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006-01-19 08:16孟林球王晓勇
中外教学研究 2006年12期
关键词:重点课文语文

孟林球 王晓勇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效率,至今还没有圆满的答案,这里我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以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

1、开场白要精彩。课堂教学中,先来一段精彩的开场白,就能勒住学生思想野马的缰绳,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上来。例如,在讲授《想和做》一课前,我向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目:“有一个人,要用船把一只狼、一只羊和一棵白菜运到河对岸去。一次只能运其中一种,怎样才能把它们运过去?”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随即争先恐后地讲述自己的观点。在肯定学生合理的做法后,我说:“这件事使我们明白一个道理,做事不能蛮干,要三思而后行。换句话说,就是要把‘想和‘做联系起来。”

2、备课内容要精炼。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备课。因为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之基础,根本之根本。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备课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即了解学生的知识底细,明确教学目标,掌握课文的重点内容。只有知道学生该学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否则,闭着眼睛捉麻雀,大抵是无效劳动而已。教学目标决定课堂教学的方向。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抓教学重点问题,前文已经论及,但需要一提的是,有些课文,如《故乡》,它不仅有重点,还有难点和要点,而这些又是一个有机的辩证的统一体,备课时忽视不得。

二、以形式多样的训练调动学生的情绪

1、采用形式多样的朗读训练。教学过程中,不管什么篇目,一味采用教师范读、点名朗读或全班齐读等方式阅读,学生就会感到单调乏味,学起来就毫无兴致。

对于篇幅较长的课文,可以采用按座次依次逐段接力朗读;对于有人物对话的课文或段落,就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对于诗词、文言文等要求背诵的篇目,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诵、背诵竞赛。在强烈的自尊心、好胜心和竞争意识的驱使下,朗读的同学会全力以赴,争取读得惟妙惟肖;其余听读的同学为了能找出对方的破绽,也会精神饱满,听得细致入微,强化了对课文内容的感知和领悟。

2、教学重点放在能力训练上。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能力是在训练过程中培养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把着力点放在能力训练上。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彻底改革以知识学习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以教师讲析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而代之以能力训练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主动学习和练习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要坚持以训练为主线,使教和学都成为训练的手段,在听说读写训练的全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掌握字词句章等知识。为了使训练更有成效,教师必须善于设计,精讲巧问,即使是一般的课堂提问和练习也要着眼于能力训练。

三、以提纲挈领的问题理顺学生的思路

1、教学中,教师结合课文体裁,向学生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地分析文章。

例如,教学《中国石拱桥》时,可以提出下列问题:(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具有怎样的特征?(2)使用哪些说明方法?(3)采用了怎样说明顺序?(4)哪些地方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这样,学生分析课文时就不会感到无从下手,能够根据问题的指引,有条不紊地进行阅读理解,从而掌握分析课文的方法。

2、内容要讲到点子上。语文教学要主则详,次则略,不可平均用力,或按照“作者介绍、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种八股味很浓的程式化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就难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教学效率必然低下。教师必须做到,“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饮。”即紧抓住课义的重点,牵动一隅而提挈全篇,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听潮》一文,这是一篇优美的以景抒情的散文,内容很丰富,阅读它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艺术的欣赏而且也可以从中受到深邃的人生的启迪。要教好这一课,关键在于指导学生朗读。但是,首先要对课文中那哲理性的主题有所理解。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才能懂得这“伟大的乐章”的深刻含义。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课文内容呢?那就要抓重点。《听潮》的重点就是:海的“沉吟”与海的“愤怒”。紧扣这一重点进行教学设计,就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四、以循循善诱的讲解促进学生的理解

鉴于认知能力和思想水平的局限,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存在疑点和难点是必然的。教师应适当地引导和点拨,帮助他们把握问题的实质,提高理解课文的能力。如,对于《驿路梨花》中“为什么说‘驿路梨花处处开”这一问题,学生都知道“驿路梨花”是一语双关,但对“处处开”的深层意义不甚明了。教师就应引导学生认真领会本文在人物和时间安排上的匠心所在。文中的人物,从年龄、职业、民族等看,包括了社会的各个阶层,代表着全国人民,充分体现了学习雷锋的全民性和广泛性。文中记叙的事情前后延续了十多年,有力证明了学习雷锋的传递性和持久性。这样一分析,学生也就领会了“处处开”的深层含义。长此以往,学生就逐渐学会抓住关键理解课文,分析课文的能力也就不断提高了。

五、以主观开放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能力

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增强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因此,上完一篇课文,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目的要求、重点难点,设计一些具有主观性、开放性的题目,对课堂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例如,上完《麦琪的礼物》,可以布置这样一道题目:“请从男主人公杰姆的角度,来叙述这一故事。”这样,学生就会结合课文内容、人物特征、主题思想等,将原文进行改编。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习和运用语文的能力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作者单位:416716湖南省永顺县第三中学)

猜你喜欢
重点课文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重点推荐
背课文
这些是今年要重点做的事
重点报道
重点报道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