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对我国的出口产品结构从价格贸易条件,要素贸易条件和加入劳动力市场均衡的贸易条件三方面进行了分析,指出了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产品结构的弊端,认为其中潜伏着使对外贸易“贫困化”增长的危险。并就如何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出口产品结构 价格贸易要素贸易 “贫困化”增长
近年来,我国出口增势强劲,连续九年保持顺差。2002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6207.7亿美元,出口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由2001年的4.3%上升为5.1%,成为全球第五大出口国。这在世界经济长期低速徘徊,市场需求不振的形式下,是一个令人瞩目的成就。
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尽管我国大多数出口商品的数量和金额都取得了一定提高,但金额的提高比率远低于数量的提高比率。例如,据《国际贸易》2002年10月刊登的中国主要出口商品量值的统计数据,我国医药品和电话机的出口数量分别比2001年同期提高了16.5%和10.4%,而同期的金额变化比率却分别为12.8%和-1.2%;食用油籽和丝织物数量增长分别为10.9%和9.4%,而金额分别负增长5.8%和9.2%。出口产品增量不增价现象非常严重。这不由让人担心,中国的对外贸易是否陷入了“贫困化”增长陷阱?
一、出口商品结构对我国对外贸易条件的影响
出口商品结构是衡量一国外贸结构状况的重要依据。按照附加值的高低,可将一国的出口商品划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初级产品附加值低,创汇能力较差。工业制成品附加值较高,具有较强的创汇能力。经济学家通常以工业制成品在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的高低来衡量一国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劣程度。
尽管工业制成品在我国的出口结构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上升且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但是这并不代表我国的产品结构无懈可击。
首先,虽然我国的制成品在出口中的比例已达90%以上,但低档工业品比重过大。这些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都很低,基本上属劳动密集型产品。比如,2000年,我国纺织品出口量占出口产品总量的20.93%,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发达国家4.5%左右,发展中国家一般稳定在11%左右)。由于国内设备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作为世界纺织服装生产和供应大国的我国一直以中低档产品出口为主,效益极其低下。服装出口目前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以加工和仿制为主。2000年最好的服装企业出口利润也不过2%左右,平均单件服装创汇不到4美元,仅为日、法、意等国的几十分之一。
其次,目前世界市场上需求旺盛的技术密集型和深加工产品,几乎在我国均处于劣势地位。2000年我国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约为27%,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为70%),甚至也远远低于部分发展中国家。2003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出口贸易仍显逆差,且在高技术产品出口额中,加工贸易产品比例更是高达88%。出口制成品中进口零件,特别是技术含量高的关键部件占了很大比重。
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不但所占比重低,而且生产专业化程度和技术含量也很低。以机械与运输设备为例。中国的机械与运输设备虽然位居出口产品排行榜前列,但如果从产品的特化系数考虑便可以看出我国在这一资本技术密集性产品上的生产能力仍然不高。2000年中国机械产业的特化系数只有82.5%;而韩国、日本台湾地区、美国都在130%以上,日本甚至达到了171.8%。如果剔除了外商投资企业的加工贸易,这一数字更会大大缩小。
透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在国际分工中仍然处于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的生产环节。所以,虽然中国在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品方面的出口大幅增加,但这样的出口并不一定能带来中国实际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出口产品结构中的主导地位虽然基本上反映了我国的比较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获得了比较利益。 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从价格贸易条件分析
目前,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不断降低,贸易条件不断恶化,而我国出口却仍保持良好的增势,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巨大的出口额很大程度上是靠扩大出口数量绝对值来维持的。然而,作为一个贸易大国,我国面临的出口需求曲线是一条向下倾斜的曲线。着就意味着,如果增加某种产品的出口量,就必然导致该产品价格下跌,出现贸易条件恶化。从需求上来讲,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都比较小,其供给的增加只会导致价格的更大幅度下降,而因价格下降带来的需求增长相对较小。也就是说,中国的外贸发展至少潜伏着贫困化增长的危机。
2、从要素贸易条件分析
改革开放后,中国同美国的劳动生产率差距并没有缩小,而同日本、韩国的劳动生产率差距反而有所扩大。考虑到美、日、韩是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因此可以说我国的出口部门劳动生产率同主要贸易伙伴对我国的出口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之比Zx/Zm是下降的。加上不断恶化的价格贸易条件PTT=Px/Pm,我国的要素贸易条件FTT=(Px/Pm)×(Zx/Zm)也是下降的。
对我国这样一个贸易大国来说,单纯提高出口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而不提升出口产品结构,并不一定能改善要素贸易条件。因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必然引起供给的增加,进而引起价格的下跌。而对于劳动密集型产品来说,价格下降的比例极有可能超过生产率提高的比率,即Px/Pm下降的比例大于Zx/Zm上升的比例。要素贸易条件仍然是下降的。
3、从劳动力方面分析
从静态分析的角度,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吸引了大量的外来直接投资和加工贸易。但是,由于中国潜在的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所以工资水平(尤其是低技术水平的劳动力)不会明显上涨,这使得居民的效用水平不会迅速提高,从而贸易利益也不是特别明显。另一方面,这些外来投资或加工贸易的目的很大程度上只是为了利用我国的廉价劳动力。因此,若不加以引导和限制,甚至有可能加剧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不平衡。
二、调整我国出口产品结构的措施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产品结构的确体现了我国的比较优势。但是,比较优势并不等于竞争优势,我国并未从中获得相应的贸易利益,反而出现了贫困化增长的危险。因此,我国的出口产品结构有待于进一步调整,以适应加入WTO后的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
1、加大研发、创新力度,提高产品附加值
根据产品周期说,新产品的生命周期经历三个时期:创新时期(成长时期)、成熟时期、标准化时期(衰退时期)。当产品处于创新期时,为技术密集型;成熟期为资本密集型;标准化时期时为劳动密集型。当产品处于创新期时,目标客户往往呈现出对创新敏感,而对价格不敏感的特征。此时,生产者容易凭其对技术的垄断权提高产品附加值。而当产品处于衰退期时,市场饱和,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性不断提高。而此时生产者众多,故只能作为价格的接受者。因此,价格呈刚性,附加值难以提高。因此,我国若要在国际贸易中获得竞争优势,必须加大研发、创新力度,提高产品附加值。
2、加大劳务输出,提升劳动者素质
目前,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提升与出口商品结构合理化之间的矛盾突出。一方面,我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国内需求远远大于出口需求,需要出口导向的不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而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另一方面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出口导向虽能解决我国社会劳动就业问题以及促进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稳定,但它已越来越难以带动整体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出口商品结构的升级。而劳务输出正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出路。
劳动者是劳务输出的载体,也是研发、创新力量的源泉。提升劳动者素质是劳务输出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研发、创新力量的必然要求。人力资本投入可以提高劳动技能,和专门的技术水平,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提升劳动者素质不但可以提升劳动力商品的附加值,而且有希望改善我国的比较优势。
3、从优化产业结构入手调整出口结构,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
以上的分析中曾表明,出口结构的优化同产业结构的优化是密不可分的。在国际竞争中,应在WTO许可的范围内对目前处于弱势,却有发展潜力与发展前途的产业进行保护,培育新的出口创汇增长点。另外在国内,还应拉紧拉长出口产业链,占据附加值更高的生产环节;规范国内市场竞争秩序,建立以国内统一市场为基点的规模经济产业和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为出口产品从价格竞争转向质量竞争奠定产业组织基础;协调政府主管部门的关系,建立由中央和经济管理部门牵头,外贸、科技主管部门参与的产业结构升级领导体系。
4、作好进出口工作的衔接,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出口产品结构的跳跃式发展
利用后发优势,进口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新技术产品,缩短赶超发达国家的时间。对外贸易的发展要推动本国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使技术和贸易融合互动,实现“贸易——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新的贸易”这种良性循环。
5、加强对加工贸易和外商投资的引导和限制
宏观上加强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引导,实现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把一味追求数量扩张的目标转变为依靠提高经济效率、产品质量和技术附加值来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中观上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业关联度。通过产业政策引导资金投入中上游产业,为中上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支持,以促进原材料和中间投入品的国产化,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高关联度。微观上通过加强海关监管,控制商品结构。
参考文献:
[1]李敏 郭曼 贸易增长的“贫困化”陷阱和比较优势的悖论 经济体制改革 2003.1.9-13
[2]万国峰 贸易条件恶化:劳动力市场均衡和比较优势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3.3.32-34
[3]张曙霄 孙莉莉 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3.3.22-28
[4]闫国庆 陈丽静 荆娴 我国外贸适度发展规模实证分析 中国软科学 2003.3.31-35
[5]陈剑明 当前我国外贸出口增量不增价现象探析 国际贸易问题 2003.4.9-12
作者简介:
冯素洁(1981-),山东人,长春税务学院2003级国际贸易专业研究生,联系方式:长春税务学院研究生部0301班,邮编:130021,电话:13596472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