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作文
江南民歌《茉莉花》的传唱以及茉莉花茶的普及,使得“茉莉花”这个名字在中国家喻户晓。人们总是下意识地将茉莉花与“吴侬软语”及江南女子联系在一起,以为江南就是茉莉花的故乡。但实际上茉莉花的原产地并不是中国。
宋人王十朋有诗云:“茉莉名佳花亦佳,远从佛国到中华。” 这里的佛国指天竺(古印度)。在古籍里,“茉莉”有多种写法:有写作“抹丽”的,也有写成“末利”或者“没莉”的。这一迹象表明“茉莉”是个外来词。《本草纲目》云:“末利,本梵语,无正字,随人会意而已。”语源学的考察,告诉我们茉莉的故乡是印度。
“远从佛国到中华”,一个“远”字兼具时空两方面的意义。据《南方草木状》所引,西汉初年陆贾的《南越行记》里就提到茉莉花:“南越之境,五谷无味,百花不香。此二花(案:指耶悉茗花、末利花)特芳香者,缘自胡国移至。不随水土而变,与夫橘北为枳异矣。”这说明早在2200年以前,茉莉就已传入中国岭南地区。茉莉花是从海路经南中国海传入中国的,最早栽培地在海南以及两广和福建的沿海地区,然后渐次北上,直到长江流域。
古代的北中国又把茉莉花称作“柰”,汉晋以来的文献里一直有关于它的记载。但在宋代以前,茉莉花在中国的种植并不普遍,这可以从历代文人的题咏得到证明:宋以前,咏茉莉的诗并不多见。宋之后,便屡见不鲜了。
《茉莉花》民歌的诞生地在江苏,但苏南地区广泛种植茉莉却是明清以后的事情。明人王登有首诗说,“卖花伧父笑吴儿,一本万钱亦太痴。侬在广州城里住,家家茉莉尽编篱”。说明明代时茉莉花在苏南还是稀罕之物,但在广州却是再普通不过的花木。
茉莉是著名的香花,古人老早就拿它来熏香。宋人刘克庄有诗咏茉莉:“一卉能熏一室香,炎天犹觉玉肌凉。”茉莉的清香,在炎热的夏天带给人阵阵清凉。宋代的宫廷,为了祛暑,常在庭院里放上很多盆茉莉花,用风轮鼓风,熏得满院清香。宋周密《乾淳岁时记》有记:“禁中避暑,多御复古、选德等殿及翠寒堂纳凉,置茉莉、素馨等南花数百盆,于广庭鼓以风轮,清芬满殿。”
茉莉花香气袭人,所以古代妇女有用茉莉花簪发的习俗。乾隆皇帝有句诗,说“簪柰由来久”。相传东晋时候,江南地区的女子头戴茉莉花,据说是给织女戴孝。唐窦叔向《贞懿皇后挽歌》之二诗有“命妇羞苹叶,都人插柰花”。洪迈《容斋随笔·用柰花事》:“窦叔向用柰花事,出《晋史》,云成帝时,三吴女子相与簪白花,望之如素柰,传言天公织女死,为之著服。”
《佛经名义》云:“末利曰花,堪以饰。”“”,就是发。由此可见,“末利”在梵语里的原意就是“修饰头发的花”。《南越行记》里说“彼之女子以彩丝穿花心,以为首饰”,西汉初年岭南地区的女子将茉莉花编成花环戴在头上,这或许是沿袭古印度的习俗。
但从东晋的“簪柰”传说以来,中国文献里提到的都是簪发。宋代大诗人苏东坡被贬海南儋耳时,看见当地黎族妇女头簪茉莉花,曾经写过“暗麝著人簪茉莉”的诗句,可见北宋时黎族妇女是直接把茉莉花簪在发梢上。南宋诗人范成大诗云“燕寝香中暑气清,更烦云鬓插琼英”,杨斋亦有诗云“谁家浴罢临妆女,爱把闲花插满头。”这又说明,簪茉莉是当时的时尚,不仅限于黎族妇女。这一习俗愈演愈烈,以至于后来人写茉莉花的诗必定要提到簪发。清人王士禄咏茉莉诗“香从清梦回时觉,花向美人头上开”,是对簪茉莉花习俗最形象的艺术概括。
茉莉花期颇长,从盛夏直到深秋。素白色的花冠不大,可以说与艳丽无缘,但她那不争春、不逞艳、骨中香彻的品格,颇能引起骚人墨客共鸣。历代文人对茉莉花的题咏,多是在其冰雪之姿、馥郁之香上作文章,尤以宋人为甚。宋人赞美她“自是天上冰雪种,占尽人间富贵香”(许野雪),“虽无艳态惊群目,幸有清香压九秋”(江奎)。宋人张翊所著《花经》,以九品九命月旦名花,茉莉在二品八命之列,郑刚中许之为“东南第一花”,江奎尚嫌不足以誉茉莉之香,放言曰:“他年我若修花史,列作人间第一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