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家荣
一、教研组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随着教育创新呼声的日益高涨,教育管理制度的创新已成为瓶颈,现代的管理理论及模式在企业和商业组织的成功应用,使人们意识到要改进学校的教育质量,学校的改革必须从教学层面提升到学校组织的层面,改革学校的结构系统、管理风格和类型。
教研组作为学校系统中连接有关处室与教师的中介组织,是提升教育质量和教师能力不可或缺的依靠,本应“科研兴教”、“科研兴师”,但随着学校有关处室的分工越来越细,职能不断增强,以及教师对应试质量的热衷以及对“学研”的漠视,造成了教研组的定位摇摆不定,功能大大削弱。
1.教研工作缺乏计划
不少学校缺乏对教研工作的整体规划和严格执行,教研工作随意性大,缺乏连续性,有的跟着感觉走,跟着经验走,有的围绕上级部门转,有的甚至到了活动时间连干什么都不知道。
2.教研工作专题不明确,重点不突出
没有围绕教学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确定教研专题,具体教研活动没有围绕专题展开,教研课的内容没有紧扣研究主题,只是凭着上课教师的兴趣爱好确定,教研工作仍有各自为政的现象。
3.教研活动形式单一,手段落后
教研活动总是备备课,上上课,评评课,学几篇文章,年复一年,教研工作没创新,多媒体技术、网上信息资源在教研工作中没得到普遍应用,新理论、新观念得不到普及和应用。
4.教研组织活动质量低下
由于部分教研组长的组织能力欠缺,学术威望不高,再加上教师缺乏主动性和责任心,所以活动开展较为吃力。活动前拖拖拉拉地来,活动中懒懒散散地侃,活动后急急忙忙地走,已成为教研活动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教研管理成为许多学校的老大难问题,教研组长很多人不愿当。
尴尬的现实呼唤重建教研管理制度。
二、教研组建设新理念
1.教研为了教育教学,更为了教师自己的成长
全球最大旅游公司之一的罗森帕斯旅游公司,以重视员工的人性化管理而著称,它出版了一本题为《顾客第二》的畅销书。该书对近一个世纪来一直被奉为金科玉律的“顾客是上帝”的经营理念进行了大胆修正,旗帜鲜明地提出“员工第一,顾客第二”的新概念,公司管理者认为,只有把员工摆在第一的位置,才能使员工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把一流的产品、一流的服务提供给顾客。这个道理也同样适用于学校管理,即“教师第一,教育第二”,因为只有教师以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为动力,其所迸发出的教育智慧和激情才有力量;只有教师拥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才能真正做到学生第一,教育第一;只有把教师当作上帝,教师才会把教育当事业,把学生当作上帝。教研的目的不仅是为教育、为学生,更为教师自己的发展。
2.教研组的未来之路不是在经验中寻找,而是在挑战中去创造
在很多学校,教研组仅是学校这部教育大机器中的一个螺丝钉,只是为了维持这部大机器的正常运转,从表面上看只要恪尽职守、任劳任怨即可,但实质上缺乏能动性和自主性,更没有独特个性。其实,教研组是连接管理者与教师的纽带,既是最小的教育管理单位,又是实在的民间学术组织,它的管理应规范而民主,氛围应严谨而自由。
教研组也是教师由做好教学常规工作走向教育科研的桥梁,也正因为这一点,专题研究是教研工作的重中之重。前一时期,许多学校为教研组究竟隶属于教导处还是教科室颇费踌躇,其实,孰管孰不管都不要紧,要紧的是隶属于教导处,那在抓好常规教研的同时要抓好专题研究,隶属于教科室,那在抓好专题研究的同时要注重常规教研。为此,“坚守常规底线,保证教研质量,提升科研品位”应是教研组也是学校工作的基本追求。要做到此,教研组的管理与实践要注重以下几点。
第一,构建学研型组织。学校不是官僚机构,不是公司。学校是“学习共同体”,是“学习型组织”。而教研组则是“学研型”的较小单位而已,在这样的组织结构中,宜采用实践反思、课堂教学沙龙、专题对话与研讨、案例督导、理论学习交流等同伴互助的学研方式。
第二,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组织行为学家十分关心员工的职业发展,关注对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可是目前许多学校在教师管理中,很少涉及这方面的内容,更有甚者不重视对教师的培养,他们更多地从使用层面上来考虑教师管理的目的,存在着把教师当作实现组织目标工具的倾向,把教师的管理目的仅限于教育教学任务的完成,定位于考试、成绩与评比中获奖等急功近利的层次上,使许多任务繁重的教师根本无法“充电”,更谈不上发展。新型的教研组应注重教师的培养与发展,为此,我们应树立这样一个理念——教师既是管理的对象,更是管理的目的,教研组应把教师的发展作为管理的第一要义,把教师发展与组织建设融为一体,规划管理好教师的职业生涯,引导教师积极地、健康地发展,并使之与学校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第三,科学引导教师的“关注”。教师关注什么在不同阶段是不同的。在一个教研组教师中,主要存在着以下三个阶段的关注。
“生存关注”。在任教初期,教师往往有着强烈的专业发展的忧患意识,他们特别关注专业发展结构中的最低要求——专业活动的“生存技能”。这个阶段的教师急于找到维持最基本教学的知识和能力,他们努力维持课堂纪律,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处理学生个别差异,与家长建立联系,但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却感到缺乏基本的教师专业知识和基本的教学能力,他们需要求助于理论,求助于有经验的教师,求助于研究团体。
“任务关注”。在专业结构诸方面稳定持续发展的时期,教师由关注自我的生存转到更多地关注教学,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获得外界的肯定和承认。在一个教研组中,多数中青年教师属于这一阶段,常规教研活动他们基本能参与、落实,但更高追求、更多努力尚未显现。
“自我更新关注”。在这一阶段中,教师不再受外部评价或职业升迁的牵制,直接以专业发展为指向,并能有意识地自我规划,以谋求最大程度的自我发展,这些已成为他们日常专业活动的一部分。许多骨干教师、教科研精英都已达到这一阶段。
在教研组中,我们既要分清每个成员各自所属的“关注”阶段,更要有目的地给予帮助,促进、引导其不断发展提高,以实现“关注”的升华,让不同层次的教师都得到适宜的发展。
第四,常规教研与专题研究相结合。常规教研一般包括业务学习、集体备课(包括教材分析)、课堂研讨、作业设计、试卷分析和学科教学基本功竞赛等,这些活动的落实既是为了解决教学的疑难点,提高教学质量,也是为了促进教师特别是新教师的专业发展。但所有这些活动都还仅仅属于教研的初级阶段。专题研究是帮助教师由常规教研走向教育科研的必经之路,也是教研组形成特色、提高品位的重要途径。专题从哪里来?我们认为:一要分析教师自身状况,从教师发展中来;二要分析教材,从各学科的教学中来;三要分析所教学生现状,从学生的发展中来;四要分析当前教改现状,从教育改革实践中来。只有综合以上因素,认真剖析,准确定位,才能选准专题,选好专题,从而按学期、学年有计划地逐步实施。
第五,理论学习与实践提高相结合。在当前的信息时代,新的教育理论和学说纷至沓来,教师通过听讲座,学习理论专著可以较快地获得新思想,但是正如美国学者格柯所说:“聪明不是经由别人告诉而得来的。”新课标、新教材、新教育思想、新学习方式呼唤教师不断地重塑自我,进行教育革命,然而理论易接受,实施操作起来却很难,中间依然有着那么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在这种情形之下,教研组需要架设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通过个案反思、专题研究,不断提高教育驾驭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第六,加强合作与交流。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拓宽教师视野,提高教师业务能力。
3.制度创新是教研组健康成长的不竭动力
第一,管理策略:全员参与的责任制。这可以减轻教研组长的压力和负担,发挥教研组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教研组真正成为全员参与的“学研共同体”。通过制定教研活动责任人制度、活动计划集体协商制度、分期活动责任人负责制等,激发所有组员的教研活动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活动成效,使全体组员共同参与,共同提高。
第二,管理评价:多种方式整体评价。为保证教研活动的顺利进行,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教研活动考核体制,并把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考核成绩列入教师业务考核和年度工作考检中去,与评优、晋升、奖金直接挂钩,使活动更为规范、有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
编辑 杜 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