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超
多少年来,“精心预设教学过程”一直是老师们努力追求的目标。但如何在一节课中,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呢?下面试从一些案例中浅谈几点备课策略。
一、从目标统一型走向因材施教型
老师们都知道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这个道理。其实因材施教不仅可以“因长材”,也可以“因短材”。转变一个观念:由“剪刀”的观念转变为“锄头”的观念。多松土,多劳动,让高的更高,短的也长高。虽然参差不齐,但却充满生机。坚持一条原则:弹性。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不同基础来确定不同目标、内容,使各层面的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获得成功。考虑两条思路:增优与补缺。由兴趣引起的单科差原因,在补缺失败之后,可考虑增优。通过兴趣的转移,使其对差的学科感兴趣。
二、从机械的单线型走向灵活的多线型
课程生成的主体是学生,因而备课时要考虑不同学生的不同思考。在执教“十几减9”时,我改变了单线条只备一种方法(即“想加算减”)的预案,采用多线型备课: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自己的方法,理清思路,再组织交流。对正确算法都加以肯定,使学生思路开阔;同时帮助学生在交流中修正、改善自己的算法。对未出现的算法,不强行介绍。这样的备课能更多考虑不同学生的想法,考虑到生成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状态,这样的课堂才是生成性的课堂。
三、从知识浓缩型走向知识展开型
生成的课堂要让学生获得深刻的感受。因此,不能只把浓缩的知识呈现给学生,而要把知识展开,让学生像数学家一样经历知识的创造。在认识“小括号”时,作了如下设计:
1.比较2+3+7和3+7+2这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不同?
2.要使3+7+2中三个数排列的顺序与2+3+7一样,但又要先算3+7,你能想出什么办法?
3.交流学生的想法,并向学生介绍小括号的产生。
教学过程中,学生因为有了创造知识、展现自身力量的机会,他们的表现非常出色,产生了很好的创造:2+3+7、2+3+7、2+{3+7}、2+(3+7)……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获得的是深刻的感受,因而经验是生成的、也是深层的。
四、从漠视情感型走向尊重情感型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实施,我们的学生越来越真实,越来越敢于表达自己的态度、情感。这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引导学生真心接受“未知”?还没有教“乘法口诀”,就有许多学生会背诵了。但学生的“已知”很原始、粗浅,甚至不科学。因此,我改变了原先的教案,重新设计了预案:
1.师生比赛:3+3+3= 8+8+8+8+8+8+8+8=
2.揭示计算快又准确的秘密。
3.让学生背诵已经会的乘法口诀。
4.(当学生背诵、理解有困难时)师: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不过,还有一些不知道的。今天,我们就从简单的开始,好好地来研究研究乘法口诀,怎么样?
虽然正题的切入“浪费”了一些时间,但教学实践证明,我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已知”的机会,并从中发现破绽,找准了切入口。在随后的学习中,学生能自愿、真心地接受“未知”。
我们倡导生成的课堂不是不要预设,而是要改进预设。让我们不断积累和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为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发展作出自己的努力。
[作者单位:镇江市京口区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