里只有在这个场合他才自称为“爸爸 ”。这里 ,周朴园已没有了以往的那种严厉的态度 ,他选择“爸爸”这一亲近的自称方式,是想强调他与周冲之间的亲密的父子关系 ,以消除父子间的隔膜 ,拉近两人之间的距离。

再如:在小說《Jane Eyre》中,当Jane发现Mr. Rochester的妻子还活着时,决定离开庄园。

(7)“Youre going, Jane?”

“I'm going. Sir”

“Youre leaving me?”

“Yes”

“……”

“Jane!”

“Mr. Rochester!”

在这段对话中Mr. Rochester用Jane这一称呼表达两者的同等、亲密的关系(solidarity),而Jane却没有像往常一样用“my dear master”而是用“Sir”,继而又用 Mr. Rochester这一称呼反映出Jane想突出双方间的身份、地位和权势的差异,借此拉开双方的距离,达到离开的目的。

二、结语

称呼语不仅是语法单位,在言语交际过程它已经成为独立的交际单位和语用单位,使用十分频繁。称呼语的选用反映了交际双方包括权势、社会距离、社会地位,亲疏程度的差异,情感趋向等各种关系。恰当的称呼语常常是人际交往顺利进行的关键。在动态交际中,谈话双方总会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场合、交际动机等在称呼方面作些相应的调整或转换。称呼语的转换不仅是简单的语言表达方式的变化,还往往会传递称呼者的言外之意。因此,在交际中,不仅要注意选择得体的称呼语,也要把握称呼语转换所传递的隐含信息。

【参考文献】

[1]Austin. J. L.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M].Oxford: The Clarendon Press, 1962.

[2]Brown, R., & Gilman, A. The Pronouns of Power and Solidarity [A]. In Fishman (ed).Readings in 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C]. The Hague: Mouton, 1968.

[3]Stephen Levinson. Pragmatic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4]Verschuren,J.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5]祝瑾碗.社会语言学译文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6]祝畹瑾.汉语称呼研究[A]. 胡文仲.文化与交际[C].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7]肖旭月,英语呼语的礼貌标记功能[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

[8]赵英玲.英语称呼语的社会语用功能[J].外语学刊,1997,(1).

【作者简介】魏晓茹(1969-), 女,河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言语交际语用功能
如何运用语境进行成功的言语交际
语用失误与外语教学
播音主持情感表达与言语交际策略分析
关于大学英语语音的语用研究
主观语境对言语自在表达的影响与制约
关联理论下的语境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