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外招生”国情教育问题初探

2005-04-29 02:12
唯实 2005年3期
关键词:概论改革开放教学

卢 宁

改革开放以米,随着华侨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高校教育而向海外全面开放,中国国内各大学里,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外招生,即华侨大学生和港澳台大学生。以暨南大学为例,目前来自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等29个国家的外招生就有6800多人,占全日制学生人数的39%,其中本科外招生占全校本科生人数40%。这个群体之所以特殊,一是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或区域,思维习惯、价值观念、知识构成和心理行为均与中国内地大学生存在一定的差异;二是受亲缘情感的影响,他们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了解当代中国的热望。我们曾向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和管理学院2001级的250名外招生作问卷调查,调查显示:90%以上的学生对当代中国基本情况表示“不太了解”;而几乎100%的学生表示,希望在国内读书期间,能从多方面了解当代中国。其中大部分学生谈到了解当代中国的目的,是为了展望大陆和港澳台的发展趋势,以帮助自己确立未来的人生坐标。如何顺应外招生认识当代中国的需要,并将这种需要提升到爱国主义的层次?这是当前高校外招生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暨南大学自80年代中期始,就专为外招生开设了“当代中国概论”课,在长期的教学改革实践中逐步积累了一些对外招生进行国情教育的特色方法,具体如下:

一、教学定位:体现涵化教育特点

一般认为,涵化教育指的是使受教育对象在高频接触真实资料和信息的过程中,原有认识或态度逐渐发生改变的教育过程。在“当代中国概论”课的教改过程中,我们逐渐认识到,本课如果仅仅满足于对当代中国国情的一般性介绍,并不足以体现外招生高校教育的特殊性,而且外招生也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去捕获同内各种信息。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即“当代中同概论”的教学定位应该放在什么位置才合适?

据问卷调查表明,外招生包括那些自认为“比较了解中国”的学生,对当代中国的认识相当贫乏,其知识构成甚至带有传闻信息的特点:①信息来源的间接性。外招生关于当代中国的信息基本来自境外传媒的宣传、国内亲友的议论、网络消息的浏览。这样的信息对于认识真实的当代中国,当然无法致效。②信息整合的非系统性。传闻仅仅涉及当代中国的某一方面,某个事件,或某个问题的材料,而学生又试图凭着这些孤立的、有限的材料对当代中国做出整体判断,难免以偏概全。③信息筛选的非批判性。因为没有相关资料可以比较和选择更多的真实信息和相关知识,学生对所得到的信息无法进行判断,对当代中围的认识便只能停留在感性的、表象的阶段,因此进行评价和评估时容易失之于偏颇。如个别学生甚至认为中国现在还是一个封建落后、官场腐败、不民主的国家,中国人依然处于固步自封、道德伦理沦丧、既否定传统又没有确立新的价值取向的无信仰非理性的状态之中。这种认识反过来又成为外招生,尤其是来自香港和台湾的学生正确理解“一国两制”、“人大释法”、“中国和平崛起”诸问题的障碍。对此,如何通过“当代中国概论”课的教研,帮助外招学生全面地、客观地、历史地了解和认识当代中国,让他们真正地感受到中国怎样从一个封建落后的国家发展成如今自强自立、在国际社会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国家,最终达到知我中华、爱我中华、强我中华的目的,便成为我们这门课的主要任务。

基于上述理念,我们将“当代中国概论”课定位为:全面介绍和分析建国以来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等方面的基本特征,包括各项方针政策和制度,以及它们的实施情况;努力将本课建设成一门有当代中国特色的、系统的、有涵化教育特点的基本国情教育课。定位特点概括为三个字“伞、新、俗”,具体做法是:

其一,“全”。在授课和编写教材时,要注意内容的整体性和全面性,坚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在交代当代中国历史背景的基础上,重点讲述:①同情国策。讲清楚国情国策,使学生从宏观上了解和把握当代中国发展的基本脉络,这是他们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的前提。②改革开放。讲清楚改革开放的依据、步骤、现状和趋势及其重大意义。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确立“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这一信念,将他们对祖国命运的关注与对当代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建设的关注联系起来;将他们对港澳命运的关注与对祖国未来发展的关注联系起来;从而将他们对个人命运的关注与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联系起来,为振兴中华而努力。③辉煌成就。讲清楚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取得的丰硕成果,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他们的国家主人翁意识,树立当好港澳繁荣事业的接班人的志向,有着积极作用。约言之,向学生提供全面而真实的信息,引导他们的社会态度,是涵化教育的重要一步。

其二,“新”。这里的“新”有两层意思,一是授课内容有很强的时代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勃勃生机,极大提高了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声望和地位,令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备加关注。随着中国加入WTO,不仅为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而且将大大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向海外学子广泛宣传当代中国,符合时代潮流发展的趋势。二是授课的体系、观点和使用材料要新颖,授课的内容紧扣国际国内形势演变,要有很强的动态感。例如,2004年上半年,我们在给学生讲中国“和平崛起”的意义时,正值美英入侵伊拉克一周年前夕,在伊拉克再次爆发反美英占领的“起义”。我们借助这一事件,对美国占领伊拉克的真正目的及其后果进行深入分析,以此来反证中国“和平崛起”,是在不打乱现行规则的情况下实现增长和发展,并以一种使邻同受益的方式实现崛起。中国的“和平崛起”是对世界和平的一大贡献。具有强烈动感的课堂讲授,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使他们对当代中国的发展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三,“俗”。高校外招生与内地生不同,他们大多在海外生长,南于受教育的环境不同,在学习能力上也存在着差异。比如,听不懂普通话、看不懂简化字、答不好问题等。从外招生的实际出发,也是为了方便与外招生沟通,作为老师.我们除了用普通话讲课,耐心、反复地解答学生的难题外,还需在课余与港澳学生用粤语交流,了解他们的日常惯用语和行为习惯,以此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这是本课“俗”的表现。“俗”的另一表现.是我们在教材编撰和课堂讲授的文字、语言上下功夫,力求表达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让学生“听”得懂,学得进,进而理解本课的内容和表述,再进而做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简言之.“俗”的目的,就是要使“当代中国概论”的学习过程,变得更轻松更顺利更易完成却更有效;让学生在“涵化一潜移”

环境中,实现认识上的飞跃,进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实践证明,我们这样的定位是有成效的。许多侨生和港澳台学生在学习“当代中国概论”以后,发表了不少感想。有位香港学生说,“香港回归五年了,可我对祖国的了解竟一无所知!作为一个中国公民,实在太惭愧了。”[2001级电子工程系一学生语]也有华侨学生说,“过去不了解大陆,总觉得大陆这也不好,那也不行。学了‘当代中国概论后,才知道大陆在‘初级阶段这样一个水平上,有今天的成就,太不简单了!”[2002级生物医学工程系一学生语]通过学习“当代中国概论”的课程,所有侨生和港澳台学生一致认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英明最正确的抉择”!

二、教学思想:坚持正确导向

在与外招生的长期教、学和反复磨合中,我们逐步找到了针对外招生行为规范和心理特点的教学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基本的教学思想,即在当代社会主义主流思想的指导下,教学以正面教育为主,辅以教育的灵活性,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中体现鲜明的教学主题。

1.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是“当代中国概论”教学的根本要求。“当代中国概论”反映了当代中国的历史发展,特别是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并实践“一个代表”重要思想,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历史过程。实事求是地再现这样一个历史过程,不仅是“当代中国概论”一课的题中之义,更是我们任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2.与时俱进,将“当代中国概论”讲成一门“发展”中的课程。当代中国正处在一个不断发展的态势之中,“当代中国概论”反映当代中国的发展,就要反映其与时俱进的特点。这个特点,一是表现在教学内容上,要求关注和追逐我国改革的动向和变化,及时补充有关最新材料。比如,讲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三步走”战略时,正值党的十六大召开,我们马上在教学中增加了“第三步走”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容,使“第三步走”的50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变得具体而充实。二是表现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运用最现代、最恰当的教学手段于“当代中国概论”的教学当中,不断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和对学生的吸引力。

3.注意把握国家侨务政策和相关策略。华侨高等教育是党的侨务政策的产物,是党的统战工作的阵地。通过广大侨生广泛联系海外侨胞,扩大祖国在海外的影响力,推动海外侨胞参加祖国现代化建设和和平统一祖国的事业,是侨校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因此,在“当代中国概论”的教学中,我们一直在努力落实“一视同仁、不得歧视,根据特点、适当照顾”的侨务方针,同时也注意把握宣传口径,力求恰如其分。

三、教学方法:遵循致效原则

美国社会学家D·卡特莱特和实验心理学家K·霍兰夫曾提出传播的“致效原则”(Principleof Communication Effect),其含义为:为提高传播效果所必须遵循的一些原则。传播的致效原则也适用于课堂教学。为此,我们对卡特莱特和霍兰夫的致效原则略作修改,作为指导教学方法的一个参照点。具体实践如下:

1.知识和信息必须首先引人注目,然后才有可能取得效果。前文提到本课定位的特点之一是“新”,正是基于这一原则提出的。当然,其前提是教师必须拥有广泛和渊博的知识,有敏锐而求新的头脑。

2.改变学生对信息来源暨教师的看法和印象是使学生态度发生转变的最有效方法。“当代中国概论”是以客观地介绍当代中国国情的积极因素及成就的正面教育为主,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一些外招生囿于对中国和中国人存有某些定势化的偏见,一开始并不抱有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多讲实际、多讲典型材料,用事实说话,对正面教育而言尤其重要。对此,我们采用“时空切换比较法”,帮助引导学生从中国昨天和今天的比较中,了解和认识中国的发展;从中国和世界的比较中,了解和认识中国的现状,借以培养学生历史地、辩证地看待中国的正确思维,矫正他们的偏见。比如说,当代中国的教育问题,一直是外招生比较关注的基本问题。他们普遍认为当代中国的教育状况并不理想,具体表现在国内一些贫困山区孩子读书难的问题还没有解决、现有学校的办学条件还比较差、国人的文明素质还比较低等方面。在教学中,我们既从纵向角度出发,系统介绍建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又从横向的角度出发,指出中国与其他国家在教育领域存在的差距。进而分析发展的原因和存在差距的原因,把问题放到发展中去讲,使学生在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去认识中国教育的现状,不能妄自菲薄。从而深刻理解党中央把“科教兴国”作为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医学院2001级一位侨生说:“‘当代中国概论让我明白了什么叫‘从实际出发和怎样从实际出发看问题,这是最大的收获”。更为可喜的是,部分学生通过积极思考,自己解决了他们在听课之前对当代中国的一些误解,像“新闻自由”、“民主选举”、“反腐倡廉”等问题。学生态度上的部分转变,大大增强了我们要进一步将“当代中国概论”教授得更好的决心和信心。

3.信息提出的日标必须明确,才有可能促使学生采取行动,而这个目标必须符合学生心目中已有的目标。掌握外招生的共同心理,了解他们的“爱国”情结,是“当代中国概论”的任课教师必修的功课之一。长期的教学实践及与外招生的思想交流,使我们对外招生的本质特征一直有着较为清晰的认识,即无论外招生的观点和思想认识有多么不同,有一点却是相同的,这就是他们潜在的民族认同感。海外侨胞历来具有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希望祖国繁荣昌盛,是他们的共同心愿,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因此也就比较强烈。对于港澳学生来说,自港澳回归之后,他们对现实政策可能会有不同的诉求,但他们心里也都很清楚:港澳未来的发展与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联系愈益紧密。正是这种潜在心理,促使港澳学子的民族向心力正趋向聚合。外招生的这种共同心理,成为我们在教学上求同存异的切入点。对此,运用灵活的手法,坚持主流思想的传播,通过向外招生介绍祖国改革开放发生的变化和取得的成就,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将“爱祖国”情结转化成一种积极的行为动力。

4.达到教学目标的途径应该简便、具体、直接。为了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行为,使国情教育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我们尽可能利用多维教学这样一种简便、具体和直接的教学方法。

①建立课堂教学良性互动机制。确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是提高他们学习、思维积极性和自觉性的良好方法。通过这一方法的实施,可以达到教学迁移,或者说是变教为学的目的。为此,我们建立了这样五个相互作用的教学环节:“疑”——存疑释疑;“读”——引导阅读;“论”——共同讨论;“析”——分析材料;“写”——选写课题。引导学生自觉学习、积极思考。②多媒体教学。利用教学挂图、电化教学等手段,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各个方面所发生的变化的大量资料,制成投影胶片;购置了一批反映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民族、教育等方面情况的VCD;精心设计制作出具备完整教学体系、充分利用photo-shop和3D数字技术的电脑PowerPoint软件,供教学使用,受到学生欢迎。③走出课堂。充分利用接近特区、侨乡的优势,将学生带到相关的企业、机构和场所参观学习,开展教学双边活动。这种社会实践在学生面前展示出一个个更直观更生动的教学“实例”,有助于他们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认识和理解当代中同。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社科部)

[责任编辑:耕夫]

猜你喜欢
概论改革开放教学
青铜器辨伪概论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速勒合儿鼐传》(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论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电冰箱节能与发展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