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海娥
【摘要】新课程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自主能力的发展。课堂教学是发展与提高学生的能力的主阵地。但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我们会不时遇到“冷场”的现象,课堂“冷场”的原因是什么?如何缓解课堂“冷场”的现象?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了课堂冷场的原因,并就如何缓解“冷场”的局面,着重谈了四点看法。
【关键词】高中政治 冷场
自高中教学以来,听过很多的课,发现一堂成功的授课在课堂上应听到学生的三种声音:笑声、回声和提问声。也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任凭你老师怎么问,怎么组织,使出浑身解数,学生就是死气沉沉,沉默以对……造成课堂“冷场”的原因有很多,我认为主要原因还是我们教师自身的原因。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我们部分教师自身素质不强,嘴上倡导改变旧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实质上奉行的还是旧有的一套,用“新瓶”装“陈酒”。
2、教学过程的设计不能遵循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及社会热点的联系不紧密;设计的问题不科学或过难,学生无法作答。
3、课堂师生关系不和谐,教师一味奉行“师道尊严”,居高临下,想的更多还是怎样控制课堂、把握教学进度、怎样讲课……所有这些压抑了学生的自主思维。
4、教师本身缺乏热情、心理素质差、应变能力不强等。
如何改变课堂教学中的“冷场”现象,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笔者从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勤练内功、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教师专业知识扎实,知识渊博,教学观念先进,教学方法独特,不仅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学生面前也容易树立起自己的威信。因此教师必须加强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更新教育观念,多层面地去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
为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师的专业知识除了普通文化知识、学科专门知识和教育学科知识外,还包括更高层次的主体知识和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在知识更新的步伐加快、互联网应用越来越广泛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的现在,教材、学生、教学过程都充满着变数,这必然要求教师应有与时俱进的思想,及时地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努力汲取各个方面的文化知识,以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和知识涵养,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的青少年,获得知识、信息的途径和方式趋于多样化,思想活跃、精力充沛、求知欲强,因此政治教师要钻研教材,善于接受新知识、新事物,养成每天读报、看新闻的好习惯,及时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资料。
教师还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必须做到: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坚持“学生的自我尝试在先,教师的引导在后”;关注并引导学生变更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善于交流与合作,通过学生自主提问、自主讨论、自主选择、自主创造、自主领悟、自主体验的过程,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开发学生的潜能,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应联系现实生活、关注时事热点、与学生实际紧密联系
让思想政治课回归生活是使课堂焕发生命力的首要前提。也就是说,思想政治课应以生活为基础,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
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要注意创设现实生活情景,启示、引导学生,让学生关注身边事,身边人,在生活中学习,向生活学习,使课堂成为生活化课堂。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给学生充分发表见解、张扬个性的空间,帮助学生改变单纯接受教师传输知识的学习方式。
改革课堂教学,联系国内外重大时事热点上好思想政治课,也是思想政治课的生命力所在。时事是新近发生的重大事件,具有突发性、偶然性和新奇性的特点,而且与社会联系广泛,与生活密切相连,学生对此兴趣大增。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对时政的兴趣,培养学生记下新闻的良好习惯,要求学生认真收看新闻联播和新闻30分等节目,并要求学生记下新闻要点,然后由学生在课堂上发布新闻。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积累大量的新闻事件,见识逐渐广博。教师还可就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在班里进行公开自由讨论、辩论,学生们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各抒己见,以此带动所有的学生学习时事政治。更为重要的是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联系最新的时事进行教学,加强课堂教学的时政性和时代感,增强教学实效。
三、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激活学生思维
课堂提问是传授知识、提高课堂效率的必要手段,同时它也是启迪学生思维、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高质量的提问,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很好缓解课堂“冷场”的局面。如何精心设计政治课堂提问,笔者认为应着眼于三性,即针对性、启发性和科学性。
首先,问题设计的前提——针对性。一要针对政治教材,二要针对学生的实际疑问。其次,问题设计的艺术——启发性。教师在一堂课上,不能过多地设计学生回答“是”与“不是”的简单的回忆性问题。要设计出启发性的问题,除了吃透教材和了解学生之外,关键还在于教师的点拨与引导。再次,问题设计的实质——科学性。设计课堂问题,必须科学、具体、明确。由浅入深,难易适度。如果问题抽象、笼统、模棱两可,学生则无从回答,容易出现“冷场”。同样,教师提出的问题范围不易过大、答案不宜过于复杂。对于内容较多的问题,可以化繁为简,分解开来,变为几个小问题,让学生逐个回答。
此外,教师提问时,要注意面向全班学生,不能只是教师与某几个学生之间的问答活动。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再指导学生回答。不要提出难度较大的问题后,只给一分钟看书或考虑的时间,致使学生一时难于回答,出现“冷场”。对学生发表的独立的、创新的见解,要当场给予肯定、表扬和鼓励。
四、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对学生实施教育的良好基础和有利手段,是有效地开展教育活动、完成教育任务的必要条件,搞好师生关系是缓解课堂“冷场”的重要保证。
要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要求教师能够转变自己的角色态度。尤其是当学生未能回答老师的提问,教师千万不可申斥学生,指责他们不动脑筋。如果这样,会使学生情绪低落,使本来尚在思考的学生也会兴趣索然,出现课堂“冷场”。其次,教师要善于鼓励引导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尤其是与老师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培养他们敢于怀疑权威的创新型心理品质和求异思维。教师必须在“信任”、“赞赏”、“友善”方面下功夫,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充分的信任和尊重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上的奋进,信任每一位学生,热情地鼓励他们参与研讨、大胆发言。赞赏正确的特别是有创见的解答,让学生的智慧火花不断闪亮。耐心引导,将学生的思路纳入正确的轨道。友善是保证全员参与研讨的重要条件,教师要善待学生,以由衷的攀谈和心理的换位带来师生情感的交融,经常深入学生,课后时间和学生多交谈聊天、交流。同时要求学生之间也要互相尊重、友好相处,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创设出参与面广的热烈的研讨氛围,使学生始终沉浸在情感和、思维畅、能交流的氛围之中,从而情绪高涨地学习。
另外,防止与缓解课堂“冷场”,还要求教师本身有足够的教学热情、较好的心理素质、丰富的教学机智与技巧,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工作、学习中不断实践、积累,并加以反思与总结。
当然,课堂“冷场”并不完全等同于课堂低效,我们反对课堂“冷场”,提倡课堂气氛热烈,提倡学生多方活动,但千万要注意活动不能与动手动脑相脱节,那种目的性差,使学生没有体验与反思的课堂活动,其实是一种无效的无价值的活动。我们孜孜以求的是在切实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自主发展力的基础上,改变课堂“冷场”现象,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趋完美,这是我们教学的追求,也是新课程标准的追求。
参考文献: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教育学》,李荣新、张建新主编
(作者单位:411101湖南省湘潭电机中学)
中外教学研究2006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