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房郑氏与“宁波帮”

2003-04-29 00:44郑建军
寻根 2003年4期
关键词:郑氏经商宁波

郑建军

家族由荥阳来宁波

宋理宗时,郑氏为避金兵之乱从河南荥阳迁居浙江省宁波市灵绪乡(今浦)之择山下的塘路沿(今郑家村)。郑氏自宋朝南迁,在十七房居住至今,世代繁衍生息,已有20余代了。据《灵绪郑氏宗谱序》:“浙灵绪郑氏,在明代累叶同居,天子优诏褒美旌曰‘义门。”明清时期建造的十七房至今尚存的有郑氏祖堂、中央房、东房、西房、小九房、大祖堂、新房、立房、恒德房、恒祥房、鼎丰房、后新房、后堂楼、全盛房、通德堂等,其中通德堂为郑氏宗祠,清末至解放初镇海县通德乡即以此堂命名。郑氏十七房素有“十七房十八堂”之称,即除郑氏宗祠“通德堂”外,房房有堂,显示了郑氏门第显赫,又昭示了尊老敬祖的传统美德。

自河南荥阳迁来灵绪乡的郑氏,六世之后,世代业儒,代有封禄。十七房至今犹存明清两代进士门第七座,“三狮戏球”浮雕石鼓、棋杆格甚多,原安置在十七房前石牌楼上的清代“圣旨”石匾、清代成亲王为十七房所题的楹联等至今仍散见于十七房屋间。清代郑氏一族致力于科举,正如《郑氏宗谱》载:“郑氏巾卷不绝,代有闻人。”郑谦(1765~1840年)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中进士官福建归化南平知县、嘉兴府学教授;郑权同治四年(1865年)中举人,其子郑传笈光绪十四年中(1888年)举人,宗祠里现存“父子登科”、“父子及第”等匾额。

悠久的经商历史

十七房郑氏作为大型的家族商帮,其经商时间之早,人数之众,势力之大,在宁波帮中极为罕见,但至今尚鲜为人知。

十七房郑氏经商历史很早,起码在明代已有经商活动记载。明十七房始祖郑赍经商致富,捐官登仕郎,续封文林郎。郑世昌(1644~1728年)在康熙中叶已“承父命,外出经商”。

乾隆以后,十七房郑氏的经商家族有好几个。第一个经商家族是郑光(1707~1782年)。他“精于白圭之术”,壮年在嘉兴、苏州一带经商,“弃取废举,屡能奇中,数致千金,而慷慨好施”。乾隆十六年(1751年)宁波大饥,郑光第一个“出粟赈贫民”,又为“养其族之鳏寡孤独、废疾而贫无所依者”捐银一千数百两,捐田110亩,被授予“修职郎”。

郑天治(1760~1826年)是第二个经商家族的创始人,他到舟山群岛的岱山“营渔盐业”。他的经商活动约在乾隆末至嘉庆初。其长子郑开芳(1792~1868年)17岁即随父到岱山经商。他“禀承父训,筹画屡中,业日起”。后来,郑天治把生意交给了郑开芳,自己回到了十七房。郑开芳经营得当,“岱人暨同业者重公行,咸推为领袖”。再后来,郑开芳又把经营管理权交给了弟弟郑开圻(1795~1864年)。郑开圻仍为当地商界领袖,郑开圻又把生意传给了儿子。

郑伟烈是第三支经商家族的祖先。他“夙有干才,自少即业甬江”。嘉庆二十二年,其兄郑谦中进士,官福建归化南平知县,因“拙于催科,云负南平县额课”,改任嘉兴府学教授。为了补苴亏损,郑伟烈在宁波“料理旧业”,经过几年的生意,终于偿还了南平县“巨款”。郑伟烈后来捐了五品奉直大夫。

郑惠舜是第四支经商家族的开创者。初在广东经商,后“转游吴(苏州),为业渔盐者操会计,屡获倍息。既乃积己赀,自设廛肆,躬务勤俭,为肆中人倡,业日起”。

第五支经商家族的创始人是郑德阶(1799~1866年)。在宁波开“泰和”米行、木行。咸丰十年(1860年)捐了布政司理问衔,摄会稽县学训导,做了几年官。又捐了正四品朝议大夫。

第一代“宁波帮”的领军人物

郑氏由耕读起家,因商宦富族。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宁波开埠后,十七房郑氏从耕读传家转向商界。昔日芸窗奋志、皓首穷经的郑氏家族,在商海狂潮冲击下,才华俊美之子弟,大多出门经商。当初十七房郑氏多聚集在上海小东门十六铺及法租界一带。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上海开埠,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郑熙(1813~1858年)便赴沪开设钱庄,并在嘉兴、绍兴、湖州、汉口、广州等广设分号,他很能干,“勤慎周练,屡获倍息”(《郑氏宗谱》),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郑熙又在上海小东门方浜路创办“凤祥银楼”,生意十分红火。咸丰三年(1853年)“小刀会”攻克上海前夕,郑熙预先将店铺临时搬迁至宁波,咸丰五年(1855年)上海局势稳定后,重新在沪开业,改称“老凤祥银楼”,咸丰七年(1857年)郑熙病重回十七房。1916年郑芳在上海十六浦创办“承余蛋公司”(后改称“茂昌蛋业公司”)。1924年郑玉川在上海创办“民生墨水厂”(后称“英雄墨水厂”,现称“上海墨水厂”)等。

最早的“红顶商人”

清嘉道年间,巨贾富商流行捐官。通过捐官,商人获得了官方身份,有利于保障自己的产业免受政权和黑社会的侵犯,商人跻身缙绅还可以增加自己在商界的信誉。清代巨富捐官最高只能捐到道员,但官品最高可以加到正二品,所以巨富们便在品位上一比高低,而授正二品资政大夫的封典是当时所有巨商的最高目标,有清一代,受此殊荣的全国仅十余巨商:山西灵石“王家大院”主人王肯任(光绪年间捐),山西祁县“乔家大院”主人乔致庸,淮北富商程开聚,江苏同里“退思园”主人任兰生(光绪年间捐),泉州富商蔡资深(光绪年间捐)。福建李雨亭(清末捐),福建南安蔡浅(光绪年间捐)。次一等的,晋商介休范毓宾捐44万两授从二品,平遥的“日升昌票号”主人李箴捐从二品,徽商棠樾牌坊主人鲍志道捐从二品,南通的张謇最高仅捐到三品,山西祁县“渠家大院”主人渠本翘捐三品(清末捐),苏州同里的“务本堂”主人叶仲甫捐三品,南浔的“嘉业堂”主人刘承干最高捐到四品(光绪年间捐)。这些人物都是清代商界翘楚,凤毛麟角,他们当年营建的“大夫第”现在大都成了国家级、省级文保单位或旅游景点。

相比之下,十七房郑勋成为“红顶商人”是最早的。郑勋、郑熙兄弟是第一代“宁波帮”的领军人物。在近代“宁波帮”第一代中被授二品官衔的“红顶商人”有:庄市叶澄衷、桕墅方性斋(光绪年间捐)、吴锦堂、朱葆三等,宁波小港李氏家族第二代李也亭最高捐过四品,可是,他们捐官竟无一人早于郑勋。十七房郑氏家族中最早捐官的是郑勋之父郑锦章,郑锦章在嘉庆二十二年就捐了六品儒林郎,此后又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捐了五品奉直大夫。郑家官品最高的是郑勋。郑勋(1780~1863年),字南琴,号竹溪,早年“弃儒业贾”,他发迹后举家迁居宁波城内,成了宁波钱庄业的巨头。兼营盐业、鲜咸鱼货、丝茶、银楼、当铺诸业,他“器识过人”、“筹算屡中,屡获倍息,家日隆,隆起后,生计益饶”。蓄资数千万,在商界呼风唤雨,“同业者皆倚君为重,由是声望震一郡,自当道群公,荐绅乡彦,下至牙侩杂流,及泰西各国诸彝商(英法商人),无不信服仰赖君者”,“盖屹然为甬江之砥柱二十年”(《郑氏宗谱》)。郑勋暴发后,热心公益,据《郑氏宗谱》载:郑勋曾出巨资为浙江省筹军饷,道光二十四年为重建上海四明公所捐银4000两,重建杭州四明义园又捐银5000两,为“护守郡城”捐巨资创立宁波保卫局,为掩埋“道旁遗骸”捐田110亩创立宁波“文仁局”,为宁波“体仁局”捐银1000两,为周济“孤寡困乏者”建“宝田庄”捐田百余亩,其他如“恤嫠赈饥,修桥梁,平道路,施寒衣药物”等,共捐出数百万两银子,土地几百亩,郑勋咸丰九年(1859年)一月被咸丰皇帝诰授正二品资政大夫,叙议道台,盐运司运同衔加五级,顶戴红珊瑚,坐绿呢轿子,出入县府、知府、州府如履平地,见了巡抚亦可不必下跪。鲜为人知的是,郑勋成为“正二品”资政大夫的“红顶商人”,比杭州的“从二品”通奉大夫“红顶商人”胡雪岩(1873年封)足足早了14年,官阶还比胡雪岩高出了半级。因此,在中国近代史上郑勋是早期的“红顶商人”。据光绪《镇海县志》记载:郑勋之弟郑熙“道光年间蕃舶(英军)犯蛟关(镇海),出资筑土堡(炮台)”,被升为“议叙通判”。道光二十四年郑熙为重建四明公所首捐银子3000两。不久,“海塘倾圮”再与同县王咸章共同捐银子三万两,后又为宁波府筹军饷首捐一万两,“以充军储,加知府衔”,又“浚城河,赈饥民,义举甚多,里党皆称颂之,”最后被授予从四品朝议大夫。

由商而政人数最多的家族商帮

在清代,十七房郑氏被封典的多达百余人,其中资政大夫(正二品)8人,通议大夫(正三品)8人,朝议大夫(从四品)46人,奉直大夫(从五品)20人,儒林郎(正六品)18人,文林郎(正七品)的8人,修职郎(从七品)3人。清朝十七房郑氏主要人物所捐的头衔均高于本地县官的品位。十七房郑氏是当时宁波的望族,声名显赫。郑氏为巩固其在商界的地位与商业利益,又与宁波各地富商巨贾实行经济联姻,先后与镇海桕墅方介堂方氏家族、小港李李也亭李氏家族、骆驼盛氏家族、庄市叶氏家族、宁海前童的童氏家族、宁波徐时栋家族等互为姻亲,遂使宁波帮成为近代中国一著名商帮。

但郑氏义捐获官之后,也带来了问题,依照清朝惯例,所捐金额多少决定官阶品位的高低,而官阶品位恰恰是商人地位和实力的标志。当时捐一个“正二品”至少需要20万两以上的银子,像晋商范毓宾、淮北富商程开聚等就是如此。郑氏要捐那么多官衔、那么高的官衔,要造那么大的房子,所花银两自然无计其数。郑勋散财最多,他建牌坊,设义庄,修宗祠,输军饷,修桥平路,组织乡团保护十七房,“宗党戚友以缓急告,辄慨应,或需千万缗(千万两银子)亦不吝,无偿,置不较……不胜屈指计云”。这样消费银两,严重影响甚至拖垮了自身的产业发展,结果,“家业骤落”,但是却有力地推动了当时宁波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开一代宁波帮之风气。

营建规模宏大的十七房

郑氏发迹后,便大兴土木。除宗祠落成于乾隆年间外,其余住宅,都在嘉庆、道光年间翻新,建起了气派的“大夫第”、“进士第”。

十七房地处宁波市镇海区浦镇郑家村,建筑风格独特,规模宏大,是一处整体建筑保存完好的明清民居,出奇的幽静朴素。从总体布局来看,十七房由十几幢规模庞大的房子组成,呈长方形,其中南北中轴线长500米,四周有一条五六米宽的小河将其团团围住,自成格局,宅内原为郑氏世居,无异姓杂居。

十七房现存最早的建筑距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十七房总占地面积为8万平方米,目前实际住房为700余户、1700余人。十七房内部每幢房子由多重院落组成,以堂前为轴心,横向延展成并列的五进六进庭院,纵向扩展成前中后四个五个天井,呈有主有从、有配有衬的形式。各幢房屋通过高大的风火墙独立成一单体,每幢又通过栅栏门、小石桥、小弄堂等东西贯通、南北呼应,形成一个重而不杂、繁而不乱的建筑群体。专家认为,《浦郑氏宗谱》内的《十七房阳宅图》表明,早在明清时期,我国民居就已有建筑总体布局规划及合理的布局设计。整个建筑布局严谨,虚实相间,形成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整体。每幢建筑气势雄伟,各有花园,厅堂轩昂,庭院宽敞。其布局、其穿插、其连贯、其分隔,注重运用明暗虚实、浓淡轻重之手法,使整个建筑群或如丝竹声声,或如群鼓激越,错错落落间,神形俱立。

北方大宅多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而十七房却以“幢”组成庭院,这种仿宫殿式的布局,规模大、气势壮、显示了不凡气度。有意思的是:十七房内大小数百个天井均呈“四水归堂”式,含肥水不落他人田之意;各幢大门前都有影壁长廊,使门向东,暗含“紫气东来”之意;而十七房背靠择山而建,则寓“有靠山”之义,古代的风水堪舆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这座海拔20米高的小山名择山,山上有一座城堡,长60米、宽30米,占地1800平方米,有东西两座门。明朝时郑氏作为富户大族为适应战争环境,建造此城堡,城堡全部用条石砌成,居高临下,遥扼十七房。目前荆棘丛生的城堡中东城门和西城门的遗址依然存在。

据当地老人介绍,过去的十七房内外河道回环,河道上数十座大小桥,宽大的河埠头,靠泊舟楫,航船直达宁波,并可经浦港通海上。如今十七房昔日的水系保存完好,据介绍,几百年前郑氏为自己的子孙设计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建筑意蕴,既为交通便利,又有防盗、防火、盥洗及调节气温之用。清代成亲王(乾隆之子)游十七房时,见这里户户皆通水,门门均临河,欣然赋诗曰:“淇水烟波半含春色。”至今在十七房的后堂楼、新房、大祖堂、三房堂前、恒祥房、恒德房等宅第间,仍可见一泓清水绕屋而过。据说在清代还有吊桥,居民可出入其间。河边有一条明清街市,街市呈南北走向,全长约210米、宽5米,明清时期遗存下来的有石作坊、典当行、邮政代办所、水龙会、保卫团、柴草牙行、染坊、酒楼、米店、酒作坊、栈房等,透露出郑氏经商的天赋。

十七房建筑用材以硕大而又以精细见长。从明代开始,郑氏不断从福建、广东运来原木,从奉化等地运来精美的石料,又从北京运来琉璃花格窗等,现存的砖雕垂花门楼、木雕花隔扇、石雕花窗、荷花石墩、琉璃花格窗、木雕百果花格门窗、影壁回廊上福禄寿三星的砖雕、五级高的马头墙、透雕三狮戏球石鼓、林林总总的旗杆格,处处透露出昔日主人的豪华、荣耀和辉煌。如今幸存下来的栩栩如生的木雕、石雕、砖雕、灰雕、陶雕、彩画,活灵活现,细致玲珑。上上下下,随处可见一些民间艺术大师的杰作,有以各朝代的历史故事为内容的墙上壁画,如:竹林七贤、太白醉酒等;有民间神话传说的九老图、醉乐瑶池、和合二仙、送子观音、麻姑献寿等;有象征吉祥如意的福禄报喜、福自天来、鲤鱼跃龙门、龙凤呈祥等,还有风格别致的各种图案花纹,花鸟书法等,充满了浓厚的民间艺术气息,向游人展示了明清工匠卓绝的工艺技巧。

十七房郑氏的文物收藏

十七房作为“宁波帮”的崛起地,是珍贵文物荟萃之地。曾几何时,这里是那样的气派喧闹,元宵灯会、清明社戏,十七房家家掌灯、房房舞狮、小桥之上戏台高搭,四邻乡民成千上万俱来观赏徽班演出、秧歌高跷、旱船竹马、大头和尚等民间歌舞,航船埠头运来刚采购来的广东宫灯、龙灯、扬州彩灯……逢年过节,回乡探亲的郑氏商人,云集十七房街市的酒楼茶坊,或品论书画古玩,慕悦风雅;或舞扇歌裙,浅斟低唱,大有觞咏升平之乐。一时间,十七房成了名流荟萃之地。据《郑氏宗谱》载,“郑勋以猗(顿)陶(朱)业大其家,顾性喜读书,好与名人学士游”,宁波“烟屿楼”主人徐时栋、镇海“大梅山馆”主人姚燮等与郑勋“最称莫逆”,他们数度登临敬业堂,披览古籍,赏玩古董,并为十七房留下了翰墨丹青。

道光二十四年郑勋归隐故里,在十七房之南,仿天一阁式样,建藏书楼一幢,名“敬业堂”,堂坐西朝东,占地十余亩,楼上通间,楼下六间。堂东南小花园叫“培园”,含培植人才之义。郑勋以重金购求善本,积书五万余卷。“敬业堂”多名家稿本、明清小说、医学典籍及乡邦文献,其中不乏孤本、罕见之本。如清代长篇章回小说《绘图目连救母》、《湘军平逆》、《玉堂春》、《绘图梁山伯》等,世界最早的鼠疫专著《鼠疫汇编》等,均为海内外孤本。其余尚有清长篇章回小说《十美图》、《杨乃武奇案》、《金台全传》、《五美缘》、《文武香》等小说刻本及科举考试刻本。解放后,“敬业堂”藏书不断散出,至“文革”前,尚存万余册。1969年郑树南先生由沪返甬将“文革”中“扫四旧”时集中在“敬业堂”的古书画、古籍、古董悉数运至上海虹口区宅中,不久,即被查抄,藏品或归公藏,或损毁殆尽。劫后余生,落实政策,发还被查去的部分藏品,约为总数的十分之一。这里仅列举郑树南之子、现居上海的郑梦飞等收藏的发还的部分古董(根据发还帐单),以窥十七房藏品之冰山一角。古字画类,明代的有唐寅、仇英、董其昌、石涛,清代的有王、任伯年、改琦、张謇、清道人、梅挑鼎、林琴南,近代的有吴昌硕、冯桂芳、于右任、袁克文等人的作品,还有日本名画家雪舟的画轴;古籍类有明清木刻线装本1500余册;古玩类有唐宋古琴、宋哥窑水盂、象牙双狮、小屏风、宋端砚、镏金人物贡墨等300余件;青铜器类有汉铜镜,汉至清代各种流通币、彩钱等3400余种。还有早期“百代”、“听狗”牌及“四大名旦”等京剧、越剧、昆剧、上海滩簧、宁波滩簧等胶木唱片130余张。

十七房的珍贵文物,是明清十七房鼎盛时期郑氏的经济实力与政要名流交往的见证,它为研究“宁波帮”的起源、“宁波帮”在国内的影响,研究古代宁波文化史、民风民俗等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和实物。

猜你喜欢
郑氏经商宁波
从部队到经商,从员工到老板,从200万到2个亿,看好润刘爱民三十载奋斗史
Efficacy observation of acupuncture for dry eye syndrome of lung-yin deficiency pattern
一图读懂宁波
Therapeutic observation of ‘warming-unblocking needling technique’ for knee osteoarthritis due to deficiency of liver and kidney
拖起明天的希望
哪些方言有利于经商
聚焦·宁波
郑氏富贵黄金屋
恐龙科普秀——郑氏晓廷龙
经商讨债讨成了“小说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