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建设是塑造教师灵魂的过程

2003-04-30 03:50沈娅梅
人民教育 2003年23期
关键词:师德意识培训

沈娅梅

对于教师工作,有个通俗而恰当的说法:“教师吃的是良心饭。”所谓“良心”不是一个简单的、不确定的概念,而是教师所具备的价值观和全部行为规范的总和。从这个观点出发,师德建设就是塑造教师灵魂的过程,它关注的是教师的思想、态度、生活方式和工作能力。这里,我想结合工作实践,谈谈自己对师德建设的意义、途径及内容的一点看法。

从社会变革角度认识师德建设

师德是教师的立身之根、立教之本,作为我国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面临变革的时代,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重新审视自己、审视我们的教育工作。

教师们有过这样的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有不少在学校里表现不好、按传统观念被视为“落后生”的学生,在走向社会后,却奇迹般地展现出蓬勃的活力,取得了令人赞叹的成功。这一现象让我们在感慨和困惑之余认识到:人才,首先必须要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具体地说,当一个新的时代到来时,如果我们的教育仍停留在原有模式中,按过去相对封闭的计划经济时代的要求来培养人才,把“听话的”、“能按要求做事情的”学生视为人才,而排斥“不听话的”、“喜欢按自己的想法做事情的”学生,这样的教育显然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新的世纪,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共同关注的主题,以知识经济和全球一体化为特征的社会变革,需要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今天,我们要通过师德建设确立和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使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获得新的突破。因此,我们首先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认识师德。

1.师德是教师的一种专业素养。

教师应努力超越一般职业的功利观念,牢固树立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价值观,把育人作为自己最重要的行业素养。

教师属于“专业技术人员”,其“专业技术”体现在什么地方?在信息时代,教师很难再扮演“知识化身”的角色,甚至连做一个“知识的传授者”都面临很大的挑战。因此,教师的行业素养不是体现在对知识的拥有,而是更多地体现在如何育人上。要让每一位教师学会怎样做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努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主体人格和强烈的创新精神,真正成为“育人”的行家、专家。

2.师德是一种教育资源。

有一位妙手回春的老中医,慕名求医者络绎不绝。据有人专门观察,其诊断、治疗和药方并无出奇之处,几乎每个大夫都会。惟一不同的是他对每个病人,不论高低贵贱,不管男女老幼,都一样地耐心和真诚。于是,高尚的医德就成了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发挥了药物所不能发挥的神奇作用。

同样道理,在教育活动中,高尚的师德率身也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师德建设,就是要使我们的教师去开发、培育并贮存这样一种教育资源,使教育行为对学生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影响力和亲和力,推动学生进步。

3.师德是学生成长的一种环境。

过去,一些教师无视学生的*趣爱好与个性发展,背离了学生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一味机械地对学生管、卡、压,形成了一种“蛮干”行为。在这种学习状态中的学生,其主体意识、创新精神势必难以得到良好发展。

因此,师德应该是学生健康成长所必须的一种环境,是学生的主体人格和创新精神生根、发芽、成长的土壤。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成为师德的核心,成为教育教学应该遵守的准则。这对学生的成长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人文环境。师德建设的途径与内容

应该说,当前教师在师德方面的主要问题,是违反教育规律、教学效率低下和不尊重学生的权利。今天师德建设的立足点,不仅是要杜绝教育中的“蛮干”行为,还要让教师按科学规律“巧干”。因此,师德建设必须走校本培训之路、走科学理性之路。

校本培训强调从学校的教情、师情和学情出发,强调从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出发,强调把师德、师能和师艺结合起来,把培训随时随地渗透到教师的教学情境和过程中。这种师德建设培训模式,不仅要解决态度问题,更要着眼于解决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问题。

我校明确地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核心,确立了典型带动、政策调动、利益驱动和自我主动的师资队伍建设方针,把校本培训作为师资建设的策略,取得了初步成效。这里结合我校工作实践,就师德建设的校本培训内容,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1.师德培训要实现师德认识的人本化。

实现教师师德认识的人本化,就是把教师对教育的认识统一到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高度上来。近年来,我们提出了“在开放的教育中培養现代人,在民主的教育中培养自主人,在和谐的教育中培养健康人”的办学理念。为使这一理念渗透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去,我们把提高教师的师德认识作为重点,一方面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求教师把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教育观的基础,摒弃一切与之相背离的东西;另一方面,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反对简单的、缺乏想像力的、生硬的、粗暴的教学行为,从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角度去组织教学。

2。实现师德行为的规范化。

只有当师德的规范和要求内化为教师的工作准则,用以指导自己的言行,成为自己的习惯.师德水平才会达到新的高度。否则,这样的规范就永远只能停留在文件上、制度上和墙面上。

让规范成为习惯,我认为要扣住两个环节。

第一是认同。我们注重聘请教育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此举不仅是给教师提供一次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的机会,更主要的是希望借此让我们的教师摆脱认识上的局限,站在新的高度、新的视角审视和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使教师对过去不以为然的事情“以为然”,从而为教师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创造条件。

第二是管理。管理也是一种培训。我校师资队伍管理包括:

——制度管理。对教师的各种教育行为提出明确的规范,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

——思想管理。为让每个教师在理念上和学校保持一致。我们举行各种形式的教育教学研讨沙龙,对实际工作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分析,提高广大教师的思想认识。

——学习管理。我校的教师学习包括听(听讲座)、说(研讨交流)、读(自读理论专著)、写(案例分析)4个方面。

认同是软性的,管理是硬性的,刚柔结合,双管齐下,目的是要实现教师师德行为的规范化,增强师德建设的实效性。

3.实现教师师德品质的科学化。

倡导师德品质的科学化,就是使新世纪的师德体系建立在现代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建立在一切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情感规律和生命规律出发的基础上。我校着力构建的以科学的教育观、^才观、质量观为核心的师德品质体系,其内容包括3个层次:

第一是政治思想层,包括奉献意识、政策意识和法规意识。

第二是职业要求层,包括行业意识、服务意识和爱心意识。

第三是工作原则层,包括开放意识、民主意识和平等意识。

构建这样的现代师德体系,不能仅仅靠说教和批评,而要作为一项重塑教师灵魂的综合工程,要从教育、教学和科研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人手。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教员的天职是变化、自化、化人。这句话的核心就是要以人为本。在改变、发展教师的基础上,去改变、发展我们的教育,去改变、发展我们的学生。让教育在师德的光辉中变得更加科学、有效,更加富有吸引力和人情昧,更加理想和美好。

猜你喜欢
师德意识培训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会议·培训
致良知与师德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会议·培训
师德沦丧者不配为师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消防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