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企业信用缺失与治理对策

2004-04-29 00:44孙亚东
市场周刊 2004年12期
关键词:治理对策市场经济

孙亚东

摘要: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没有信用市场经济就不能健康发展。企业信用是一种无形的资本和资产,是企业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通行证。当前,我国企业信用缺失令人堪忧,影响我国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治理企业信用缺失,必须建立企业信用理念,确立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的观念,建立企业诚信机制,加强政府诚信建设。

关键词:市场经济;信用缺失;根源剖析;治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市场经济就不能健康发展。近年来,我国一些企业不讲信用的行为严重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恶化了市场环境,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是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需要各级政府、执法机关以及每一个企业和全体公民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企业健康发展的市场经济环境。

一、企业信用缺失毋容忽视

㈠企业信用缺失令人堪忧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是最大量的市场经济活动和发展的主体。企业信用存在于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银行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我国企业之间相互拖欠,大约有80%以上的企业长期受三角债的困扰,据不完全统计1991年企业间三角债规模为2500亿元,1994年为6000亿元,1997年为15000亿元。由于企业信用缺失,不少企业宁可放弃大量定单和客户,也不肯采取信用结算的交易方式,导致企业间的商业信用极度萎缩,严重影响了企业在国内市场和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许多贸易机会白白丧失。企业长期大量拖欠银行贷款,借各种名义逃废银行债务,造成银行不良资产率居高不下,据统计,到2000年底,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开户的42656家改制企业中,经金融机构认定的有逃废银行债务行为的企业有19140户,占改制企业总数的44.8%,逃废银行贷款本息1460亿元,占贷款本息的37.8%。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现在想改制的企业90%以上是利用改制逃避银行债务。据财政部统计,在抽查的159个企业中,有157个企业虚构利润,占利润总额的33%。这种状况不改变,对中国融入世界经济带来许多困难,同时,企业信用缺失造成银行不良债权大量增加,效益不断下降,潜伏着严重的金融危机。在消费领域,企业信用更是不佳。表现在厂家大量制造、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制作宣传虚假广告,损害消费者利益,甚至危及消费者的生命。据专家估计,近年来,欺诈案件的年增长率已经超过了30%,合同交易率只占整个交易量的30%,合同履约率只有60%左右。此外,性质严重的企业偷税漏税、逃税、走私、骗汇、骗取出口退税等不法行为也屡见不鲜,在有些地区形成了畸形风长的“灰色经济”。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总产值高达2000亿—3000亿元,每年因假冒伪劣商品造成国家税收损失高达2000亿元以上。这些事实充分说明了,企业失信行为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因此,加强企业信用管理,构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信用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

㈡企业信用缺失对市场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1、信用缺失影响企业赢得市场。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商品生产的持续投资及对所生产商品的持续需求,二者缺一不可。企业若故意隐瞒商品的缺点或故意欺骗购买者的行为,即生产和销售不合格产品及假冒伪劣商品,也许短期内会从中受益,但从长期来看,由于购买者在使用商品后会发现受骗,或者借助于现代信息快速、广泛地传播、曝光,人们就会停止购买这种商品,生产者的赢利能力就会遭到削弱,从而减少生产任务,市场交易萎缩,最终产品从市场上消失。我国轻工产品从曾经繁荣的俄罗斯市场退出,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部分企业把大量假冒伪劣商品销售到俄罗斯,从而毁坏了中国商品在俄罗斯市场的信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很多“造假村”从最初的经济繁荣到最终的烟消云散,就是信用缺失导致的市场发展的中断。

2、信用缺失影响企业投融资。根据马克思的资本循环理论,企业资金在空间和时间上分布的并存性和继起性是企业信用健康运行的前提。由于企业信用缺失,导致企业资产结构不合理,无效成本居高不下。据2002年1月17日经济日报报道,我国市场交易中的无效成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至少为10%~20%。我国企业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为14%,而美国企业只有2%~3%。由于企业资金大量沉淀于无收益的资产上,从而使企业经营受阻,使一些企业货款和融资非常困难,这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中小企业尤为突出,我国企业总数中99%是中小企业,它们普遍缺乏资金。由于信用环境差,造成中小企业贷款难,担保难、抵押难、融资难。据调查,2001年1—9月,我国县级中小企业共申请贷款632.56亿元,实际获得贷款只有433.57亿元,贷款满足率只有68.5%,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信用缺失。

3、信用缺失影响企业市场竞争力。美国学者曾将中国与意大利、韩国并列为“低信用度国家”,并认为此种状态无法孕育出大型的民间企业。没有信用的基础和支撑,企业的资本积聚慢,无法实现有效的资本集中,单体膨胀受阻,增长的速度上不去。企业相互拖欠、三欠债问题一直缠绕企业,有的企业因为被拖欠和赖账,而最终倒闭破产。更多的企业陷入相互拖欠和坏账的泥潭,利润不够偿还利息,疲于应付,苟延残喘,根本没有力量参与市场竞争。西方企业把信用赊销当作主要的销售手段和竞争手段,而我国企业由于惧怕被赖账和拖欠,却很少采用赊销,原因是企业坏账太多不能赊销。以美国为例,美国的企业账率是0.25%—0.5%,而我国企业坏账率是5%—10%,相差高达10倍到20倍;美国企业的账款拖欠期平均是7天,我国平均是90多天。与此同时,美国企业的赊销比例高达90%以上,我国企业赊销比例只有20%,交易成本过高,极大地削弱了我国企业的竞争力。

二、企业信用缺失根源剖析

1、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我国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规则、秩序尚在完善之中,因而,市场自身的缺陷和体制的不健全就会直接影响到信用缺失。第一,产权制度存在缺陷。产权制度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产权模糊和产权保护不够。一方面,产权模糊的直接后果是实际上的所有者缺位,因而经营者只追求权利而逃避责任,只要利益而不承担风险,只求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最终导致其经营行为的短期化,产生逃废债务的心理和意识;另一方面,由于产权缺乏有的保护,产权的各项权能不能全部实现,企业的利润不是考虑扩大再生产,而是寻求保护,应付来自各方面的摊派、索取乃至威胁。所以企业经营者往往表现出追求短期利益的倾向。而信用的基础是人们对长期利益的关注,一旦企业不注重对长期利益的关注,信用的基础也就被摧垮。第二,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中国企业缺乏信用的原因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信息的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可以分为“隐藏知识”(hidden knowledge)和“隐藏行动”(hidden action)两类。陷藏知识可以看作私人信息,即签约时只被一方知道的信息。而陷藏行动是指签约时双方都了解有关信息,但签约后有一方可以利用对方不了解的签约后的信息给对方带来损失的行为。例如,甲企业在引进乙企业一大型设备的时候,由于对该设备了解不多,引进后发现原来该设备是乙企业早已被淘汰的设备,对设备的“隐藏知识”导致了乙企业的失信。甲企业在引进设备时买了保险,正巧买回不久发生火灾,本来甲企业完全可以避免烧毁该设备,但因为引进的该设备是次品,所以甲企业听任大火烧毁了设备,于是找保险公司索赔,“隐藏行动”导致了甲企业的失信。第三,市场信用监督机制不健全。在信用环境良好,市场监督机制健全的社会,某些企业因不讲信用而获得额外收益,其他潜在市场参与者都可以很快知晓,并在以后的经济交往中拒绝对他提供信用,使这些失信企业在整个市场中被孤立,从而付出巨大的代价。但由于我国尚未建立起有效健全的监督机制,其他潜在的市场参与者无法及时获取不讲信用企业的信息,从而无法判断是否提供信用,在利益驱动下,失信企业会继续在经济交易中骗取信用。因此,在信用监督机制不健全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信用缺失企业为了获得额外收益,不讲信用已成为习惯了。

2、失信企业得不到应有的法律制裁。法律是社会信誉与公平的一道防线,其目的是让失信企业受到法律惩罚。而我国目前信用缺失根本原因是法律的约束力不够。第一,立法上不够完善。我国只是在已颁布的《民法通则》、《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障法》、《担保法》、《票据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中规定了诚实守信的法律原则,在《刑法》中也有对诈骗等犯罪行为处以刑罚的规定,但这些仍不足以对企业的失信行为形成强有力的法律法规约束,有针对信用方面的立法仍很滞后。第二,对失信企业的惩罚太轻。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失信企业不能受到应有的惩罚,缺少有效的惩罚机制,如现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民事诉讼法》中消费者的索赔率太低,只有两倍,而企业的非法暴利又何两倍?以资本市场上的“红光事件”为例,违规企业上市当年募集4.1亿人民币,案发后,仅判处罚金100万元,对有关中介机构也仅罚没相应所得,这种不痛不痒的处罚使失信企业胆子愈来愈大。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企业是否选择违约,主要看违约成本的高低。当违约行为的预期效益超过将原料、资金、时间等资源用于从事其他经济活动所带来的收益时,经营者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违约。第三,司法机关,执法不力。特别是对恶意逃废债务企业无法可依。一些基层法院受当地企业和政府的影响,在司法过程中有意偏袒本地企业,审判的公正性受到了质疑。目前重审判轻执行的现象,在民事、经济等案件中较为普遍。债权人即使胜诉,也往往由于收费过高或裁决难以执行,造成赢了官司也赔钱。这在客观上无疑是对失信企业的一种鼓励。所以,要加大对失信企业的处罚力度,增加失信成本,降低总收益,使其在利益杠杆的引导下,自觉维护市场交易秩序。

3、政府行为不规范。第一,政府对市场的超经济干预。由于我国曾长期实行计划经济,政企关系交叉在一起,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新型政企业关系尚未完全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政府对经济的管理还是依靠计划手段干预经济。因此,扭曲了市场规则,使市场交易中的非市场因素被不断地营造,复制和异化出来。于是出现政府用行政权力强制银行放贷,无视企业恶意逃废银行债务。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财政收入,公然地支持制假销假,出现“制假村”、“制假乡”。本应具有高效配置资源功能和公平竞争环境的市场却受到了损害和削弱,有限资源不是按效率而是按行政权利来配置,这种权钱交易,官商勾结、行贿受贿、腐败盛行的行政行为,破坏了市场内在声誉机制,导致企业信用缺失。第二,政府随意摊派加重企业负担。政府主要官员为了搞“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到处向企业伸手,找出名堂让企业捐助。企业按照正常的生产经营就很难获得高额利润,因此一些企业把各种失信的手段充斥于生产经营活动之中。第三,政府政策多变影响企业信用活动。一些地方政府摆脱不了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对市场活动干预过多,对出台的各种“土政策”经常是朝令夕政,使企业无所适从。政府政策不确定,使企业对交易结果或未来收益难以形成稳定的预期,就会倾向于追求短期利益。政策不确定性的增加等价于博弈重复的可能性降低,企业将失去建立信用关系的耐心和信心,同时还会增加企业之间观察对方欺骗等失信行为的困难,违约企业更容易把非信用行为归因于外部政策因素的影响,助长企业的失信行为。

三、治理企业信用缺失的对策

1、建立企业信用理念。诚信是立身之本,谋事之基,是市场秩序的支柱,是市场繁荣的基石,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企业作为市场活动中的微观主体,其“经济人”的基本特性决定了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很多企业的发展,使很多创新企业由刚成立时一时赚钱,到若干年之后就走向亏损和破产。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企业理念、企业信用上出了问题。企业总是要赚钱,没有不想赚钱的企业,问题是怎样赚钱,如何进行价值选择和价值排序,这里涉及企业价值观的问题,企业的目标应当创造价值,利润不是企业唯一的、最终的目的,应当把利润看成是为客户创造价值自然带来的回报。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跨国公司竞争力》课题组在研究世界500强时发现:他们树立的企业核心理念几乎很少与商业利润有关,如惠普更强调的是诚信对待用户和员工,提出“我们对人充分信任和尊重”,“我们致力于科技的发展是为了增进人类的福利”;摩托罗拉公司提倡“诚信为本和公正”,要求经理和员工“保持高尚的操守,对人永远尊重”;福特公司核心价值观中有一项是:让每一个人都用得起汽车。这些事例充分说明了企业信用理念已日益成为企业兴衰成败的至关重要的制约性因素。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中也可以看出,长盛型的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对信誉的重视;相反,昙花一现的短命企业,相似的一点都是对企业信誉的透支。在中国保健品行业创下售销额达80亿元的三株集团,透支信誉的结果是这个“商业帝国”骤然倒塌。所以企业要视信用和信誉为资本,切实增强诚信意识和遵纪守法的观念,牢记邓小平同志曾提出的“信誉高于一切”的经营理念。

2、确立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的观念。信用就是财富,“守信则兴,失信则衰”,这个道理虽然被人们所接受,但要在全社会建立起良好的信用观念,并非易事。因此,要从根本上预防企业不讲信用行为,关键是在全社会加强信用观念教育,培育“信用至上”的全民意识和社会道德, 从理论上、思想上、意识形态上建立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的理念。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市场经济就不能健康发展”。这就是说,我国企业要想开拓国内外市场,必须以信用为前提。如果我们的企业不是靠优质的产品,合理的价格,一流的服务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而是靠弄虚作假,制销假冒伪劣产品等歪门邪道从事经营活动,那只能获利一时,而无法开拓国际市场,更难以吸引外资、技术和人才,无法抗击发达国家强烈信用意识对我们造成的巨大冲击,最终企业被市场淘汰出局。因此,一个企业要在市场上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注重产品信用、价格信用和服务信用,始终遵循“顾客就是上帝”的信条。坚持企业信用工作从基础抓起,加强信用管理的宣传力度,对企业的每一个组织系统、每一项活动、每一个员工进行诚信教育,使诚信成为人人遵守的基本要求,坚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为提高全社会的诚信水平作出努力,使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的观念家喻户晓,人人皆之。

3、建立企业诚信机制。构建企业信用体系已经成为我们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信用体系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综合运用教育、经济、行政、法制等多种手段。一是建立信用法律制度。法律是信用的保障,法律制度不健全就难以维系正常的信用关系。法律规范的基本功能就是规定企业经营者,只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必须守法经营,如果违反这些规定,就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正如邓小平提出的;“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仅靠良心道德,不可能有效约束债权人和债务人的经济行为,必须依靠法律力量,把一切信用活动纳入法制的轨道,才能维护和培育良好的信用秩序,形成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环境,为市场经济建立必要的法制基础。所以当前要尽快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清理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法律法规,加快制定市场经济秩序的基本法,确立协调和规范市场交易行为的法律法规,确立规范涉外市场秩序的法律法规,使一切进行市场交易的行为都纳入法律约束的轨道。二是建立失信惩戒制度。市场经济下的逐利原则,是企业经营者违背诚信原则的强大内在驱动力量。如果没有惩罚,或者惩罚较轻,企业经营者们便会抛开道德原则,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建立失信惩戒制度这是制约失信企业的关键环节。有了严格的失信惩罚制度,对不守信的企业付出高昂的交易成本,让失信者得不偿失,不敢冒失信的风险,并受到社会的普遍鄙视和唾弃;对违反诚信造成恶劣后果的企业要严惩不怠,断其存续之路。三是建立信用监督制度。通过建立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把加强企业自律与完善社会监督结合起来,逐步完善信用监督和管理体系。加强社会舆论监督,就是充分发挥媒体等社会力量的监督作用。加强企业内部监督,就是建立健全企业自身的监督约束机制。行政执法部门更要切实履行监管责任,加强对市场的监督检查。同时建立起不同监督主体之间的互相监督、相互制约的关系。另外,充分发挥会计事务所、资信公司等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作用,大力推进和规范发展包括信用调查,信用征集、信用担保、信用咨询等信用中介机构在内的各类社会信用服务业。通过这些机构,定期对企业经营活动作出具体明确的信用调查评估报告,并依据报告评级,建立信用档案,构筑稳固的信用建设平台。

4、加强政府诚信建设。在所有的社会信誉中,政府的信誉至关重要。政府的表率作用事关全局,事关长远,因为政府是国家信用的代表,政府信用在社会中具有示范效应。资料显示,在各种失信中,政府失信的破坏作用是最大的,政府的失信会导致社会生活中不讲信用行为的泛滥。因此,政府诚信是关键,政府是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主导力量。一方面,政府应成立专门机构,负责协调企业信用缺失问题,负责国家信用数据库建设,依法披露政府部门所掌握的信用缺失信息,加强企业诚信档案建设,加强失信惩罚机制的建设,加强行业管理,制定《社会诚信管理条例》,打击地方保护主义,支持司法机关严格执法,加强社会舆论监督工作,大力宣传诚信企业。通过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增强企业的活力,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另一方面,政府要转变职能,规范行为,要严格履行其对社会的承诺,自觉接受群众和舆论的监督,防止和克服言行不一、言而无信、朝令夕改等失信于民的现象。

参考文献:

[1] 刘瀑,王承宗,乔红.市场经济中诚信缺失的博弈分析[J].经济经纬,2004,(5).

[2] 徐本林.信用缺失的成因及其对我国经济的侵蚀[J].理论探索,2002,(6).

[3] 刘军, 张志胜, 信用缺失与信用制度建设[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6).

[4] 李善民,陈玉罡.企业信用缺失及其治理中的政府主导作用[J]. 学术研究,2002,10).

[5] 田宪臣.市场主体信用的构建机制探析[J],经济经纬,2004,(3)

[6] 朱华清.大力推进社会信用体建设[J].贵州社会科学,2004,(2).

[7] 李士林.企业信用危机及其治理[J]. 财经理论与实践,2003.(6).

猜你喜欢
治理对策市场经济
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研究
市场经济下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管理
财政税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市场经济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对会计假账问题的初步探析
全面从严治党视阈下
强化高校工会“小金库”管理对策
青海省杂多县草原生态环境治理对策探析
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摭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