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人教版)《我们给自己定规则》教学设计与评析

2006-09-28 17:22黄艳秋张喜芬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06年9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跳绳趣味性

黄艳秋 张喜芬

教学内容: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活动目标:了解制定规则的途径方式,知道规则是怎样产生的;初步尝试自己制定规则;懂得规则需要大家自觉遵守。

活动准备:跳绳数条、《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

活动流程:

一、导入

教师以一个跳绳分配的问题引入新课。

教学片段:

师:今天是老师第一次来咱们学校上课。早上来的时候,我的学生特地托我给你们带来了他们的礼物,你们看——(教师从包中拿出两根跳绳,学生有点骚动)这可是他们最珍贵的游戏玩具,你们说把它给谁玩呢?

生:给我,给我!

生:给表现最好的。

生:这节课谁回答问题多给谁。

生:不行,这不公平。

……

师:要不这样,我把跳绳放在教室后面,下课后谁先抢到了谁玩,好不好?

(学生情绪更加激动。)

生:不行,那样我老是抢不到。

生:我同意,我离得近,能抢到。

生:我不同意,那样会乱套的。

生:我也不同意,那样要打架的。

……

师:(作一个暂停的手势)没想到两根跳绳,会让同学们的想法发生冲突。让我们安静下来,讨论一下,冲突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解决这件事呢?

(学生开始热烈地讨论。)

二、讨论

1.一根跳绳竟出现了这么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2.解决问题,每人想一个办法。

三、交流

1.小组讨论,形成共识。

2.班内交流,小组代表发言,达成共识。

3.师生综合小组意见,形成大家的意志——规则。

四、探讨

1.制定规则需要经过哪些程序?让尽量多的学生发表见解。

2.说说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规则。能说说它是怎样产生的吗?

五、小结

制定规则的程序:

1.民主协商,达成协议。

2.多数人通过。

通过体验规则制定的程序,旨在培养学生初步的民主意识。

六、活动延伸

走访教师、家长、社区工作人员,了解有关的生活规则,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规则意识,感悟到规则是代表多数人的意志的。

评析:

1.倡导生活化课程理念。《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倡导生活化课程理念,把教材仅仅作为范例、话题,引导师生回归丰富的现实生活,回归贴近童真童趣的儿童生活,去感受、体验、提升,去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结合的多维的、综合的课程目标。因此,教师要用贴近生活的情境活动来代替乏味的说教,以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感悟,并使其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本课在教学导入时就设计了一个生活化情境来引入新课。

2,营造趣味性教学环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事实上,当良好的课堂情境生成的时候,学生的情绪便在“好之”与“乐之”之间相互交替。因此,营造一个趣味性的教学环境,对于小学生来说,便显得格外重要。《品德与社会》教材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趣味性的特点,但是教材本身并不都具有趣味性,那么,就需要教学的趣味性来弥补教材的缺失。

从本课的教学导入可以看出,对于一些本身并不带有趣味性的教学内容可以通过设计教学情境,改变教材呈现的方式,联系儿童生活实际使教学产生趣味性。这一情境通过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的体验成为了现实,他们更容易投入、更容易接受教师或同学给予的外在影响。“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有秩序、有目标、有层次、有创意地创设一个没有教育痕迹的活动最能吸引学生,也最能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等多维目标。

3.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本课教学导入环节的设计,使原本需要抽象思考或静心想像的事情跃然于学生面前,将书本知识与学生的亲身体验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情境中表达。真实体验的情境可以搞活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也可以为解决疑难问题做好准备。它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内在影响。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跳绳趣味性
“揪”出音乐教学的趣味性
学跳绳
跳绳
学跳绳
跳绳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把握民生新闻趣味性的几点思考
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