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秦风

2003-04-29 00:44王齐秀
寻根 2003年4期
关键词:瓦当咸阳市商鞅

张 涛 王齐秀

咸阳,位于陕西关中腹地。渭水穿南,宗山亘北,山水俱阳,故称咸阳。它有着2353年悠久历史,是战国末期秦国和统一后秦帝国的首都,秦都咸阳宫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公元前770年的犬戎之乱直捣周朝,秦襄公因护送周平王有功,被赐岐周之地,毕郢由此改名渭阳。《诗经·秦风·渭阳》曰:“我送舅氏,曰至渭阳,何以赠之?路车乘黄。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这是公元前六百多年秦地的一首民歌,也是有关咸阳最早的一首诗。“咸阳”名字的出现,大概在此以后。

秦襄公不仅赐到岐周之地,而且还被周王封为诸侯,享有建国权力。此后,秦国经过一百多年同戎、狄的征战厮杀才占领了整个渭河流域。

秦建国前,地处僻野,经济发展缓慢,比起诸侯中强国远为僻弱,为先进的中原各国所瞧不起,东方各国的盟会,也不让他参加。但是建国后,特别是占领了关中平原后,为秦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再加上周人农业生产传统影响,秦国的农业经济逐步超过了原来的畜牧经济。

自秦国开拓疆域以来,经历了多代的曲折发展,坚持向东挺进,终于在中原地区取得了立足基础。这时的秦国,不仅是周王朝这个国家体系中的成员,而且也是中央政权联结西北各族的坚强纽带。

与关东各先进诸侯国相比,秦国变法较晚,可是它进行的改革获得了成功,秦孝公(前361年~前338年)任用商鞅变法,除旧布新较为彻底。公元前359年,商鞅在秦国实行了第一次变法。此法推行十年,取得了显著成效,秦国出现道不拾遗、城乡大治的局面,并开始日益强盛起来。公元前350年,商鞅在秦国又实行了第二次变法。此次变法首要一点是,把国都从栎阳(今陕西临潼武屯乡)迁到咸阳,由商鞅监修。因为咸阳既是控制泾渭平原的枢纽,又是向关东进击,与诸侯争夺中原的战略要地。历史也证明,这里曾是商鞅变法之地,又是对外战争的出发点,咸阳成为公元前4至3世纪东方大地上生命力最为强劲旺盛的城市。

秦都咸阳城的兴建地,位于今咸阳市城区东部渭河北岸到咸阳塬之间的开阔地带之内。古人把山之南、水之北这些日照时间较长的地方称为“阳”。而此地既居“九之南”又在“渭水北”,具有“山水俱阳”的地理特点,故名为“咸阳”。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咸阳便成为全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当时,咸阳也是世界著名的大都会。

在秦帝国轰然崩溃之际,公元前206年,进驻咸阳的项羽将咸阳付之一炬,大火三月不灭,“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咸阳化作灰烬,留下来的只是累累夯土。

对秦都咸阳有计划的考古勘探和发掘,始于20世纪50年代。50多年来,发现了秦各类遗址600多处,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

就秦文物种类与质地而言,秦都咸阳雄踞全国同时期遗址之首。其种类质地包括了青铜器、陶器、玉器、壁画等。

青铜器制造在秦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冶炼技术先进,鎏金、错金银工艺水平高超。咸阳出土的秦青铜器,种类繁多,造型独特,纹饰精美,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充分反映了秦铸造业的发达。

秦陶器制造业发达,有官营、民营手工业作坊。咸阳遗址曾发现许多陶窑址。秦陶器种类丰富,与铜器一样,器物上多有工匠的名字,这是秦手工业作坊“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制度的表现,有利于陶器、铜器的生产管理和监督。秦陶器厚重质朴、工艺简练,充分表现了秦人不求华饰、重在实用的社会风尚。

秦玉器在继承周人传统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种类丰富,数量繁多,为礼仪用器或装饰用品。其造型生动,工艺水平高超,镂刻技术先进,纹饰繁缛细密。

秦壁画图像有人物、动物、植物、建筑、神怪和边饰等等,题材丰富,其笔法粗犷而又劲健,严谨而不繁琐,构成秦民族独特的艺术风格。

除此,在咸阳还发现了秦时的金银、铁,和绵、绢等丝织品,均为秦考古史上的罕见之品。

春秋秦的代表文物有中滋鼎,通高17.5厘米,1983年出土于咸阳市永寿县寿坊村。鼎内壁铸铭文5行15个字,其中3字已残,云:“中滋正行,嚣良黄。盛旨羞,不□□□。”“中滋”为作器者名。“正行”即“征行”。“盛旨羞”,是说鼎之用途,在盛美好的食物进献。此鼎当是春秋时代秦器。

战国秦的代表文物有禽兽纹壶,1982年咸阳市淳化县秋社村出土。壶外饰线刻阴纹禽、兽60余种,可辨者有长颈鸟、长足鸟、麋、象、骆驼、猪、蛇、狼、龙等。

还有如错金银铜鼎,1971年于咸阳市渭城区出土。错金银就是先在青铜器上铸成凹纹,再嵌入金银丝(或红铜),然后用蜡石将器物打磨光滑,形成色泽鲜丽的青铜器图案。鼎全身饰云纹,盖顶中部有柿叶纹图案,腹部有三角条带纹。

1995年咸阳市渭城区塔儿坡战国秦墓出土二件骑马俑,此俑身着短上衣,下着短裤,脚登长靴。左手前伸似在牵辔绳,右手下垂做半握状似执一物。俑的衣领、衣襟、下摆及裤腿、帽沿和鼻尖都饰红色。马的络头辔绳也用朱彩勾勒而成。马背上无鞍鞯,陶俑裸坐于马背上。制作方法简单、粗糙,俑、马都是手捏制的,眼、鼻孔、嘴都为戳刻而成。整个造型显得原始、古朴,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骑马俑。

“商鞅”镦,1995年咸阳市塔儿坡战国秦墓出土,上刻有铭文4行14字:“十九年大良造庶长鞅之造殳郑”。“十九年”为秦孝公十九年(公元前343年),“鞅”即商鞅,“大良造”、“庶长”为秦官爵,“之造”是战国中期秦器刻铭习惯,“殳”为此器自名,“郑”应是殳制造地。此镦是商鞅所监造的殳镦。

秦代的文物秦诏版,1961年在咸阳市长陵车站出土,上刻有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诏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这些文物都是秦各个时期的典型代表。

自周平王东迁以后,秦人便大量地吸收周文化,但不是全盘地照搬,不是周文化的翻版。秦在统一中国后,对其他六国先进文化也加以吸收。秦人这种对周围先进文化兼容并蓄的实用主义精神,是当时秦国突飞猛进发展的重要因素。这种精神在咸阳出土的秦文物中也有反映。

例如1978年在塔儿坡秦建筑基址西南角扰土中,出土一件铜于,通高69.6厘米,重19公斤,龙纽,器身满饰细线蟠螭纹,云纹作底。在蟠螭纹之上又有磬纹,肩部和口部各饰三角旗纹。于常见于湖北、四川间的巴人地区,但纽多作虎、马等形,器身上大下小。惟此器为龙纽,器身上下大小相若,腰部内收,造型别致,可能是秦人在巴蜀文化影响下的制品。又如秦瓦当是在承袭周瓦当传统风格上发展起来的,渐渐形成了秦风瓦当的独特风格。春秋秦瓦当流行重环纹和素面半瓦当,战国早期流行动物圆瓦当,葵纹瓦当及云纹瓦当已开始出现。战国中期葵纹和云纹瓦当成为主流。战国晚期到秦代云纹成为主要纹样。

再如秦砖也是在继承周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秦都咸阳出土的铺地砖和空心砖,数量众多,类型多种多样,纹饰精美,是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

咸阳一些遗址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并改变了史学家以往视秦为夷狄之邦、文化落后的传统观念。

例如带钩是古人衣服的挂钩,质地以铜、铁为主,也有金、银、玉、石、骨、木等。带钩形状大体分为八类:水禽形、兽面形、曲棒形、琵琶形、长牌形、金兽形、异形等。关于带钩的使用,长期以来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中原地区的带钩是由北方草原民族地区传入的,具体时间是从战国中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开始。实际带钩发现最集中的地区是以关中、周王畿和三晋地为代表的中原地区。带钩是我国本土起源的,其最早很可能出现在关中地区,其发明大概属于春秋秦人。在“胡服骑射”之前的300多年就发生过齐管仲射中齐桓公带钩,桓公中钩佯死,以误管仲的故事(《国语·齐语》)。《庄子》“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典故也早以为人们熟知。咸阳塔儿坡秦墓出土错金银带钩1件,错银带钩34件,其形态有琵琶形、动物形和曲棒形。

又如秦人为了增强青铜和其他有色金属的防腐抗锈能力,用铬酸盐和重铬酸盐处理器表,使器物表面生成一层浅灰色的保护层,这是近代才重新“出现”的一种先进工艺。

再如鸭蛋壶,也称“茧形壶”,通高59厘米,宽56厘米,其形似鸭蛋故名,1963年出土于咸阳长陵火车站附近。此壶是秦独具特殊风格的发明,它一般用来盛水或盛酒。在秦人作战时也使用,把它埋在地下,口沿和地面平行,在上面可以听到远处的马蹄声,故也称“地听”,也是一种测听用具。(题图:阿房宫遗址的夯土层)

(本文图片由咸阳博物馆提供)

猜你喜欢
瓦当咸阳市商鞅
瓦当
陕西省咸阳市通联站订户展示之窗
方寸见佛韵——隋唐佛教瓦当浅析
商鞅方升:一升量天下!
陕西省咸阳市教学能手——陈正东
论汉代瓦当书法的气
树敌太多商鞅
咸阳市关工委举办未成年人心理成长教育报告会
商鞅变法的是与非
商鞅取信秦孝公(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