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何离家出走

2006-01-19 08:16熊保仙
中外教学研究 2006年12期
关键词:网吧心理障碍社会化

熊保仙

【摘要】孩子离家出走是一个十分棘手的社会问题,原因复杂,后果严重。本文主要就孩子离家出走内因和外因作一探讨。

【关键词】孩子 出走

大街小巷,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寻人启示”,大意是:正在读初中的儿子,于前天离家出走,至今未归,请知情者相告,必有重谢。许多路人看后直摇头。真不明白现在的孩子到底怎么了。孩子离家出走,以前大多发生在城里,现在乡下的孩子也离家出走,并且呈现出年龄趋小、人数增多的严重势态。每一个孩子离家出走后都有一段揪心的故事,家长心急如焚,老师四处奔忙。孩子离家出走已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一旦离开父母的监督、老师的管教,有了更为自由的活动范围,这些自控能力不强的孩子往往会走上歧路。

孩子为何会频频离家出走呢?

青少年离家出走,究其原因,是因为孩子在“社会化”过程中心理发展产生了障碍,行为出现了偏差而造成的。社会化是指个人一生中在与他人及社会的接触和互动中,形成个性,获得并履行社会行为规范以及社会角色,以不断适应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这一社会化过程,绝大部分青少年可以正常完成。而少数青少年,由于某些不良因素的影响或不可抗拒的一些自然灾祸的影响,却不能正常完成社会化过程。在社会化过程中,他们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障碍,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这些情绪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疏导,他们就会采取极端行为,离家出走就是他们的选择之一。

具体地说,这些孩子离家出走有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大因素:

内部原因在其自身。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有众多需要,但这些需要许多时候却得不到满足,导致他们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障碍。如安全需要:整天埋头于枯燥的学习中,他们会害怕考试不及格、害怕升学没指望、害怕被同学瞧不起、害怕被家长和老师责骂等,长时间地处于焦虑恐惧之中,没有安全感。情感需要:孩子需要父母深层次的爱和交流,渴望被爱、被理解。但许多父母对孩子期望值过,孩子无法达到父母的要求。虽然父母不打不骂,但无形中压力很大,离开家就是为了摆脱那种无形的压力。有的父母老是在家打打闹闹,有的老是在家里“搬砖”、“修长城”,有的老是有忙不完的事情,根本没有时间管孩子,对孩子不闻不问,孩子感到自己是个多余的人。自尊需要:他们要求被尊重,但在学校教育和家庭生活中,许多时候他们会被误伤,会遭到不问青红皂白的指责、漫骂,甚至殴打,他们的自尊受到极大的伤害。赏识需要: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对于青少年来讲,被别人赏识和赏识别人是一个铜板的正反两面。而现实生活中,许多时候人们对孩子根本不给予充分赏识肯定,这极大地挫伤了孩子的积极性。抗挫折能力差:现在的孩子,有的平时娇生惯养、好逸恶劳、好吃懒做,一旦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委屈,往往不敢面对现实,而是采取逃避现实的做法。要么离家出走,要么经常旷课、荒废学业,痴迷于游戏痴迷于上网。把现实在活中的苦闷、无法实现的愿望,寄托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一旦上网或玩游戏等愿望得不到满足,他们更会不辞而别,去寻找更加自由的空间,加上一些偶然因素做导火索,就成了他们出走的动机。

从外部原因来讲,首先是一些家长疏于管教。一些家长文化层次不高,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是盲目的、不恰当的,不懂得如何贴近孩子。要么就只忙于自己挣钱,或只忙于自己的工作,完全不管孩子;要么就是管得太多,事无巨细,一管到底,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的身上。这些对孩子过分放纵或过分严厉的教育方法,缺乏对子女在环境适应、社会交往、自立能力、民主意识等方面的训练,因而使许多孩子出现人格障碍和不适应社会生活的倾向。其次,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中考、高考的升学压力越来越大,分数竞争机制在学生中日趋残酷激烈。为了所谓名牌、重点学校的升学率,有的老师只要考试成绩,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学习差距多大、用什么样的授课方式可以使他们听得懂,很少考虑。教育教学的枯燥乏味,部分学生的不思进取、懒惰颓废,致使少数学生意志消沉,产生了十分严重的厌学情绪,感到前途渺茫、升学无望,十分苦闷压抑。少数学校和家长缺乏沟通,少数学校的家访名存实亡。有的教师在处理某些事时,不公正,有偏心,压抑学生,没有民主意识,对学生粗暴武断。更有甚者,有的教师动辄就对学生怒骂、呵斥、讽刺、嘲笑、挖苦。这些就像一把把杀人不见血的刀子,对学生产生了极坏的影响,使他们的心理严重受挫,导致他们产生逆反心理,产生自卑、消极、逃避等心理障碍。第三,社会不良因素对孩子的成长也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如“黄、赌、毒”的影响,网吧的影响,特别是一些管理不善的网吧的影响,使许多青少年终日沉迷于虚拟世界中,许多网吧已成了现代社会的大烟馆,对某些青少年的毒害是致命的,许多孩子就是从网吧踏上了出走之路,老师无可奈何,家长欲哭无泪,此外,社会上种种不正之风的影响,如:“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也使少数学生“看破红尘”;还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种种诱惑,也导致了部分青少年失去心理平衡,丧失理想抱负,变得心灰意懒,一旦被坏人引诱就离家出走。第四,交友不慎。俗话说:“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巫婆跳大神。”许多孩子离家出走跟他们交友不慎有关。孩子学好难,变坏很容易。生活中,他们一旦结交上一些不三不四的、别有用心的人,往往会被这些人牵着鼻子走,上当、受骗、离家出走难以避免,甚至铤而走险的事都会做出。

青少年离家出走意味着抛弃、逃离,他们孑然一身,孤立独行,面对一个不可预知的未来,离家出走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快刀斩乱麻式的解决问题的选择,是伤心欲绝的不得已而为之,是茫然而又微存希望的寻找。因为他们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现实的束缚压力让他们喘不过气来,潇洒不起来,他们已被伤害得鲜血淋漓,他们也就只得出走。其实,孩子不知道,出走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增添新的压力,甚至会带来预想不到的灾难。一些孩子走上歧路,就是从产生离家出走“意识”开始的。

总之,孩子离家出走的原因也许单一,也许复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孩子在社会化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障碍。而这些心理障碍却没有得到及时的排除和疏导,这是造成孩子离家出走的最主要原因。这一点必须引起家庭、学校、社会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心理学》,张世富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2、《社会心理学》,沙莲香主编,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3、《中学教育心理学》日本,小林利宣著(杨宗义、金竞明、刘世龙译),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

(作者单位:661200云南省屏边县教研室)

猜你喜欢
网吧心理障碍社会化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情绪疗法干预围绝经期心理障碍的研究进展
初中生常见学习心理障碍及辅导策略
冰壶运动员心理障碍的克服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浅谈如何克服后进生的心理障碍
公共文化服务亟须推进社会化
发挥“五老”作用 创建“四好四无”网吧
实施“十个结合”有效监管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