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连 彭克强
摘要:虚拟企业作为网络经济环境下企业新型的组织形式,其产生有着深刻的现实背景和理论基础。本文分析了虚拟企业的产生背景、运作模式以及它与传统企业相比所具有的优势,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它对我国企业经营管理的借鉴之处。
关键词:虚拟企业;核心能力;合作竞争
1991年,以美国管理学家肯尼思·普瑞斯为首的一批学者向美国国会提交了一份题为《21世纪制造企业研究:一个工业主导的观点》的报告,首次提出了虚拟企业的概念。此后,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市场竞争的深化,很多学者又从不同角度对虚拟企业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归纳他们的观点,所谓虚拟企业,是指具有不同优势和资源的企业,为了及时把握市场机遇,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而组建的信息共享、风险共担、联合开发、互惠互利的动态联盟体。
一、虚拟企业产生的现实环境和理论基础
虚拟企业的产生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组织变革现象,它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企业适应新时期市场竞争要求的战略选择。同时,它又具有一定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1、市场竞争的新特点要求企业实施敏捷制造战略。现代市场顾客需求日趋多样化和个性化,企业的竞争优势已不仅仅取决于产品的质量、价格、售后服务等因素,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满足市场需求的速度。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需要实施一种全新的战略——敏捷制造,以抓住转瞬即逝的市场机遇,将原本分散的各种资源快速有效地整合。虚拟企业为企业实施敏捷制造提供了可能。在这种新型的组织形式下,企业一旦发现市场机遇,可以借助外部资源进行产品研发和制造,通过成立项目小组,开展并行工程,从而节约了企业满足顾客需求的时间。
2、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虚拟企业的运作提供了技术支持。20世纪90年代以前,虽然也存在少数虚拟企业的雏形,但它们只能以传统的通讯工具如电话、传真进行沟通,由于这些交流方式缺乏时效性和便捷性,使得虚拟企业成员间的信息沟通效率低下,成员间的合作难以开展。进入90年代以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企业创造了一种超越时空的交流方式,消除了企业信息交流的种种壁垒,为企业间深层次的产品信息共享和交换提供了技术条件。正是在这种技术环境下,虚拟企业以空前规模蓬勃发展。
3、虚拟企业的产生存在广泛的理论基础。竞争优势理论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可以通过“与有关产业内竞争的业务单元的相互联系大大加强”,在虚拟企业模式下,企业之间的关系由简单的排斥性竞争走向合作性竞争,供应商、竞争对手乃至顾客都可能成为企业利用的能力,企业通过与其他企业合作强化自身的竞争优势。价值链理论认为,虚拟企业的各合作伙伴通过在价值链的优势环节展开合作,可以获得双赢的协同效应,从而使整体效益最大化。网络理论指出,虚拟企业作为企业间的网络系统,一方面可以提高本企业资源的使用效率,减少埋没成本;另一方面又可以节约企业在可得资源方面的新投入,降低转置成本,从而降低企业进入市场的壁垒。
二、虚拟企业的运作模式
虚拟企业的运作模式相当丰富。在实践中,企业可根据自身需要分别采用不同形式组成虚拟企业。
1、业务外包。即把企业内部的资源集中在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业务上,将企业其他业
务外包给专业公司。世界著名运动鞋品牌耐克就是运用这一模式成功经营的典范。耐克公司并没有自己的生产车间,它只负责产品的研究开发和市场营销,产品生产大多由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价格比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企业承担。实施业务外包的优势在于,它有利于企业转嫁风险,降低生产成本,便于大公司适当缩小规模,保持敏捷性,同时又可以获得高效率、低成本的专业化服务。
2、策略联盟。当若干个企业拥有不同的核心技术和优势资源,而且彼此市场互不冲突时,可以考虑进行策略联盟,相互交换资源,以创造竞争优势。例如,微软公司和英特尔公司组建的WINTEL联盟就是计算机软件与硬件组合的具有垄断性的策略联盟。通过组建策略联盟,这两家公司创建了计算机产业的产品技术标准,决定了现有PC机的基本框架和PC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使它们在计算机技术创新浪潮中,始终保持强大的竞争优势。
3、虚拟销售网络。即公司总部对下属销售网络充分放权,使其拥有独立的“产权”,成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销售公司。这样既可以减轻公司总部在销售环节的成本支出和管理负担,又能充分发挥销售网络公司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广泛利用社会资源强化总公司的销售业绩。
4、虚拟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具有投资大、风险高的特点,单独一个企业往往难以承担巨额的研发费用和投资风险。为了分散风险,企业往往与学校、科研机构或其他企业合作,结成虚拟研究开发联盟,共同进行产品的研制。
三、虚拟企业的优势
与传统的企业组织形式相比,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虚拟企业在组织结构、企业边界、管理模式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优势。具体而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虚拟企业的柔性组织结构更能适应网络经济时代市场竞争的需要。当前,世界正处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市场竞争环境复杂多变的网络经济时代,企业要在这种环境下生存,必须具有“柔性管理”的思想,使企业组织充满灵活性和可塑性。虚拟企业通过将部分管理职能虚拟化,实行多层次、大幅度的扁平式管理,淡化了企业内各部门的界限,消除了企业与客户、供应商之间的体制障碍,使企业各部门都能直接服务顾客,及时了解市场动态信息,从而增强了企业适应市场的能力。
2、虚拟企业各成员间的松散联合节约了企业的交易费用,降低了企业进入市场的壁垒。交易费用理论认为,当企业内部的交易成本低于市场的交易成本时,企业的行政机制就会代替市场的价格机制。在虚拟企业中,由于各成员仍保持独立的法人资格,使得它们之间的交易既非纯粹的市场交易,又非企业内部交易。虚拟企业成员间的这种松散联合,一方面使企业能够获得低于市场价格的资源,节约企业的交易费用;另一方面,通过企业间的合作,共同分担基础设施、产品开发成本,分享市场营销渠道,降低了企业进入市场的壁垒。
3、虚拟企业通过将非核心部门虚拟化,有利于培育和强化企业的核心能力,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在虚拟企业中,企业只保持自己最具竞争力的核心部门,而将一些附加值低的非核心部门分离出去,借助外部力量进行整合。企业通过与本行业中设计、生产、营销等各环节最具竞争力的企业结成联盟,可以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核心部门,加强对核心能力的培育;同时,虚拟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会由于成员间及价值链的各环节之间的协同效应而大大增强。
4、虚拟企业通过对现代物流系统的借重,提高了流通效率,增强了企业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能力。现代物流理论认为,物流活动是包括供应商、批发商、零售商等关联企业在内的统一活动,物流管理实际上是一种供应链管理,它通过流通过程中各企业在企业计划、流通信息、在库风险承担等方面的连接,追求整体过程的最优化。虚拟企业借助于现代物流系统,一方面,有助于打破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之间的分立状态,推动商品从生产到消费全过程的顺利流通;另一方面,利用物流服务特有的系统设施,可以超越时空的阻隔,不断将商品销售、库存等信息反馈给流通中的所有企业,使企业能针对市场需求及时做出调整。
四、虚拟企业对我国企业经营管理的借鉴意义
当前,虚拟企业在发达国家方兴未艾,成为未来企业的发展方向。这种依靠信息技术加强合作,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增强企业竞争力的经营理念对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1、改变传统的竞争思路,树立合作竞争的观念。传统的经营理念是一种“替代型”竞争思路,企业之间进行的是一种非赢即输的竞争,企业往往视同行其他企业为竞争对手,忽视了它们相互促进、利益一致的一面。在虚拟企业中,各成员之间存在着合作竞争的关系,它们通过优势资源互补,构造超越单个企业的竞争力,使每个成员企业都从中获益。近几年,我国家电行业价格战不断,几大家电厂商都试图通过价格优势夺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入世后,随着国外厂商大量涌入,市场竞争更趋激烈,我国家电厂商不能仅着眼于国内份额进行价格竞争,而应放眼全球,开展合作竞争,通过发展战略联盟,增强国际竞争力。
2、转变企业经营模式,充分利用外部资源。我国传统企业大多采用“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模式,企业拥有产品设计、生产加工、市场销售等一整套设备、人员及组织机构。这种模式在市场需求稳定、生产以产品为导向的时代具有一定的适应性。但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其弊病日益突出,表现在企业无法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投资负担加重,资源分散而不能强化企业优势等等。虚拟企业经营模式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路。企业可以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企业最具优势的环节,而其他环节可以采取外包、联盟等方式由外部效率高的企业完成,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强化企业优势,又能以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满足顾客的需求。
3、注重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核心能力是企业产品和服务区别于其他企业的根本标志,是企业保持长期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核心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未来发展潜力。我国企业过去不够重视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很多企业成长到一定规模开展多元化经营时,由于没有围绕核心能力进行相关多元化,致使企业多元化由于缺乏竞争优势而失败。虚拟企业的经营模式告诉我们,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核心能力的培育,只有立足于核心能力开展经营活动,企业才能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
4、借鉴虚拟企业模式,重构企业供应与销售渠道。供应与销售渠道不畅是影响我国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由于原材料供应和产品销售渠道受阻,使得企业产品的生产和流通受到很大限制,产品价值难以顺利实现。而供应与销售渠道的构建,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投入,大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难以承担。虚拟企业管理模式为企业构建供应与销售渠道提供了借鉴。对于供应渠道,同行业的不同企业可以组成采购联盟,统一向原材料供应商订货,这样不仅可以享受更多的价格优惠,而且还可以大大节省订货成本;对于销售渠道,既可以让企业内部的销售部门独立出来,构建虚拟销售网络公司,也可以与同行业企业或经销商共同组建虚拟企业,共享销售网络,达到扩大销售、降低费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胡立君.虚拟企业[M].武汉出版社,2001,174-182
[2]戴向平.全新的企业主流模式:虚拟企业[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3,(2):37-39
[3]张成考,吴价宝.虚拟企业——21世纪企业发展的新模式[J].科学管理研究,2003,(3):37-40
[4]郭红兵,姬军荣.关于虚拟企业的再认识[J].企业经济,2003,(4);108-109
【作者简介】从连(1982-),女,湖北潜江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彭克强(1971-),男,湖北枣阳人,武汉商贸学院副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与投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