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见了老师可以不问好”?

2004-06-12 09:29孙贞锴
人民教育 2004年5期
关键词:指挥棒传统美德德育工作

孙贞锴

曾看到这样一则消息:为了提倡“尊重学生自主”,东北某小学在德育工作中推出一项举措——“学生见了老师可以不问好”,还在当地电视台播出。一些“专家”随即表示赞同,宣称这是教育的“创新”。但许多教师、家长对此提出质疑:真的有必要如此“创新”吗?

尊敬师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现代社会最基本的公民道德规范之一。学生见了老师问好,是尊敬师长最起码的体现,算不上什么繁文缛节,这也是古今中外都能认同和接受的道理,绝非中国传统教育的“特产”。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世纪,让学生具备这点素养还是必要的。有人认为,“此前无论学生是否愿意.见了老师都要问好”,这是一种“强迫教育”。其实,生活中恐怕没有哪位老师会为了讨一声“好”而“看着”、“逼着”或暗示自己的学生必须这样做。提倡学生见了老师问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作出的无可厚非的正面引导。“应该问好”不等于压制强迫、硬性规定的“必须问好”,而“可以不问好”就未免带有放任自流、可有可无的意味。面对这两种不同性质和层次的道德要求,我们应该作出何种选择。已是一目了然。

我们一贯注重“养成教育”、不断修订完善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说明德育的实施无论何时何地总还需要一定的外在条件作保障,道德的底线还终须恪守。倡导学生自主参與的德育,固然是很有意义的事情。但是,如果简单地、不加分析地把学生的“意愿”全部作为道德认知方面的要求来充当实际工作的指挥棒,甚至进而作出公开宣传“学生见了老师可以不问好”之类的举措,这不仅不是教育的“创新”,不仅不能正确发挥教育的服务与导向作用.反而很容易把传统教育中的积极因素丢掉。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所以,“创新”总要遵循教育规律,总要“刨”到点子上才好!

猜你喜欢
指挥棒传统美德德育工作
让老人幸福 促社会和谐
助人为乐的小牛
做人美德
浅析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小狐狸的指挥棒
教育部下发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
探讨如何提高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内蒙古从10方面加强德育工作
三根指挥棒
百善孝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