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学习空间 体验学习过程

2006-09-28 17:22陈立青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06年9期
关键词:两位数算式交流

陈立青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认知过程与知识建构之间往往有一道鸿沟,学生认知过程与知识结构不能协同发展。为此,教学时,我们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空间,让他们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之中,去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主动发展。

一、“玩”数学——在活动中体验

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学习兴趣是推动儿童学习的内驱力,数学学习这一活动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尽兴地“玩”数学。学生有了兴致,就会激发求知欲,形成积极的“心向”。因此,教学时,教师要不断创设与学生心理需要变化同步的情境,唤起他们学习的热情。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真奇妙”,从而产生“我也想玩一玩、试一试”的心理。在学习“10以内各数的组成”时,我设计了“玩数学扑克”的游戏。比如,巩固“6的组成”时,同桌两人拿出每种花色的1~5共20张牌做“两牌凑6”或“藏牌猜牌”的游戏。这样,不仅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而且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课上学生情绪高涨、兴趣盎然。他们在玩中思考,玩中体验,在玩中学习数学。

二、“做”数学——在探索中发现

“做数学”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它强调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现实的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认为学生的实践、探索与思考数学是理解数学的重要条件。“做数学”不仅是指简单的数学操作活动,而且是学习者自我探索、自我构建、自我发现、自我创造的一种动态过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创设多次做数学的机会。课始,创设了人人“做数学”的情境:让学生用分别写着“2”、“5”、“8”、“-”、“=”卡片,摆出所有可能的减法算式,并用笔记下所摆的算式。同桌一个用这五张卡片摆出所有可能的两位数减一位数的算式,另一个用笔记下所摆的算式。即:

28-5=25-8=

58-2=52-8=

85-2=82-5=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左右两组算式的不同之处,让他们口算出左边三道题的结果。那么右边一组应该怎样计算呢?师生一起进行探究。

这样把教材内容变静为动,变单一为多向,变封闭为开放,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热情,让“做数学”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原动力。课中“如果遇到个位数字不够减时,应该怎么办?你会算吧”?一石激起千层浪,富有思考性、挑战性的问题,像磁铁般吸引了学生。当学生发现有的题目无法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时,强烈的认知冲突被激活。就在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时,教师又提出:“25-8=?”这道题无法直接口算的,可以借助小棒摆一摆,看谁的方法多?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沉浸在操作探究的兴奋之中,终于探索出6种计算方法。

这样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生不仅获取了知识,发展了能力,而且还体验算法多样化,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增强了自主学习和自主创新的意识。课末,设计一些开放性题目或非常规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激活他们的思维,实现了认识上的飞跃、思维上的深化。这样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真正发挥主体作用,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议”数学——在合作中交流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过程,教师的作用仅仅在于给学生提供有效的活动机会,在讨论交流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因此,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学生主动地去构建。”如一位教师教“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时,出示“28+15=”。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进行尝试计算。教师鼓励学生应用多种方法解决,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最后指名汇报。

生:28+15=28+2+13=43。

生:28+15=30+15-2=43。

生:28+15=28+12+3=43。

……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选择自己认为好的方法,再谈一谈别人的方法对自己的帮助。这样安排使学生在合作交流、思维碰撞过程中,体验算法的多样化,感受与同学交流的乐趣,从而培养口算能力与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清市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两位数算式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巧算两位数加法
特殊的两位数加两位数计算技巧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写出不同的两位数
怎么写算式
好玩的算式谜
一道加法算式
一道减法算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