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子之手 与子偕行

2005-01-29 02:11
人民教育 2005年6期
关键词:名师读书语文

窦 桂 梅

在很多教师眼里,《人民教育》是专供领导研究的政策性杂志,庄严、端方、坚硬、冷峻。我是教学管理者,但是,面对《人民教育》,我则更多是作为一个教师,把她当作事业中的一眼清泉,从中汲取清醒和力量。

无意中的牵手

1986年参加工作, 教思品、教自然、教数学、教音乐, 直到1991年,才有了自己心爱的专业—语 ——文。那时候, 读过不少和所教学科相关的教育书刊,却很少读《人民教育》。她高踞学校图书馆里一个固定而尊贵的位置, 偶然翻翻, 送归原位———也许是因为“人民”一词的过于神圣和强大吧。

1998年11月, 《人民教育》发表了《千锤百炼铸名师》——介绍吉 —林市第一实验小学抓教师队伍建设的成果。当时的我, 正是风华正茂且积极上进, 已经“小荷才露”—— —文中自然点缀了我讲课的照片。

就这样, 第一次怀着亲切的感觉手捧杂志,在无人留意的时候,将 自己的照片看了又看;对自己的爱, 衍生出对一份杂志的感情——如梦 — 方醒地,我笑着对自己说:“人民”离 我并不遥远,我也是“人民”的一员 嘛。看过照片,自然要读有关学校的 报道;看过报道,不免浏览其他文章。

《千锤百炼铸名师》发表之后, 黄诚校长在大会上经常提到这本杂 志,并要我们去阅读《人民教育》。很自然地,我忠实地执行了领导的指示。于 是,漫不经心地翻阅变为用心研读。

这时候我才知道, 以往的“畏 惧”,让我错过了一份可贵的精神食 粮。严谨,端重是自不必说,《人民教 育》还让我发现了其真实水灵的另 一面—在“走进新课程”、“教师风 —— 采”、“生活时空”等栏目中,你都会 从中找到自己教育教学的共鸣或困 惑。我发现,这些教师所做的自己好 像也能努力做到。于是我开始想象, 自己就是一朵不起眼的小花, 可以 开在《人民教育》名园的一角。

追梦,凭着自己艰辛的跋涉的脚 步;开放,凭借着源于《人民教育》的 阳光和雨露—《礼物》、《敢向教材 —— 发难的孩子们》、《语文教学要着眼于 学生的发展》、《和学生一起幸福成 长》……取代了1998年的那张点缀 照片的,是我稚嫩然而真诚的文字。从读者到作者的经历, 使得读《人民教育》更成了我的自觉。每 月之初, 一卷在握, 仿佛执着良师 益友的手。

给我幸福的习惯

和许多人一样, 爱读书,想多 读书,往往又觉得读书是远水解不 了近渴的慢功夫。“这样的勤奋,值 得吗?”忙完了一天工作之后, 挤 出时间读书的我, 不免如此想— —— 正是过分地在意读书能给我带来什 么实际的用处, 读书的动力日渐削 弱,读书的兴趣日益减退。可以说, 读书,真的成了一件需要凭着毅力 去坚持的事情。

《人民教育》一篇卷首语《让读 书成为习惯》,一下子惊醒了我。因 我对于阅读, 还没有品尝到那种超 越功利的纯粹的快乐; 这时我才知 道,本着学以致用的指导思想去读,还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人。着深刻认同和感慨,我把这篇文章复印给老师们与他们一起学习讨论。

“一定要让读书成为习惯”, 我对自己说。每一个星期, 每半个月,每一个月—《人民教育》、《 ——方周末》、《书屋》、《万象》、《笔》……可谓沉醉不知归路。

是《人民教育》, 使我的教学和管理渐入佳境; 是当年宣传的“减负”引发了我对宏观教育的大胆思考; 是“教改新干线”的一道道风景亮于眼前; 是课程改革的系列专题指明了我努力的方向。

“培养自己得到应有发展的,能服务社会的人。”这是冯恩洪的话。其实,《人民教育》中类似的精辟见解,不止一次启发了我的思维。还把《为讲正名》和《无法预约的精彩》编入清华附小的《教育资讯》,写了读后感—— —《寻找讲与不讲的黄金分割》和《关于预设与生成》。

读《让孩子学会轻轻地呼吸—“亲近母语随想”》。记住了——“一种好的语文教育,是应该有缪斯心性的。”也惊叹于作者用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话所作的巧妙隐喻:“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 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所以,语文必须让学生的精神泡在“文学的蜜罐子”里,教师呢,更要如此!

就这样,每每阅读, 感觉总有一股新的力量注入我的身心。渐渐地, 我便驾着读书之舟, 追逐那“纯粹的快乐”, 试图驶向广阔的海洋———就去年来说,走进《小王子》《夏洛的网》的童话; 感受《语文课程基础》、《教师人文读本(上中下册)》、《生命不能承受的轻》之人文; 并随《书斋里的革命》、《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一同想去……

同时, 我还做着经典重温的事情:《红楼梦》、《陶行知文集》、《莎士比亚文集》……重读中,用心用情经营, 恰如老友重逢的亲切与美好———这样的时刻多么幸福。

现在, 读书成了我的习惯。我深深感到, 这是一个可以独自培植幸福的习惯—土壤、阳光、水分 ——都来自于美好的书籍。而幸福之树的种子, 则是一点嗜读的“迂气”并且,随着读书思考和实践的深入我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撰写着属于自己的“书”。发表在《人民教育》中的《为生命奠基——谈语文教学的 —三个超越》、《主题教学的思考与实践》以及《亲人》、《麻雀》的课例及评点, 在小语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置我于生命的林子

剛参加工作时,领导介绍过《人 民教育》中报道的任小艾的事迹。后 来,在一次市级班主任培训会上,听 说要看任小艾老师的录像,好奇的我 竟然主动要求去一睹她的风采—— — 因为那时我还教音乐课,不是班主任 是没有资格去的。看着身穿白色衬 衫,衬着任老师清瘦可爱的娃娃脸, 听着她和自己学生的成长故事— —— 我被她吸引了。我发现原来名师也可 以这样年轻—— —只要你肯付出努力。

最初认识张思明是在《人民教 育》的“新星舞台”中。记得他手捧 奖杯站在那里, 文文静静, 一脸平 和—这对比他年轻的我来说是一 —— 分提示。有意思的是,我现在工作的 单位和他在同一个区。因为记住了 他的名字,而记住了他的故事,在交 往中感到很亲切。所以,也更加细心 地观察他——尤其是在参加海淀区专 — 门为他举办的教育思想研讨会上,觉 得自己是那么理解他,那么感动于他的坚忍和执著——为了表达他对我 — 的精神帮助,即笔写下《敬佩与遗憾》, 并在教师节的庆祝会上送给了他。

“为四十岁做准备!”—— —这是 在《人民教育》中读到的山东高密 一中的校训。“为四十岁做准备”!心 里豁然一亮, 同时又萌生一种紧迫 感—因为我还有几年就要四十岁 —— 了。一位哲人曾说:“一个人四十岁 前的容貌是父母给的, 四十岁以后 的容貌则要自己负责。”—— —联想由 于少年时候没有好好读书, 童子功 的不够扎实给自己带来的无穷遗 憾,就更加敬仰文章的作者李希贵。

没想到,在“教育部更新教育观 念报告团”里, 我向他学习了三十 多天。记得在报告团人员选拔的那 一天,我是最后一个来到台上。面 对那些专家评委、领导同志,我忐 忑地走了上去, 做好了被淘汰的准 备……一下来, 正好坐在李老师的 身边。他先开了口: “你讲得真好, 我同意你的观点。”简短的一句话, 顿时祛除了我心中的胆怯。

于是,在报告团集训的日子里, 我主动找他谈我发言中存在的问题。记得我讲“三个超越”中的“超越课堂”部分—李老师帮我把 ——这个观点提炼为“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没想到这个概括,得到 —了报告团专家组组长、《人民教育》总编辑傅国亮的称赞, 写进了报告稿,还成了语文教师们的口头禅。

现在,我在《人民教育》上经常读到李希贵老师的文章,比如他进行的语文教学改革,“语文实验室计划”;推行“以教师职务评聘分开为核心内容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地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进行“新课程背景下的分层教学与中考改革”等——道理的深入浅出, —文笔的朴实真切,令人读罢感叹。面对李希贵老师,我经常问自己:越来越接近四十岁了,我准备好了吗?

在《人民教育》里, 通过文字影响我的还有一批名师, 他们如参天大树, 也是我的榜样。

读他们,犹如置身于生命的林子, 向上! 向上! 向上—成为他 ——们一样的教师——总有奋斗的欲望 —涌动心头。

也牵别人的手

执子之手,与子偕行。走过坎坷,历尽艰辛。现在,当我多少取得一些成绩,擁有一些能量的时候,总忘不 了《人民教育》给我的许多。和她走 在一条路上,惊喜眼前的境界日渐开 阔清新,我很想为她,为《人民教育》, 为我心爱的事业——做一点儿事情。

如果说《人民教育》是一幅壮丽 的风景, 除了“高山险峻, 森林密 布”, 必然要有小河蜿蜒, 花草围 绕—这花草凑成了这风景最美丽 —— 的亲近和柔软。所以,一旦结识到文 字平实灵动、思想新锐活跃的朋友, 我都建议他们去阅读并投稿于《人 民教育》。我告诉他们:《人民教育》, 不是你以为的“官方材料”,也不是 那么霸气、威严和高高在上 ——你 们需要她的点拨和指引, 她也需要你们输送活力和健劲。

渐渐的,一批在网上“教育在线”中叱咤风云的侠客, 或一批以“草根”自命的“民间名师”,携着教育田野的清新之风,也因为我的原因,走近《人民教育》。这令我颇有成就感。

再有,当我的《激情与思想—— —我一生的追求》在“名师人生”发表后,引起了一些反响。《人民教育》总编室主任张新洲把反馈的信件邮寄给我, 使我感到莫大的鼓舞—— —河北威县的教育局局长张宏, 专门手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约我前去给当地的老师们讲一讲。在一双双诚恳的眼神中, 我面对三千多中 小学教师讲了一天……后来, 张局 长又把教师的系列听后感发表在局 报上,一并邮寄给了我。我读后,还 专门和张局长通了电话。我发现 彼此的感动已经由着《人民教育》在 循环往复着。如果说是我感动了他们,带动了他们,让我感动的却是这 些默默无闻的他们—彼此, 不仅 —— 仅感动, 而是让我们更执著, 更坚 强, 一起走向温暖的教育明天。

可见,一份好的杂志,不是让你 想起白纸黑字,不是想起她是权威 而是一群人。《人民教育》,正是这样 的一份杂志。和她一起,我走在了一 条越来越宽阔, 越来越坚实的大路 上。我希望,也相信走在这条路上的 人群,会越来越优秀,越来越多元。

因此,只要有机会, 我都这样 极力宣传这份对我影响极大的杂 志。所以, 大大小小的报告会上, 看到教师郑重记下这个他们或许有 距离的名字, 我心头感到欣慰— —— 因为,给了你激情和思想的,让你拥 有了美好追求的杂志, 不与同行分 享,这是自私的,也是不负责任的。

猜你喜欢
名师读书语文
名师直播课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浅议"名师"
我们一起读书吧
名师读意林
读书为了什么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