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莉
摘 要 本文通过柳宗元的《江雪》与白朴的《沉醉东风·渔夫》意象的营造的分析,论述了作者通过意象的营造来表达自己不同的感情,从而使作品中的物象有别于生活中的同一物象,出现同為“渔夫”又异为“渔夫”得现象。
关键词 渔夫 物象 意象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唐代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属诗中之五言绝句,元代白朴的《沉醉东风·渔夫》(黄芦岸白蘋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点秋江白鹭沙鸥。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为元曲,它们作者不同,产生的年代不同,作品风格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人物形象——“渔夫”,细细品读,感觉两个“渔夫”给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涉及到物象与意象营造的问题。
1关于物象与意象
物象即是客观事物,不依赖于人的存在而存在,它有形状、颜色,有声音、味道,是具体可感的。如“柳”是一种客观事物,它有形状颜色,是一个物象(360百科)。物象多用于诗文理论,如唐代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序》称李白:“予观其壮浪纵恣,摆去拘束,模写物象,及乐府歌诗,诚亦差肩于子美矣。”南宋魏庆之所编《诗人玉屑》卷四曰:“摹写景象,巧夺天真,探索幽微,妙与神会,谓之物象。”
意象是指“创作主体通过艺术思维所创作的包融主体思绪意蕴的艺术形象。” 意象是由“意”和“象”组成,“意”即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观情意,“象”即具体有形的物象、作者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与“象”的关系,亦即“情”与“景”的关系、“心”与“物”的关系、“神”与"“形”的关系。意象有虚实之分,常见的有描述性意象、象征性意象、比喻性意象等。
2《江雪》与《沉醉东风·渔夫》物象与意象分析
《江雪》描述了一幅冰天雪地寒江,没有行人、飞鸟,只有一位渔翁独处孤舟,默然垂钓;《沉醉东风·渔夫》则通过一个理想的渔民形象,通过对他的自由自在的垂钓生活的描写,表现了作者不与达官贵人为伍,甘于淡泊宁静的生活的情怀。两首诗曲中描写的是客观的人、物、景,是自然存在的、具体有形的物象,都具有其自身的个别特征和属性,但是,两者都透过这些具体有形的物象在传达一种叫情的东西——虚拟象征之象,从而创造了不同的意象。情与景、意与景浑然天成,形成了各自的意境。
王昌龄《诗格》曰:“诗有三格:一曰生思。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神思,心偶照境,率然而生。二曰感思。寻味前言,吟讽古制,感而生思。三曰取思。收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不知诗人作《江雪》时是先“生思”即先有了“意”,然后再寻找相应的“象”与之契合,还是先取“思”,即先取了“象”而触发“意”的,但读者明显感受到诗人的感觉与意趣已融入“象”中,能通过诗中的这些具象感受到诗人当时因身受政治迫害和生活贫困的折磨而特有的孤独、寂寞、苦闷、忧愤的心情,更感受到诗人在压力下坚强不屈、孤傲高洁的性格。这个渔翁身上,寄托了诗人的精神这个无形之象、象外之象,实际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再看《沉醉东风·渔夫》这首小令。
“黄芦岸白蘋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写渔夫垂钓的环境。作者精心选择了“黄”、“白”、“绿”、“红”四种颜色,使之相映衬,构成鲜美夺目、和谐亮丽的风景画。这里,读者感觉作者是在写实,是在对黄芦岸、白蘋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这些可摸可触的自然物象进行直接描绘,故这些物象以自身的光、色、形将其美的感染力传递给了读者的感官,但细品之后,发现作者的选择蕴含深意,
“芦”、“蘋”均是生长在浅水中的植物,“蓼”是生长于水边的一种草,“杨”更是平凡,它们更多的是生长在野外相应的地方,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它们被赋予了象征意义——远避尘俗的隐逸情怀,这种象征意义就是一种虚拟的物象。作者是通过实中有虚、虚中见实、虚实并生的方法将虚与实的物象结合起来,创造了意蕴深远的意象,这个意象与其说是作者对渔夫生活环境的真实描绘,不如说是他对自己心中理想的形象再现,是对污浊现实的不满。所以,“黄芦岸”、“白蘋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是四个象征性意象,作者把它们放在一起,给读者造成了强烈的印象。
“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这两句点出了最后一个重要意象——不识字的“渔翁”,他整日在烟雾苍茫的水面上捕鱼,对那些用尽心机的达官贵人们是不屑一顾。这是一个带上了作者主观感情色彩的渔夫,他逍遥自在,悠闲高雅,又因淡泊名利而超凡脱俗,已不再是现实生活中辛苦劳作的普通渔夫了。
经过比较分析,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意象不是生活中单纯的自然物象,不是作者对物象的简单复制,而是作者脑子中经过提炼取舍加工的自然物象,它既有第一自然物象的个别特征和属性,更有创作主体赋予特殊内涵的特征和属性。正因为如此,《江雪》与《沉醉东风·渔夫》中的渔夫就有别于生活中的同一物象——渔夫,同为“渔夫”而又异为“渔夫”了。
参考文献
[1] 陈铭.意与境——中国古典诗词美学三味[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2] 周先慎.古诗文的艺术世界[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