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人力资本与反贫困

2004-04-29 00:44:03顾佳怡
市场周刊 2004年12期
关键词:反贫困人力资本政策

摘要:人力资本存量低是导致我国贫困的根本原因。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有利于提高贫困人口的知识和健康存量,有利于贫困人口的流动,加快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是消除贫困的根本出路。适应我国贫困现状的反贫困政策主要有发展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开展农村职业、成人教育,建立健全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农村医疗制度,以及建立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促进人口的流动等。

关键词:人力资本,反贫困,政策

贫困是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无论什么社会制度的国家,也不论它处在什么样的发展阶段,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贫困。建国50多年来我国政府一直十分重视反贫困工作,采取了从直接救济到“以工代赈”、“优惠贷款”、“项目扶贫”、“温饱工程”等经济援助式的多元反贫困政策。这使我国的贫困人口从上世纪70年代末的2.5亿迅速下降到2003年底的2900万人左右,但又出现了贫困人口的反弹。究其原因是这些政策都未充分考虑贫困人口自身的因素,没有人力资本存量的大幅度增加,没有人自身的发展,反贫困很难真正取得成功。舒尔茨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广泛存在的贫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力资本投资的机会遭到挫折的结果,因而,在改善穷人福利中决定性的生产要素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而是人的质量的改进。阿马蒂亚森也指出:“人类发展是穷国——而不是富国——第一位的、最重要的盟友。”

一、贫困的界定以及我国贫困人口的特征

贫困在中国存在由来以久,不仅仅是在农村,城镇也存在着贫困,但城镇贫困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相对性的贫困,也就是说:“中国的绝对贫困问题主要是农村的绝对贫困问题。”因此,本文讨论的贫困主要是指农村的绝对贫困。

什么是贫困?由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所采取的反贫困政策、措施取决于其对贫困的理解,因此,对于贫困的界定就显得尤为重要。从人力资本的角度来说,贫困就是人力资本短缺到不足以让人持续地从外部环境中获取维持基本生存的收入的一种状态。(向恒)

除了由多种因素导致的贫困地区生产方式原始、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薄弱、社会发育程度低下、生态破坏严重等特征外,人力资本存量低也是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共同特点,可以说人力资本存量低是产生贫困的根本性原因。

我国贫困人口人力资本存量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贫困人口的受教育水平低,无技术专长。据统计,1998年贫困人口的劳动力文盲率为22.1%,而非贫困人口的劳动力文盲率仅为8.9%;贫困人口中劳动力最高文化程度在小学以下的有31.3%,而非贫困人口仅为16.4%。(王萍萍)这种文化低质状况在地处偏远的贫困地区尤为突出。

二是贫困人口的身体素质较差。许多农村贫困地区食不裹腹、衣不御寒,生活条件异常艰苦。而医疗卫生设施的缺乏和现代医疗体系在贫困地区的离散又使得贫困人群的健康和健康保护成为严重的问题。

三是由于交通不便,乡土意识浓厚,消息闭塞,贫困地区人口流动性非常小。

四是心理素质差,依赖性强,缺乏自立精神。因循守旧、安贫乐道、得过且过是现在贫困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种生活观念。受传统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贫困地区的农民大多思想保守,生产力落后,重复着简单再生产,与外界接触少,对政府和干部的依赖性强。

二、人力资本与反贫困

人力资本是指通过对人进行资本投资而形成的体现于人身上的能够带来价值增值的生产知识、技能和良好的身心素质的价值。(朱必祥)人力资本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人体之中,一般而言,人力资本的主要类型有教育资本、技术与知识资本、健康资本和迁移与流动资本。

与物质资本相比,人力资本既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又有它自身的特殊性。一是社会、时效性,人力资本的变化发展,既受人类生存和生育条件的限制,又受到社会经济条件和特定生活方式的制约,具有社会性,由于人力资本存在于人体之中,与人的生命周期紧密联系,因而有时效性。二是能动、支配性,人是生产要素中最能动、最活跃和最革命的因素,因此人力资本也具有能动性,人通过自己的意识而支配,因而人力资本是支配其他资本的资本,具有支配性;三是增值、投资性,人力资本是通过人力资本投资而不断积累起来的,通过自身的再生产不断补充,并且能够带来价值的增值。

舒尔茨认为,对于现代经济来说,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劳动力数量的增加更为重要。因此通过教育、培训、医疗、流动等赋予贫困者以人力资本,正成为国际公认的反贫困政策。阿马蒂亚森认为“更好的教育和医疗保健不仅能直接改善生活质量,同时也能提高获取收入并摆脱收入贫困的能力。教育和医疗保健越普及,则越有可能使那些本来会是穷人的人得到更好的机会去摆脱贫困。”

首先,人力资本投资可以增加贫困人口的知识存量,它主要来自于教育和培训。知识存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口的贫困发生率,据《中国统计年鉴1996》数据表明,农民纯收入在2000元以上的地区家庭中文盲、半文盲约占9.6%,高中及以上文化占11.5%,而收入在800元以下地区的比例则为29.9%和8.7%。知识存量还影响着农民对于新技术的利用程度。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村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农民的观念、思维方式和已经具有的文化素质、劳动技能。劳动力素质低使其很难与现代的生产技术、生产资料结合起来,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提高。

其次,人力资本投资可以增加贫困人口的健康存量。健康存量指的是人口的身体状况和身体素质。健康存量的增加,提高了贫困人口的可教育性和生产率,它既能赋予劳动者脱离贫困所需要的资产,又能赋予他们免受身体之苦的直接福利收益。健康存量的增加,是提高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基础。

第三,人力资本投资有利于促进贫困地区的人口流动,这也意味着劳动者能进入更好的行业就业,获得更好的收入。贫困地区人口的流动率之所以很低,是由于他们的各方面素质低,往往没有一技之长,缺乏适应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劳动技能,外出打工从事其他非农产业受限,只好滞留于本土。

第四,人力资本投资有利于加快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地区经济发展是脱贫的前提。在经济的长期增长中,除了土地、资本、劳动力等传统生产要素的贡献外,还在于人力资本的不断积累。同时,由于人力资本的能动、支配性,它能通过自身的能动支配作用,促进其他资本在时空上进行配置,处于其他资本运动的核心层,其他资本必须通过人力资本为核心的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才能实现增值。所以说,通过教育和培训所获得的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特殊的知识是保持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根本动力。对我国的研究表明,人力资本存量增长引起的生产率增长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约占整个生产率增长的2/3,另外1/3是有资本质量提高和资源配置改善等因素引起的。

三、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反贫困政策

一是要办好基础教育,加大教育人力资本投资

教育发展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劳动力知识存量的多少、国民整体素质的高低以及人力资本的形成和利用状况。基础教育的发展,会给农民特别是贫困人口带来非常高的知识效应和非知识效应,其社会收益率高达24%—28%,越是低收入地区教育投资的社会收益率就越明显。舒尔茨认为通过教育投资改善人力资本应该是促进贫困农民早日脱贫的关键力量。

目前我国贫困地区教育人力资本投资不足不仅表现在基础教育投资不足,还表现在家庭教育投资薄弱。家庭教育投资薄弱,这主要是因为:第一是贫困地区教育经费往往靠收取学生的学杂费维持,而贫困地区由于人均收入水平低,教育投资在贫困家庭的收入中占到很大比重,很多家庭因此经济压力进一步加重,并无力支付各种教育费用造成失学、辍学率高;第二是贫困农户的选择大多是以预期目标为标准的,他们大部分将目标定在现实经济对劳动力的需求上,尽量减少由于子女上学带来的收入损失;第三是因为传统的教育以升学为主要目标,缺少与农业有关的知识和技能,课堂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很难运用到,投资与收入不相称;第四是因为高校招生和分配制度的改革,以及城镇就业形势的不容乐观,使得许多农村学生“跳龙门”的愿望越来越难以实现,从而导致家长、学生对教育失去信心。

因此,在现阶段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资中,政府应该承担起对贫困地区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的重头,开展强制性人力资本投资。第一,国家和当地财政要逐步扩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经费的支出比重,特别是增加基础教育经费的比重,逐步减少甚至取消贫困地区学生的学杂费比重。第二是通过开设专项教育基金,吸收民间各种办学力量,扩大教育投资的来源。第三是建立和完善教育立法工作,通过有关政策和法规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提供保障,增强贫困地区群众投资教育的意识,使提高自身素质成为其自觉行动。

二是发展贫困地区的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对农民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而这种要求又绝非基础教育所能满足的。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非农产业迅速发展,就业将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更高,必须依靠职业技术培训和成人教育。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可以直接培养懂技术、会种田的新型农民,对促进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增加农民收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成人教育在农村教育中有补课和提高的作用,可以激发劳动者的潜能,在农村教育中起着连接科技和经济的桥梁作用。目前,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是教育与经济建设的最佳结合点,对劳动者最为直接,能在短期内把现有劳动力素质相对地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三是改革贫困地区医疗保健制度,提高健康资本存量

人口身体素质状况直接影响着劳动力资源总量及其发展,并且健康投资是其他人力资本投资的前提与基础。因此,要改变贫困地区落后面貌,就必须重视医疗保健,保证劳动力的身体素质,为贫困地区人力资本积累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

我国农村在上世纪60年代开始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它是农民自发创造的互助互济、共同抵御疾病风险的医疗制度,是建立在农村集体经济基础上的。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就医的经费来源问题。但由于缺乏国家的支持,随着农村集体经济的萎缩,其早已衰落下去。1993年以后农村合作医疗有了一定的恢复,但仍有90%左右的农民失去了医疗保障。在医药市场不规范而政府价格干预政策有误的情况下,药价飞涨但医疗服务定价偏低,在公共卫生机构主要依赖于收费运行的情况下,医生为追求个人收入滥用处方权诱导患者过度消费药品,使得医疗费用昂贵。越来越多的农民无力承受高昂的医疗费用。据1998年第二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显示,23.18%的贫困人口是因病致贫的。同时有数据表明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农户占贫困户总数的30%—40%,有些地方甚至为60%。健康与贫困出现一种恶性循环:生病——医疗费用增加——生活费用减少——生活困难——贫困——营养不良——再生病——更贫困…

因此,要建立适合我国农村的医疗保健体系,首先要加强政府对药品生产、销售和医疗机构的监管;其次是重建村级公立卫生室,建立和完善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第三,增加对贫困地区卫生基础设施的经费补助,提供专项资金用于教育和培训医务人员;第四,增加对农村防疫防病、健康教育及生活习惯干预项目的投资,严格控制贫困地区人口过快增长,加强贫困地区地方病的防治工作;第五,要完善医疗救助制度,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有病不能治的现象;(朱玲)第六,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保险基金由政府、集体和农民三者合理负担,以政府投入为主。

在改革医疗保健制度的前提下,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养老制度是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迫切需要建立的三个最基本的制度。

四是要建立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促进贫困地区劳动力的流动

劳动力的流动,不仅有助于使劳动力实现异地就业,增加个人收入,而且劳动者可以学到新技术、新的生活方式,增强其接受和掌握信息的能力,有助于其自身的发展。

目前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存在着制度性分割,严重阻碍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因此,应尽快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取消各种地方性的就业歧视法规,消除各种行业壁垒,加快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同时,贫困地区的地方政府可以与经济发达地区合作,将本地劳动力有组织的定向输出。这不仅可以保证劳动力的合法权益,减少劳动力盲目外流造成的自身权益受损,而且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这需要当地政府以加强基础教育、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以及为农民建立合理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前提。

参考文献:

1.向恒.反贫困与人力资本投资. [J]当代财经.1998(7)

2.王萍萍.世纪末中国能否脱贫. [M]中国国情国力.1999(7)

3.朱必祥.《人力资本理论》(内部资料)

4. 朱玲.政府与农村基本医疗保健保障制度选择. [J]中国社会科学.2000(4)

作者简介:顾佳怡(1981-),女,江苏南通人,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猜你喜欢
反贫困人力资本政策
政策
房地产导刊(2022年8期)2022-10-09 06:19:34
政策
房地产导刊(2022年6期)2022-06-16 01:28:40
助企政策
政策
华人时刊(2019年21期)2019-11-17 08:25:07
基于反贫困的农村区域金融服务体系现状分析
智富时代(2017年1期)2017-03-10 20:39:16
企业人力资本会计计量方法的新探
企业导报(2016年20期)2016-11-05 18:29:17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对贵州经济发展的研究
企业导报(2016年19期)2016-11-05 17:11:46
浅析人力资本的经济权利与企业剩余分配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4:21:42
人力资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理论及实证分析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4:45:10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反贫困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