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秀岩
在日趋白热化的国际竞争中,单国的经济实力已显得单薄,各国都在寻找经济联盟以求取得竞争中的有力地位。目前,全球共有十几个大的经济集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以美国为核心,加拿大和墨西哥加盟的北美自由贸易区;以欧共体为核心,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为“第二个同心圆”的欧洲统一市场,以及筹划中的以日本为核心的亚太自由贸易区。这三大自由贸易区将形成世界经济的新的三元框架。
一. 欧洲同心圆的形成及融合
欧洲的一体化属于多层次,欧洲联盟的一体化属于多速度,整个欧洲的一体化进程的特点或者趋势可以概括为:以多速度的欧洲联盟为核心、包括所有欧洲国家在内的多层次一体化结构。
欧共体执委会主席雅克·德洛尔于1989年提出了著名的“同心圆欧洲”的构想:内环是欧共体,目标是建成统一市场并进而实现经济货币联盟;中环是欧自联,目标是建立欧洲经济区;外环是中东欧、南欧国家及土耳其,目标是通过发展经贸合作关系建立起联系国制度。这是一个以欧共体为核心、囊括所有欧洲国家的多层次一体化结构, 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盟正按照“同心圆欧洲”的构想逐步推进一体化。
迄今为止,以原欧共体为内圆的深化和扩大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欧洲统一大市场及经货联盟均已启动运转。第二圆也随着欧共体与欧洲自由贸易联盟达成“欧洲经济区”协议而实现,现已铺就了“四大流通”的绿色通道。目前,进一步扩展至中东欧构成欧洲经济圈第三圆的建设正在进行中。2003年4月,波捷匈等10个中东欧国家在希腊首都雅典签字入盟,规定从今年5月1日起成为欧盟正式成员国。
从整个欧洲而言,三环分别代表了经济一体化由浅入深的不同层次,从而为欧盟以外的西欧国家及东欧国家向欧盟靠拢提供了不同程度的过渡选择。成立至今,欧共体除在经济一体化深度上有所进展外,还在广度上实现了五次扩大,成员国由六国发展为15国,逐步吸纳了原欧洲自由联盟的绝大多数成员国,顺利地完成了战后西欧两大经济组织的融合进程,基本上实现了欧洲同心圆第一环与第二环的统一。
同时,随着80年代末欧洲格局发生巨变,欧共体又开始着手加强与东欧、前苏联国家的经贸体制安排,致力于欧洲同心圆进一步向第三环扩大。2004年5月首批中东欧国家实现了其加入欧盟的愿望。这标志着,在经过二战后人为因素造成的分裂之后,欧洲的三个同心圆终于开始走向统一,对整个欧洲经济圈的进一步发展演变产生了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作为世界一体化程度最高、整体实力最强的区域组织和经济圈,欧盟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愈来愈大,其创新经验和示范效应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
而中国,作为亚洲,乃至世界上经济发展态势最为突出的国家,也在积极地寻求其经济持续、健康和高速的发展。从欧盟各国多年来构建经济同心圆的历程中,中国也许会从中获得某些启示,为解决其在中国经济圈的建设中所遇到的诸多问题,提供有价值的思路和途径。]
二. 中国经济圈的演进及发展
中国幅员辽阔,每个省区差不多像欧洲的一个国家。改革与发展正在逐步将分割的市场变成一个一体化的市场,从区域经济到区域经济一体,再到全球化,关键在于全国化。这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也是我国参与全球化制胜的法宝。
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在经历了增长极开发和扩散进程之后,经济发展呈现出环圈化趋势。近年来,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发展势头十分迅猛,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我国第一大经济圈,并正在向世界第六大经济圈迈进。 珠江三角洲经济圈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现在正迅速成为中国经济国际化或外向化程度最高的地区。目前,环渤海湾经济圈是中国第三个大规模区域制造中心,已发展成为中国规模较大、较为发达和成熟的现代物流中心和消费市场区之一。
除了这三个中国最大的经济圈以外,正在形成和崛起的还有东北经济圈和西部经济圈及西南经济圈等。按照区域经济的辐射理论(中心地区对周边地带的辐射效应),在上述这些经济圈内部形成辐射网络的同时,各个经济圈之间也将形成有效的辐射网络,其在经济资源流通、人才和劳动力流动及人文环境的传播交流方面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这些经济圈带之间会有一定程度的叠加,经济越是发展,叠加的范围就越大,未来经济高度发展以后,这些经济圈带发展水平的差异会逐渐消失,届时,将会实现全国范围内的战略协作。
区域经济的崭露头角,是中国经济发展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现象,是经济腾飞的基础和必要条件。随着众多经济圈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整个中国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序推进将指日可待。
三. 欧洲同心圆与中国经济圈的适应性分析
虽然欧盟现在已经是一个囊括25个国家的区域性组织,但如果将这25个国家及周边的其他欧洲国家所组成的欧洲同心圆作为一个整体来看,那么我们就会从中找到不少与单一国家相类似的发展问题,下面我们就这些问题逐一进行分析考察,希望能从中获得某些有益的构想,以加快中国经济圈的建设和完善。
1. 平衡协调
欧洲各国历来都非常重视国家的主权及职能的完整,但为了采取协调一致的决策,顺利有效地实施一体化的措施,所有欧共体成员国都在不同程度上让渡了国家主权,逐渐消除了各国原有的关税壁垒和贸易限额,加强了彼此间的经济沟通。在50多年来的一体化历程中,欧共体从最初的关税同盟、共同农业政策,不断扩大和深化一体化的进程,相继实现了共同市场、经货联盟,从原来各自为政、单兵作战的状态转变为现在的25个国家一条心,整个欧盟一个声音的现实。
在实施“趋同条款”,统一欧洲货币时,各国都从长计议,求同存异,逐渐消除了原有的关税壁垒和贸易限额,加强了彼此间的经济沟通,尽可能地开放自身市场资源,甚至对欧共体某些成员国的经济发展做出“财政上的贡献”,以确保四大自由和公平竞争的实现,加速了欧洲区域经济的发展势头。
再将我们的视线转移到中国。现在中国有二十六个省和自治区,虽有协调统一的宏观政策及改革开放的共同目标,但仍存在着分散割据、区际贸易摩擦和地方保护主义的顽症,而且有各区域之间的经济增长也是不同步的,存在着巨大的不平衡经济空间。为了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促进中国经济圈的良性运作,必须按照市场规律办事,从宏观经济合理布局的角度,统筹部署全国经济的空间发展,建立互相补充、相互依赖模式为基础的中央与地方之间平衡的新型关系,实现国内的“区域团结”和“地区平等”。
2. 持续发展
欧共体自1958年成立以来,先后建成了关税同盟,实施了共同农业政策,建立了欧洲货币体系,如今又迈向经济货币联盟乃至政治联盟。这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保证欧洲一体化进程能够持续地发展,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国际环境中,始终保持强劲的扩大和深化势头。
欧共体作为经济区的核心,要求其一体化程度高,凝聚力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欧共体在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保持稳固的主导地位,进而,逐渐地由核心圆向第二环及第三环推进。从长远来看,随着欧洲经济区的建设,欧洲同心圆的三个圈层结构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深,特别是随着外围中的有些国家加入到欧共体中来,欧洲经济区的发展将空间更为广阔,后劲更为强劲,一体化层次将达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而我国历来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目标。为此,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为我国未来长期的经济发展创造了良性的运作空间。单就经济领域来讲,我国要逐渐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为技术及知识密集型产业,从初级产品的加工转口国家向高新技术的出口大国迈进,从粗放式的消耗性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式的再生性增长方式。要实现这些目标,我国的众多经济圈带就要相互协作,取长补短,促进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流动,切实发挥环圈开发模式的优势,为中国经济圈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巨大的推动力量。
3. 要素流动
在欧洲内部大市场建成之前,欧共体成员国之间存在着边界壁垒、技术壁垒及财政壁垒,它们给欧共体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消极影响。1992年以后,欧共体各国开始致力于内部大市场的建设,目标是要形成一个没有内部边界的地区,在该地区内实行货物、人员、劳务、资本等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
欧共体各国都认识到,四大自由实现得越彻底,越能发掘共同市场的潜力,从而真正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欧洲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目的。为此,必须有针对性地通过各种方式,从深层次上消除三大障碍。除了直接消除流通障碍的措施外,欧共体还推行了一整套“平行性”政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共同竞争政策和共同运输政策。
经济市场化要求经济要素在供求机制、价格机制作用下在区域之间自由流动,实现要素的优化配置。然而,当前我国各区域之间经济要素的自由、合理流动仍然受到多方面的限制,要素市场的分割现象仍未完全消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国家需要尽快消除各种显性的和隐性的要素市场分割现象,努力促成区域之间要素市场的统一,消除限制经济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根源,取消阻碍经济要素合理流动的区域壁垒,加大区域的开放程度,保证经济要素在供求机制、价格机制作用下的合理流动、优化配置。
4. 社会保障
随着欧盟单一市场和单一货币的实现,新的经济框架对欧盟成员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产生各种直接或间接影响,导致欧盟社会政策和经济政策间更深远的相互作用,尤其是在加强福利政策、就业政策与单一市场和单一货币体系间的协调方面,将不断出现更为强烈的要求。
在宏观层面,单一市场的实现和欧元的启动,对于欧盟社会保障体系将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在结构层面,商品、资本、服务、劳动力等四大自由流通将会打破支撑福利国家的各种政治和社会力量之间的原有平衡,影响欧盟和成员国国内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进程。为此,欧盟不断加大改革力度,出台一系列有效的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力图使欧盟经济重获活力。
反观中国,由于价值取向与建制理念在总体上不甚清晰,社会保障政策的价值取向与经济政策的价值取向也日益混为一体;同时新制度的建制理念亦长期未能找到准确的定位,从而导致了中国社会保障改革至今仍无法定型。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近期目标可以是多层次的、多元化的制度安排,但应当尽快消除这一制度的残缺与漏洞。中长期发展目标则是建设统一规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增进国民福利,促进社会公平,并在维护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中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
通过以上几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不论是一个主权国家,还是一个由主权国家所组成的经济联合体,不管它是欧洲同心圆,还是中国经济圈,只有按经济规模运行,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就一定能够从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 伍贻康、周建平著:《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比较》经济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2. 伍贻康、戴炳然著:《理想现实与前景 欧洲经济共同体三十年》复旦大学1988年版。
3. 江春泽著:《国际经济比较研究》人民日报出版社1992年版。
4. 钟鑫、吴华著:《欧元的诞生与影响》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版。
5. 陈德照、安和芬著:《世界三大经济圈》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
6. 王鹤著:《欧洲一体化对外部世界的影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 吴弦著:《欧洲经济圈——形成、发展与前景》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年版。
8. 陈栋生著:《跨世纪的中国区域发展》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版。
9. 厉以宁著:《区域发展新思路》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
10.张敦富、覃成林著:《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