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消费与收入问题研究

2004-04-29 12:41张小雪
市场周刊 2004年8期
关键词:居民消费城镇居民支配

摘要:本文阐述了我国居民近年消费的现状、特点,运用回归模型对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居民消费需求弹性消费热点

居民消费是GDP最终使用的主要部分,约占80%。1978以来,我国最终消费率基本维持在57.4%至67.5%之间。然而进入“九五”以来,居民消费规模却增长缓慢。1991—2000年居民最终消费率分别是60.8%、59.9%、58.3%、57.3%、57.5%、58.9%、58.5%、58.7%、60.3%、61.3%。而著名发展经济学家钱纳里等人进行的一项实证研究表明: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时,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居民的最终消费率均在70%以上,就连储蓄率很高的东南亚国家也在65%以上。长期较低的消费水平和最终消费率不利于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因此,分析分析居民消费不足以解释当前内需疲软是必要的。

90年代以来,我国居民消费支出(尤其是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增长幅度明显下降。扣除物价变动的影响,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在91-94年间徘徊在8-10%之间,95年降至6%,96年只有2%,98年有所回升为4%。在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调整下,99年回升较多为8%。农民消费支出增长率91-93年处于3%的水平。随着农产品价格上扬,95、96年分别达到10%、11%,之后急剧下降,98年甚至下降至-1%,99年略有回升,但也只有1%。但另一方面,确实也存在一些消费的热点。

一 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特征

㈠整体消费水平偏低

从79年至 96年,居民消费增长率平均为9.3%,略低于GDP的平均增长水平。1996年我国经济实现“软着陆”,从97年10月份我国第一次出现物价的持续负增长,居民最终消费增长率也降低至90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6.1%。1997-2002年,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率平均为8.4% 。表现在宏观经济形势上为有效需求不足,消费市场起而不动;经济增长缺乏活力,增长速度放慢。

㈡ 城乡消费差距拉大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结构社会,社会结构的二元性也反映在城乡居民消费状况中。无论是消费总量还是增长率,城乡之间存在较大差距:2001年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是28%和23%,前者高出后者5个百分点;2001年城镇居民消费增长率为11%,而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率只有8.7%。

㈢ 消费结构升级特征显现

表1分别计算了1998年和2001年城镇居民消费需求收入弹性,其结果显示:食品类的弹性由0.58下降至0.27,下降幅度很大;交通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和居住三项弹性增幅较大,是近几年的消费热点;医疗保健项目弹性基本保持不。城镇居民消费有温饱型向小康型升级特征明显。

二 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分析

㈠收入水平

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可能有:可支配收入、价格水平和价格预期、利率、分配状况、金融资产和人口等。其中可支配收入是决定消费的基本因素,并且这种影响可能是持久的,其一时期的收入可能对以后若干期的消费产生影响。2001年,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是6859.6元、2366.4元,前者是后者的3倍;同年城乡消费支出前者几乎是后者的4倍。根据收集的20年(82-2001年)的消费支出和可支配收入数据,分别建立城镇、农村消费支出的回归模型。(考虑到价格因素也是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之一,对时间序列数据没有按可比价格进行换算。这样的时间序列数据不仅可以反映趋势,还能包含价格因素。时间序列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回归时对各变量取对数。)

括号内数据为各系数的T统计量,两个模型的拟合优度都达到99%以上,所有系数的T检验都能通过。从模型中可以看出,可支配收入对消费支出的影响是很大的。农村居民消费需求收入弹性为0.9791,城镇居民消费需求收入弹性为0.8824。对这两个系数的解释可能是:由于农村居民纯收入远低于城镇居民,其新增收入中必须用来购买基本生活品的比重高于城镇居民。两个回归方程中上期消费对本期消费均有正向引导作用,这一点可以认为是消费的不可逆性决定的。上期可支配收入对本期消费有负的弹性,从理性预期角度来理解,这可能是因为人们受到跨代预算的约束,追求跨代效用最大化所致。

㈡ 体制因素

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体制改革引起消费体制变化,对消费支出的变动起着重要作用。其影响主要体现在:

⒈ 改变居民收入水平。

城镇居民来源于社会福利方面的收入是起可支配收入的重要来源。从全社会福利费用支出增长趋势与城镇居民消费倾向变化趋势来看,二者有着密切关系。从78年到88年10年间,全国保险福利费用增加7倍多,88年至98年10年间只增加了3.4倍,这一由扩张到持续回落的趋势与城镇居民消费倾向走势十分吻合。即:社会福利费用支出增长较多,城镇居民消费倾向就高,消费增长就快,反之反然。

⒉改变居民支出方向。

医疗、养老、教育等体制改革使得原本由国家支付的大部分“公费”支出转变到居民个人承担。长期以来。消费支出中的医疗保健支出绝对额增长缓慢,城镇居民都是享受公费医疗,由居民个人负担的医疗费支出很少。随着医疗改革的推进,居民个人须按工资的2%缴纳医疗保险费。如果可支配收入增长缓慢,则此类支出的增长可能挤占其他生活消费支出。因为,本可以用于消费品市场的支出被用在了社会保障支出上。

⒊ 改变居民的心理预期

消费者心理预期影响其消费行为。新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向人们显示了公费福利支出将大幅度减少,个人将来用于医疗、养老、教育等方面的支出要大大的增加。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居民的支出预期,迫使居民增加当期储蓄,减少当期消费,进而影响到消费支出。

三、改善我国居民消费现状的可能途径

㈠增加居民收入

收入增加的相关政策必须能起到增加居民持久收入的作用,否则即是无效的。这些政策可能是:

⒈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切实提高农民收入。可以优先考虑那些科技含量高、绿色无公害产品价格的提高。只要有获利的空间,农民会自发调整生产结构和生产规模,进而带动整体农民收入的提高。

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阶层,使之成为促进消费增长的主题。

⒊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居民后顾之忧。

㈡ 改善供给,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

不断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我们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更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目前,我国城镇居民已经跨入小康门槛,农村居民则主要是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迈进。因此,在消费支出结构和内容上,城乡差距依然很明显,但二者又都要实现消费结构的升级。交通通信将消费渐成城镇消费热点。根据国际趋势,以经济实用型小气车为主导的汽车消费将逐渐向城镇工薪阶层走近。而千元级家电将成为农村消费的热点。政府应该取消抑制消费的政策(如电话初装费),以便拓展新的消费领域,进而实现城乡居民消费升级、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增长。

参考文献:

[1] 范剑平主编.《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M].人民出版社

[1] 臧旭恒.《中国消费函数分析》[M].上海人民出版社

[1] 蒋序怀.《略论我国居民信息消费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M].消费经济,2000(5)

作者简介:张小雪,湖北鄂州人,安徽财贸学院统计专业研究生。

联系方式:安徽蚌埠宏业路255号安徽财贸学院研究生部 张小雪

猜你喜欢
居民消费城镇居民支配
城镇居民住房分布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被贫穷生活支配的恐惧
跟踪导练(四)4
2018年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3%
2017年居民消费统计数据资料
天津城镇居民增收再上新台阶
基于决策空间变换最近邻方法的Pareto支配性预测
随心支配的清迈美食探店记
居民消费
滇辽两省城镇居民体育锻炼行为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