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铭
一、主体性教学方法的概念
我们在推行素质教育过程中,深切地认识到过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练;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摩记忆,偶尔动手验证实验的传统教学模式,忽略了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能力、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更好地协调好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学方法就要从以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验证教学中走出来,倡导以问题为中心,开展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创造性地开展探索性学习的实践活动,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推进课程改革,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主体性学习其实就是一种自主探索的学习,探索性学习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掀起的教育现代化运动中,由施瓦尔倡导提出来的。他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认识的源泉。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在学习化学方面的应用,特别是探索性实验的开展,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训练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有利于激励学生探索创新,促进知识迁移,引起广大化学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主体性课堂结构模式,一般是由教师给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要求,如果有实验,则由教师给出实验课题,提供实验器材,提出实验要求,其特点都是问题在前,结论在后。提出问题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讨论,去查阅资料,去利用提供的仪器动手操作,以解决前面提出的问题,并得出自己的结论。
二、设计主体性课堂结构模式的指导思想
主体性课堂结构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探索能力,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系统训练,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批判的思想方法,体验发现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的愉悦,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树立正确的课堂设计指导思想。
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必须创造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结构上不平衡,造成学生心理的悬念,从而唤起学生求知愿望,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要达到这种目的,就要求课堂上所设计的问题不能太陈旧,要很“新颖”,最好能和社会热点问题联系起来。正是这种“新颖”的刺激,才会激发学生对探索的兴趣,才能引起学生学习知识的欲望。如:在学习“空气的污染和防治”这个知识点时,可以设计以下三个问题借供学生讨论学习:(1)影响本地空气质量的因素有哪些?(2)空气的质量指数包含哪几项?(3)请提出减少本地空气污染的合理化建议。通过学生的探索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增强了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指出,教育要“跟在发展的前头,并且要紧紧带动发展,而不是当发展的尾巴,也就是要采取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的教学,激活学生发展的潜能,引导和推动他们在发展过程中能“跳起来摘果实”。所以为了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引起最佳或最大限度的不平衡,探索性课堂问题的设计还要遵循适度原则。即设计的问题既要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一定联系,同时又要有一定的难度。如:在讲《酸、碱、盐》中,在了解酸、碱、盐性质的基础上,设计实验问题“如何区分酸性溶液、碱性溶液、中性溶液”,要求学生自己设计方案、步骤、观察现象,得出结论,再在此基础上,设计“检验雨水的酸碱性,检验工厂排放废水的酸碱性”的实验,由学生去分组,探索设计,通过学生亲自参与探索的体验,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简言之,自主探索的课堂结构问题的设计指导思想应该是新颖、适度。
三、主体性课堂结构模式设计原则
1、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是化学课堂设计的首要原则,所谓科学性,首先是指原理、实验操作程序和方法,必须与化学理论知识和化学实验方法相一致。例如,关于S2-,SO32-的检验实验设计,在试剂选择上不能用HNO3等具有氧化性的酸,在操作程序的设计上,应先溶解、取少量、然后加试剂,而不能溶解后就加入试剂等。其次,实验设计要具有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因素。这是因为,一方面我们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同时化学知识本身的科学性也要求我们在实验中尊重科学事实;另一方面,由于一个较好的探索性实验设计本身就是一项小型科研,在选题及设计过程中对于设计者也是一种探索活动,其结果很难在设计之开始加以预测。因此,如果在设计中没有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往往稍有疏忽就会出现科学性错误。另外,把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渗透到设计之中,使学生在解决探索性实验的过程中,形成科学的思想,学会并应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使探索性实验真正达到培养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目的。
2、探索性原则
探索性原则是指所设计的问题包含的化学规律往往隐藏在较深层次,需要学生去挖掘;实验的条件和结果之间往往存在着较大的距离,需要学生去跨越;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往往不太明确,需要学生通过尝试错误,提出假设并验证假设来寻找。布鲁纳在谈到学生实施探索活动时指出,首先要作好“激活”工作。教师要设计“具有最适度的不确定性”的学习课题。因为不确定性或模棱两可的情况最可能引起学习者的好奇心,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如在讲卤素的化学性质时,讲到卤素可以和金属反应,由于学生已经具备卤素和水反应的知识,可以给学生布置“研究镁和水反应的机理”的探索性实验。在这个实验中,由于问题的不明确性,学生在探究的好奇心支配下,激发了其求异创新的愿望,培养了他们探索求真、严谨唯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增强了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另外,从探索性实验的教育目的来看,由于探索性实验是建构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手段和方法,其信息刺激是一种新颖、适宜的刺激,因而决定了实验设计一定要具有探索性。
3、趣味性原则
趣味性原则是指探索性课堂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问题设计要求生动、有趣,能使学生在进行探索时,自始至终保持很高的兴趣。探索性实验作为一种学习活动,不能依靠教师的督促使学生完成,而是通过设计良好的实验本身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从好奇出发,进而发生兴趣,自觉自愿地参与探究活动。如讲到乙炔在O2中能燃烧后,让学生考虑,乙炔在Cl2中燃烧吗?设计实验证明之。而在讲完原电池原理后,让学生设计“铜变银”、“银变金”的实验。由于实验的趣味性强,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4、简约性和联系实际原则
简约性原则是指实验的设计要尽可能采用简单的实验装置,用较少的实验步骤和实验药品,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实验。设计的选题要尽可能与日常生活实际相联系,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身边,研究化学并不神秘,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创造精神。如用贝壳或鸡蛋壳代替碳酸盐,用食盐代替碳酸钠,用废弃的饮料瓶和小药瓶作反应容器,设计厨房里有关的化学实验等。
四、主体性教学课堂需要充足的准备工作
表面上看,主体性课堂结构模式,学生始终处于主体,整节课都是学生在讨论、在操作,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但是,教师要上好这样一堂课,确实非常不容易,教师不仅像电影里的导演,还像是一部电影的编剧。
在上课前教师就必须为整堂课设计好跟本课有关的、待解决的问题的新颖、难易,要让所有的问题都能够充分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有些问题,还必须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课后分组讨论,课后去查资料,或者动手去实验以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保证一节课的容量。既要改变课堂模式,而且必须完成每一节的教学任务,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前花更多的时间,设计好每一节课。
五、主体性课堂结构模式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传统的课堂结构模式,教师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纯粹是“授”和“受”的关系。学生对教师所教过的知识全盘接受下来。学生实际上成了老师的复印机。在教学中,老师把自己的思想灌输给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没有自己的个性,这样的课堂结构模式,一直延续了几代教师,这样的课堂结构模式,老师累,学生乏味,很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
主体性的课堂结构模式,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通过教师课前的精心准备,整个课堂围绕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以问题为中心,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讨论或动手操作实验进行探索,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变成教师的“导”和学生的“演”的关系。只要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具有“新颖性”和“适度”,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空前高涨,自主探索所解决的问题记忆更深,而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操作,提高了学生动手的能力,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化学素质。
笔者近两年通过开展主体性课堂结构模式的教学,获得了良好的效果,所辅导的学生在全国化学竞赛中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作者单位:341500江西省大余县南安中学)
中外教学研究2006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