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意象功能

2006-01-30 06:51余新萍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6年11期
关键词:物象意象诗人

“意象”近些年来在高考诗歌鉴赏中出现频率很高,它最能体现诗歌的本质。可以说,把握了意象也就抓住了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因此,把握意象对于诗歌鉴赏活动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什么是意象?古往今来,论者颇众,发表了好多见解。其中当代诗人流沙河的诠释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他在《十二象》一书中说:“意象……一方面是客观事物的象,一方面是我们自己的意。意,象,互相渗透,融为一体。意被象吃了,象被意改变了,意象就产生了。意象就是艺术形象。任何一种艺术形象都是主观客观两方面的结合体,不会是纯客观的事物本象。”简单理解,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象是一个古老的美学概念,也是鉴赏诗歌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审美单元。它是打开诗歌鉴赏之门的钥匙。

不了解意象的功能,很难真正读懂诗歌。骆宾王的:“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愁”(《在狱咏蝉》)和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雨霖铃》)中的 意象“蝉”。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意象“水”。应该怎样理解这几个意象?它们好在哪里?要回答这样的问题,需要了解意象的基本功能。“蝉”生长在夏季,餐风饮露,古人常以“蝉”象征高洁或自比。在这里诗人骆宾王以蝉喻自己品行的高洁。另外,立秋以后的蝉活不了多久,秋雨后蝉声更是悲凉,因此寒蝉就成了悲凉的同义语。借助寒蝉柳词所表现出的凄清悲凉之情跃然纸上。又如“水”,绵柔且剪不断的特性与人的惆怅情绪有相似性,诗人往往以水喻愁。在李词中水已成了诗人满腹愁绪的外化,水就是愁,愁就是 “水”。所以说这几个很精彩的意象是由眼前之景引出的,却又含有不尽之意,因而很能体现诗歌隐喻性的特点。

总的说来意象有以下三个功能。

(一)描述性意象具有客观性特征和对外部世界的再现性因素。而这种客观性与再现性,就待之于意象的描述性功能。意象的描述性功能带给读者的是诗人感觉中的直接现实。诗人似乎在描摹实境,却是经过“因心造境”而得的虚境与幻象。它可以使诗的情境创造达到十分细腻而逼真的地步,同时又是简约与概括的程度。如贺敬之对桂林山水的描述:“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亲深啊,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水几重啊,山几重?水绕山环桂林城……是山城啊,是水城?/都在青山绿水中……”诗中展现出一幅风姿绰约的图画。这里的描述不是被动的照抄对象,而是感情被物象渗透,物象直射出感情,描述避免了平面的、浅表的反映。意象的描述中伴随着诗人强烈的感受的,物我同一,不分彼此。再看艾青的《给乌兰诺娃》:“像云一样柔软,/像风一样轻,/比月亮更明亮,/比夜更宁静——/人体在太空里游行。”诗人用比喻、对比的方法,描绘观感,虽未直接描写舞姿,却使人感受到种种意象:似云,像风,人与月相辉映……这里主体对自然物象的改造已十分明显。

(二)拟情性诗歌的意象是情感的物化形态,意象的创造,基于诗人对外部世界的深刻认识和强烈感受。意象的第二个功能是它的拟情性,即用拟物、比兴等手法将抽象的、不可见的情感具象化。它的作用是对情感进行化解、阐释,然后呈现可感可触的画面。意象的拟情功能,产生了情感的客观化效果。如李白说:“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又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将“东流水”衬托“别意”,以“白发三千丈”夸张那绵绵无尽的忧愁,运用具体可感的自然物阐释抽象的情。意象的拟情性,即是化虚为实、化情为景,使不可捉摸的情感变得有声有形、有光有色。

(三)意指性美国诗人劳·坡林所解释的“意指即意味着既是它所说的,同时也是超过它所说的”。如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中的意象就有很强的意指性。“明月”与“关”,是边塞历史的象征,“龙城飞将”是英勇善战的将士的象征,“胡马”象征异族侵略者,“阴山”象征中国国土。这些意象,既有本身的指谓,同时又有更广的意义。意指是指把思想隐藏在具体的物象背后,使得平中见奇、含而不露,并能使意义得到再生和扩大,使平常的物象焕发出异常的光彩。

意象的意指性,往往会激起读者潜在的创造力量,造出一种新鲜、奇妙、亢奋的感觉,诱使读者全身心地投入其间。伴随创造性知觉和创造性思维的特有紧张,以及解决问题的满足,产生审美愉悦要源。诗歌意指的理解不能太直、太露,要理解得深些,想得远些,获得“绕梁三日”之感,如读高尔基的《海燕》,理解诗歌的主旨时,结合当时俄国的一些时代背景资料,就会明白诗歌的象征手法,对大海景象的描绘实际上是对1905年俄国革命前急剧发展的革命形势的反映,通过对海燕、大海及海鸥、海鸭、企鹅形象的分析,就会明白各自的象征意义。

意象的三种功能,在具体的诗歌中是有所侧重的,同时又是互相交错的。其中描述性是基本的,拟情性与意指性建立在描述性的基础上。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潭水”的意象,既是描述性的(桃花色、深度),又是拟情性的(以“深千尺”拟深情),且又是意指性的(纯洁透明的潭水象征二人友谊的纯洁,两心的透明与赤诚)。总的说,欣赏时可以根据意象的三种功能,在进行语言赏析后,进行艺术欣赏,我们要作为主体去进行审美感知,去想象画面(根据描述性),去领会感情(根据拟情性),去体味主旨(根据意指性)。苟能如此我们的诗歌鉴赏就会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

(余新萍,浙江省衢州市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物象意象诗人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如何与物象相处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来自林间的风
“诗人”老爸
愤怒
同为“渔夫”,异为“渔夫”
以“非美”意识辨析观光旅游产品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