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二瑞 唐 乐
摘要:外语教学是一项艰巨复杂的教学任务,对学生来说更是一项非下工夫不可的学习任务,作为一门学科,外语学习自身也存在其必然的规律。掌握了这个规律,学习困难就将迎刃而解。通过分析中日态势语的差异,帮助教师学生正确理解日语姿体语言妁含义,增强学生学好日语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同时,通过论述姿体语在教学工作申的正确运用,推进日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身势语;体态语;肢体语;作用
1身势语的定义
身势语又称“体态语”,是指有声语言外的眼神、表情、手势及身体各个部位的姿态动作,即非语言性的身体信号,包括目光与面部表情、身体运动与触摸、身体姿势与外表、身体之间的空间距离等等,它是在教学过程中用来传递信息、表达感情、表示态度的非语言的特定身体态势,这种特定的身体态势既可以支持、修饰或否定语言行为,又可以部分地代替语言行为,发挥独立的表达功能,同时又能表达语言难以表达的感情和态度,它实际上是课堂教学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
2中日两国身势语比较
日本文化虽源于中国,但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中日两国的文化习惯已发生较大的差异,生活交流中的身势语也有很不同的表达效果。
2.1表情的中日对比
表情的交际作用往往是通过眼睛、鼻子、眉毛、嘴、面颌甚至头的摆放姿势及面部来参与表现的。我们说的面红耳赤、眉飞色舞、怒目而视、左顾右盼等成语就是形容表情的,通过表情,我们可以推断人的性格、心态、也可以判断真伪。
在外国人看来日本人是缺乏表情的。特别是在公开场合,日本人不是笑容可掬,就是表现出完全赞同对方的神情,其实在表情上日本人也分为[建前]和[本音],在武家社会,甚至要求妇女和儿童也要隐藏悲伤和痛苦,面部要表现出坚强的神情。现代日本人也是一样,在众人面前一般不太流露感情,特别是有意隐藏否定的感情。所以人们看到的日本人只是以温和的微笑和对对方的言行所感动时的赞叹表情。
中国人常说“察言观色”、“看脸色行事”,主要都是指观察人的面部表情而言,面部表情是人体中最能传情达意,最能表现出复杂思想感情的,表情存在性别差异、个性差异,也有文化差异,在交际中,我们尤其关注的是文化差异。
2.2点头的中日对比
点头也是日本人在交际时经常使用的肢体语言。日本人有一种习惯,谈话时频繁地随声附和、点头称是,“是”、“嗯。是吗?”包括这种话语、以及点头俯腰姿势等,据观察,这种点头称是的身势语在日本人日常谈话里每几秒钟就发生一次,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这一切并不全意味着“说得对”、“明白了“这种肯定含义,有些只不过是“啊,是吗?”“有那么回事?”等,这种点头称是仅仅作为听了对方的话之后所作出的一种反应而已,与有这种习惯的日本人接触,要是认为“他在那时确实表示是肯定的”,那么对该日本人来说却是意料之外的事,反之,习惯于随声附和的日本人。对在谈话中不表示任何反应的中国人,则感到不安,他们会产生这样一种感觉:“这个人是否在听我说呢?”据说在国际会议中,日本人的黑发上下运动的情景是非常引人注目的,点头不仅在一对一的会话中,就是作为一名日本听众使用它,也能够起到督促或鼓励讲话人把话继续讲下去的作用。
2.3微笑的中日对比
日本人善于微笑,但不能容忍哄然大笑(现在年轻人除外),即使是笑出声时。也尽量放低声音,并用手做掩口状以示失礼。中国人微笑常常是情感所致发自内心的或是为了强调谈话中的一些要点而自然发出的微笑,特点是时现时消的。然而,日本人则往往是从见面时、从开始谈话时就一直保持着微笑的表情,并不因为谈话内容而发生变化。
在人际交往中,日本人不会因为自己悲伤就哭,也不会因为自己高兴就开怀大笑。“微笑”是为了不给人带来不愉快,例如:芥川龙之芥有一篇名为《手巾》的小说,写的是有一天一位40岁左右举止优雅的妇女来拜访他,向他报告曾受谷川先生关照的自己儿子的死讯。这位妇女在讲述自己儿子死讯时表情非常平静,嘴角甚至露着微笑。当时正值夏季,长谷川把手中的蒲扇掉到了地上。当他伏身去拾扇子时,无意中看到了那位母亲放在膝盖上的双手在抖动,手中还拿着一块手帕,她用力地撕扯着手帕,好像要把它撕碎一样。这位母亲脸上在微笑,而她的身体却在哭泣。这位《手巾》中的女主人公,在外人面前,她尽量压抑着自己的丧子之痛。或许她认为要把自己内心复杂的情感用几个限定的表情表露出来是很难的,让对方充分理解自己的心情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女主人公在他人面前不但没有哭,反而作出了在我们看来莫名其妙的表情一微笑,此时的微笑是一种对自己的伤痛无人能懂的无奈。
2.4视线的中日对比
在中国以及西方国家认为,与人交谈时看者对方的眼睛是一种礼貌行为,而日本的传统礼法却认为目光视线的交流是一种探寻对方内心世界的表现,会造成对方的不安,行完礼抬头时也应注意尽量避免与对方目光的突然接触,在不得不面向对方时,应将目光投向对方肩与腋之间的范围内,所以,日本人在与对方谈话时看着对方眼睛的时间很短,他们会不停地点头,或是反复适时地给对方短暂的视线回送,他们的目光有些闪烁,不直视对方。他们认为直视对方的眼睛是缺乏礼貌的行为,在公共场所如地铁站、电车上,人们为了避免与他人目光的接触,或是闭目养神,或是听MP3、看车中广告,或是看书看报,他们认为这是一种不用目光侵入他人空间、保持自我空间的行为。
2.5手势的中日对比
手势在日常生活中起着与语言一样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手势所表达的意义也有很大的差别,如果用自己国家的习惯去理解别国手势的含义,往往会引起误会,例如,在中国将食指弯曲代表数字“9”,如果在日本人面前做这种手势则会引起意想不到的误会,因为这一手势在日本是小偷的意思,我们竖起大拇指代表赞赏,而在日本却代表丈夫、男人、老板,小拇指则代表女朋友、女性、女性情人,将两手食指竖起举在双耳上方代表鬼、生气。而在中国,这一动作是“牛”的意思,另外,日本人右手握拳在左手掌上摩擦,代表“奉承、拍马屁”之意,食指和拇指圈成圈,代表“OK”,在日本,这一手势还代表“钱”。两手食指交叉在中国是“十”字状,也表示同样的意思。日本人在通过人群拥堵的地方时,会一边稍稍弯腰,一边竖起一只手的手掌来示意他人要通过之意。
日本是一个等级社会,人们从小就被灌输一种谨言慎行的礼节和距离意识,所有各种形式的接触都有严格的限制,视线的接触也不例外。但与身体其他部位的接触不同的是,视线不是只靠距离的间隔就可避开的,必须配合“垂下双眼,低下头这样的动作。所以日本人总给人一种谨小慎微、谦恭的印象。避免视线的接触、不用目光侵人他人的空间被作为一种礼仪上的规则来遵循着。而且,由于根深
蒂固的“内”与“外”的意识,使得他们与他人的目光交流始终保持着中立、谨慎的态度。
3身势语在日语教学中的作用
当前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一个课题:如何能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又能提高教学效率,特别是课堂教学效率,要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笔者认为除了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之外,教师合理利用身势语也非常重要。在一堂课的教学中,教学气氛很重要,它是影响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上课时的一举一动,如讲话语气、眉目神情、举止态度等都可以直接影响到教室气氛。因此,教师身势语言的善用与否,直接影响教学成效。一个合格的外语教师如何正确使用身势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认为应从下列几方面人手:
3.1使用身势语促进教学信息的相互传递
伴随口头语言的体态语能够改变、扩张、否定或增长口头语言的信息,与口头语言在传递信息方面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并且由体态语所带来的信息,更易于人们所理解、接受,反过来,教师也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眼神、表情、动作等反应,来判断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运用程度,对教学效果能及时地进行反馈,这样的情况相互传递,对教学是非常有利的。
3.2使用身势语有效地改善课堂气氛
一个能善于利用体态语言进行教学的教师势必也能营造较好的课堂教学气氛,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它打破以往的陈旧的教学常规,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而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从而更主动、积极地接受知识。
3.3使用身势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体态语运用得好还可以促进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控制与调节,这也是双向的;一方面,教师可利用身体语言来调控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增强对外国语言的理解;另一方面,可通过观察学生的体态语取得反馈信息,这样就能及时发现问题,找到解决的方法。
3.4使用身势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树立学生学习口语的信心
如果日语教师在课堂上具有幽默感,再配上适度得体的身势语。日语课就会变得生动、活泼、兴趣盎然。实践证明,身势语的直观性和表演性也激发学生学习日语等其他外国语言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而使学生上课时不感到胆怯。不感到拘束,并逐渐树立起学好口语的信心。
总之,在日语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适度得体的身势语,配合有声语言,这是激发了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调动学生的课堂教学参与意识,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保持高度注蠹力,发挥其在日语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必须掌握丰富的身势语,不断提高外语教学课堂效果和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