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让校园如此美丽

2008-03-06 07:57杨志成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08年3期
关键词:奥林匹克北京市校园

杨志成

奥林匹克运动不仅带来了精彩的体育比赛,也带来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在2008年奥运会和残奥会筹办的过程中,这些奥林匹克的教育资源正在中国的校园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展现了奥林匹克运动的教育魅力,实现着奥林匹克运动的教育理想。这道亮丽的风景使奥运会和残奥会的筹办工作更具特色,使中国的校园因奥运而更加美丽!

奥运文化增添校园环境之美

奥林匹克教育从营造校园奥运文化氛围开始,这是很多学校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的第一步尝试。于是,奥林匹克文化成为京城乃至全国各地学校校园文化的一大特色。

走进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学的大门,校园甬道旁的“奥林匹克文化浮雕墙”会马上吸引你的目光。沿着这近百米的奥林匹克文化墙,你会不由自主地跟随上面的记录,走进现代奥林匹克的历史和文化,一直走到2008。

无独有偶,在距这所学校并不很远的北京市广渠门中学校园,你不仅会看到刻有中国奥运会冠军头像的“奥运冠军浮雕墙”,还会看到“历届国际奥委会主席的头像雕塑群”,看到“历届奥运会和残奥会的简介展板”,奥林匹克文化已经成为这所“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的主题。

与这两所中学相比,小学的奥运文化氛围也并不逊色。早在2001年,北京刚刚获得奥运会举办权的时候,北京市海淀区羊坊店中心小学和顺义区马坡中心小学就不约而同地开始了校园奥运文化的建设。首先是羊坊店中心小学收集了奥申委留下的一套奥林匹克文化展板,在校园绿草如茵的小广场,建设了独具特色的“奥林匹克文化长廊”。从此,这里便成为学校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的第一现场、第二课堂,成为接待各界来访的“奥运发布厅”。与此相比,马坡中心小学更是进行了大手笔的尝试,他们将学校操场命名为“奥林匹克文化广场”,学校甬道命名为“奥运礼仪大道”。操场周围按顺序陈设了历届奥运会主办国的国旗、历届奥运会的简介,礼仪大道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奥运文化和相关礼仪,全校同学争做奥运礼仪和奥运文化讲解员,奥运教育在环境的构建中得以实现。

奥林匹克文化融入校园文化,让校园文化丰富了内容,形成了中国校园文化的奥运特色,这种特色让校园更加美丽,这种美丽绝非一种表面的风景,当这种风景与学校的教育活动相结合时,我们更会看到这种美丽所绽放的教育学光彩。作为私立学校中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的代表——北京精诚文化学校则是对校园奥运文化进行了系统而长远的考虑,他们将整个校园作为“奥林匹克教育博物馆”进行了系统设计。校园操场四周精致地设计了历届奥运会会徽雕塑和历届奥运会文化介绍,复制了历届奥运会火炬和吉祥物雕塑,教学楼一层专门开辟空间设立了“奥林匹克教育博物馆展陈室”。学校负责人介绍,学校利用这样的奥林匹克教育文化设施,为学生开设奥运文化、国际理解、情景英语等特色课程,将奥运文化与学校教育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学校还将利用休息日和寒暑假为周边社区和外地学生提供考察服务,传播奥林匹克知识。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小学和宣武区康乐里小学也在校园里建设了类似的“奥林匹克教育博物馆”,学校将奥林匹克文化与学校教育活动进行深层次结合,开发了奥运教育系列活动。

校园奥林匹克文化与教育的深层结合,起到学校课程资源的作用,实现了学校隐性课程的教育价值。这是中国学校教育工作者对奥林匹克运动尤其是奥林匹克教育的历史性贡献之一。

阳光体育丰富校园运动之美

奥运教育与学校体育工作相结合是很多学校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的主渠道,开发体育的教育价值是奥林匹克运动诞生的重要原因,发挥学校体育的教育作用,是奥林匹克教育的自然回归。

体育源于游戏,通过开发青少年酷爱参加的校园体育,让学生在运动中体验愉悦,强健体魄,得到身、心、智和谐发展,这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之一。在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的过程中,很多学校能够准确地把握这一宗旨,创造性地开展了校园阳光体育活动,让学校体育真正成为学生喜欢的育人体育。

北京市丰台区成寿寺小学地处城郊结合部,学校90%以上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来京务工人员家庭,学校干部教师充分利用这一生源特点,将学生家乡的民族体育和艺术形式引进学校体育和艺术教育,成立了“校园民族体育艺术团”。于是,源于中国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踩高跷、舞龙、舞狮、武术、腰鼓、打竹舞、抖空竹等体育和艺术形式汇聚校园。学校绝大部分学生参加了这样的体育艺术社团。奥运教育与传统体育艺术的结合体现了奥林匹克倡导的平等尊重的社会观,也让中国传统体育和艺术在新世纪青少年中得到传承。北京市育英学校在小学学生中大胆尝试,将“手倒立”纳入课间操和体育课,经过两个月训练,全校95%以上的学生可以在同伴帮助下完成“手倒立”。这种具有一定难度的体育技能,就这样成为学生的一项受益终生的锻炼形式。

北京市广渠门中学改革体育课程,开设了“自助餐式”体育选修课,保证每位学生每天一节体育课,全校学生打乱班级,自选足球、篮球、武术、街舞、乒乓球等体育选修课程。这种大胆的改革,让校园充满运动的快乐,学生得到了健康发展。

丰富的校园体育活动让学生体验并收获了奥林匹克核心价值观。学校运动会是中国学校体育的优良传统,几乎每所学校每年都要召开学校运动会,而这种形式就是小型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再现。在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的今天,学校更是将这种“校园奥林匹克运动会”赋予了很多新的形式,如北京市崇文区光明小学、崇文小学等学校召开“校园亲子奥运会”,让家长也体验奥运的快乐;北京市东城区每年召开“小壮壮运动会”,为那些身体较胖、运动较少的同学提供了参与竞技的机会,体验了重在参与和追求卓越的奥林匹克价值观;北京市朝阳区还举办了“小小残奥会和特奥会”,让奥林匹克平等尊重的理念得到实践。

奥运活动构筑校园课程之美

奥林匹克教育与学校课程体系的结合是我国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的重要特色,也是奥林匹克教育能够得到普及的必由之路。奥林匹克教育与学校课程的结合主要体现在与学校体育课相整合、与各学科相渗透、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相融合,充分利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的特点,构建学校奥林匹克教育校本课程体系。

北京市门头沟区大峪二小、朝阳区花家地实验小学、朝阳区白家庄小学等都在这方面进行了很好的探索。门头沟区大峪二小早在2003年就与香港潮阳小学联合开设了以奥林匹克为主题的“校本奥林匹克综合课程”,学校所有学科都融合了奥林匹克知识。

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中心小学还开发了“奥运扑克牌”,并以此为教具将奥林匹克教育融入学校活动性课程;朝阳区安慧北里小学学生还自编了图文并茂、中英双语的奥林匹克教育校本教材,既学习了奥运知识,还提高了英语能力。

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利通街第二小学的“创建奥运冠军班”活动,通过命名奥运冠军班传播奥林匹克精神,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奥林匹克教育活动性课程。

浙江省衢州市实验学校开展的“迎奥运,跑北京”活动、北京四中开展的“模拟联合国”活动等,都是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形式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的优秀范例。

奥组委和国家教育部在对全国奥林匹克教育工作的调研中发现,学校师生满怀对北京奥运会的憧憬,创造性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奥林匹克教育活动课程,形成了“以校为本”的奥林匹克教育常态模式。这将是中国奥林匹克教育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基础。

同心交流汇聚多元文化之美

奥林匹克教育“同心结交流活动”是在主办城市的中小学中开展以传播奥林匹克理想和“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为主题的全球交流。北京市210所中小学有幸成为这样的“同心结学校”,与205个国家或地区奥委会和159个国家或地区残奥委会结对,并通过他们与对方的一所学校结为“同心结友谊学校”,开展交流活动。在活动启动后的一年时间里,所有“同心结”学校都与结对国家或地区奥委会取得了联系,有130多所“同心结”学校找到了“同心结友好学校”。

据“同心结”活动中期进展情况调查显示“同心结”活动启动前,“同心结学校”每年外事活动总数为1002次,平均每校每年4.8次,涉及48个国家或地区;“同心结”活动启动后一年时间里,学校外事活动总数为3490次,平均每校16.7次,涉及205个国家或地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同心结学校”在活动启动后,与使馆、政府部门、结对奥委会或境外结对学校之间,交流频率、层次、内容等也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其中,与驻华使馆交流共1239次,平均每校5.9次;与境外结对学校联络共778次,平均每校3.7次。一年里,包括日本首相、英国副首相在内的国家政府官员访问北京的中小学有135次。学校与境外结对学校开展交流活动272次,学校间互访118次。

“同心结交流活动”是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筹办和举办期间的一项独具特色的奥林匹克教育活动。它不仅有利于传播奥林匹克团结、友谊和进步的理想,更是北京市学校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助推器,是学校开展多元文化交流的平台,是提升学生国际理解能力的舞台。

赛时,“同心结学校”的师生代表还将到奥运村参加欢迎仪式,到赛场为结对代表团运动员加油助威,邀请结对代表团运动员到学校访问,开展交流活动。相信届时“同心结学校”将代表全中国少年儿童向世界展现文明友好的风采,营造宾至如归的人文奥运氛围,为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奥运会和残奥会做出贡献。

奥运特色激励校园发展之美

学校在开展奥林匹克教育中形成的奥运特色,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的特色发展。奥运教育成为促进校园发展的催化剂。

北京市朝阳区劲松四小将奥运教育与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相结合,形成了“弘扬奥运精神,做最好的我”学生发展评价机制,提出学生在参与奥运教育的过程中,应提高“文明的我,自信的我,健康的我,国际的我”等素质,并建立了以此为目标的评价手册,从而为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奠定了基础。

为了做好奥运教育,很多学校开展了以奥林匹克教育为内容的教师培训。北京市教委还从全市层面开展了面向奥林匹克教育的骨干师资培训,全市共培训奥林匹克教育骨干师资10000人,其中奥运教育管理干部3000人,以体育教师为主的奥林匹克教育骨干教师7000人。这是世界奥林匹克教育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奥林匹克教育师资培训,它为奥运教育的有效开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培训也使教师系统地了解了奥林匹克运动的组织体系、思想体系、活动体系等知识,提高了课程发展等专业能力,涌现了很多具有特色的奥林匹克教育活动策划和实践模式。奥林匹克教育让教师展现了专业发展之美。

奥林匹克教育不仅使学生和教师受益,很多学校也抓住这样的机遇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北京市海淀区羊坊店中心小学、北京市朝阳区花家地实验小学、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中心小学、北京市顺义马坡中心小学、北京市宣武区康乐里小学等一批普通学校在奥运教育中脱颖而出,成为媒体追逐报道的焦点。奥运教育让这些学校更加充满魅力。

媒体关注营造校园宣传之美

“通过媒体,奥林匹克教育项目超越了课堂和操场,影响了更多的青少年和成年人。今天,包括《中国日报》、《北京日报》在内的中国的报纸上涌现了许多教育专栏,每天一次或每周一次。电视广播和网站致力于对尽可能多的中国青少年进行奥林匹克主义教育。”

这是国际奥委会官方杂志《奥林匹克回顾》中对我国奥林匹克教育工作一个侧面的描述。正如文章描述的那样,借助媒体推动工作已经成为中国奥林匹克教育的一大特色。北京奥组委将奥林匹克教育工作作为新闻宣传部的工作范畴,这使中国的奥林匹克教育增加了媒体传播的属性,也使奥林匹克教育工作的效果得到有效放大,形成了以媒体为载体的社会教育模式,通过协调电台、电视台、报纸、网络等媒体支持,在十几家媒体上开办了以普及奥林匹克知识、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为内容的奥林匹克教育专栏,使媒体既成为宣传奥林匹克教育工作的媒介,又成为全社会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的课程资源。

媒体参与奥林匹克教育的另一贡献是加强了对学校奥林匹克教育工作的宣传报道,为学校宣传提供了新的阵地和内容。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国内主要报纸报道学校奥林匹克教育活动140余次,奥组委官方网站报道学校奥林匹克教育活动600余篇。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境外媒体也将镜头对准中国的学校,将中国的奥林匹克教育向世界报道。英国BBC在奥运倒计时一周年之际走进学校,直播学校奥林匹克教育活动,采访学生参与奥运教育的感受。奥林匹克教育已经成为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筹办工作的一大亮点,成为传递“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使者,成为“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的实践者和展示者。

早在2001年,北京奥申委在《申办报告》中承诺,“北京2008年奥运会组委会将举办一系列的传播教育活动,从而使奥林匹克精神在中国4亿青少年中得到最广泛的普及。”

今天,国际奥委会官方杂志《奥林匹克回顾》这样评价:中国奥林匹克教育的影响比其他任何地方都要深远。北京2008年奥运会组织委员会与国家教育部通过全国40多万所学校,向大约4亿青少年提供奥林匹克教育。这个项目所涉及的范围是如此广泛,规模又是那么宏大。它包含几项不同的活动,每项活动都强调了体育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作用……未来奥运会的组织委员会肯定会视中国正在进行的奥林匹克教育举措为典范,实现奥林匹克运动高于一切的教育宗旨。

现在,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已经履行了关于奥林匹克教育的承诺!

我们要感谢那些正在履行这一承诺,并使其得到发展的、工作在教育一线的学校干部和教师,是他们使今天的奥运校园变得如此美丽!

(作者系第29届奥运会组委会新闻宣传部奥林匹克教育处处长)

编辑 王雪莉

猜你喜欢
奥林匹克北京市校园
北京市:发布《北京市2022年能源工作要点》
北京市丰台区少年宫
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
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
头脑奥林匹克
头脑奥林匹克
头脑奥林匹克
头脑奥林匹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