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得自在(四篇)

2003-04-29 00:44岑逸飞
台港文学选刊 2003年7期
关键词:欲求励志个体

岑逸飞

人比人,气死人

人有烦恼,原因很多,其中之一,便是拿自己与人相比。

本来“一样树开百样花”,每个人都各有其才能和特长,根本无法比较。而且即使是同样一个人,处于不同的时空,际遇有别,便会衍生另一些结果。例如孙中山先生如果活于今日的香港,他自然不会搞什么推翻清廷的辛亥革命,而是为香港未来的前途操心。

俗语说,“人比人,气死人”,又云:“人比人,活不成,鸭子比鹅卖不成”、“货比货得掷,人比人得死”。意思都是说人与人之间不可相提并论,因为人的天赋不同,背景不同,而成就也是不同。强与人比,若因此而自惭形秽,可说是自寻烦恼。

理论上,不与人比,自无优劣贵贱贤愚之别,人只须我行我素,自立自强,尽了自己的本份,已大可心安理得。然而在实践上,冲出比较的序列谈何容易,因为社会上到处都存在分等分级的现象。在学校里,老师已为你给分数,成绩表上列出操行和学业的等级。会考成绩有多少个“优”多少个“良”似乎已决定了你的前程,升学或就业就只凭那一纸证书。然后进入机构工作,又是一个互比和角力的场地,同事之间争取升级,不仅是为了薪金的差异,还有“面子”的问题。

传统的智慧,教人取法乎“中”,医治烦恼,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乍听之下,似乎令人十分受用,在上下之间的地方,占据一个战略位置。但这说法近乎阿Q式的自慰。事实上,“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不但没有减除烦恼,而且还增添烦恼。

先说“比下有余”,因为自己比人强,比人阔,自己所拥有的别人没有,因此难免会感到骄傲,而炫耀之心由此而萌生。

现今多少人要驾名车,戴名表,追求名牌的东西,无非基于“比下有余”的情结,以示高人一等。这是经济学家韦白龙所形容的“炫耀性消费”(Conspicuous consumption)。

若是“比上不足”,人家所拥有的,自己没有,不免觉得难过;而嫉妒之心,由此而起。相距过于悬殊者不会嫉妒,嫉妒考第一的不会是考最末的那一位,而往往是考第二或第三的,在比较的序列上稍有“不是”,认为“彼可取而代之”也。

炫耀之心,嫉妒之心,都是人欲,一旦让自己置身于比较的系列,不论是“比上”,抑或“比下”,都会被人欲所牵制,难以自拔。

除非能完全摆脱这些比较序列,根本不作任何比较。数千年前的庄子在《秋水篇》早已指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大家不妨咀嚼个中道理。不与人比,受益无穷。

输的风度

近来的社会新闻,愈来愈多血腥,戾气充斥,稍遇挫折,若不是自毁,便是伤人,而且挥刀之际,总是朝向颈部,往往是致命要害,回天乏术。

什么时候开始,社会培育了那么多杀人不眨眼的恶魔?

有许多地方,香港愈来愈像日本,文化特征早已失去中国传统的温柔敦厚之风,而是显露出如日本电视剧集的妒忌、敌对、复仇意识以及非赢不可的特色。

如今潮流又多谈“励志”。“励志”自然不是坏事,“励志”的目的,也无非鼓励大家积极做人,但并不表示非要成功不可,甚至为求成功而不择手段。努力求进,尽其在我而已,失败了便无愧于心,更不用引以为耻。

如今则不然,“励志”过了火位,把“成功”看得太重要,有着“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压迫感,可以赢而不能输,万一输了,便如疯狗一般,失去常性,无法无天。

我认为教育除了鼓励进取,更应注重输的风度,有足够的量度和胸襟承担失败。对名列前茅的学生,不用过分称赞,反而对那些名落孙山的,则要悉心教导。

考试不及格,输了;女友移情别恋,输了;老婆与人通奸,一顶绿帽在头上,输了;健康不佳,病魔缠身,输了;事业坎坷,薪水微薄,输了。人生会输的事例,十有八九,不胜枚举,但输了就是输了,那又怎样?不用怨天,不必尤人,如果人生如戏,有人扮演赢的角色,就必须有输的角色来做烘托。没有人输,怎会有人赢?有时做“咖喱啡”,比真正担纲做主角更为轻松快乐。得意之时踌躇满志,但真正的考验是看其失败时的表现。

个体价值

自私自利本来没有什么不对,可是在传统的道德观看来则是一个贬辞。事实上,世间确有不少自私自利者十分可恶,之所以可恶,因为他们逾越了应有的界限。又或者说,对自私自利的批判,其实只是出于语意上的混淆,没有一个比较合理的约定俗成的界定,使之与恶行败德混而为一。

自私本无不妥,不妥之处是因为自私而对别人有所损害。道德律应建立于“损害”这节骨眼,与自私无涉。无损害性的自私绝对可以容许。

自利同样也无不妥。不妥的是为了自利而不择手段,不守法规。在自由经济体制下的商业活动全是自利行为,但都是按照一定的法规进行,保障公平的竞争。若是走私贩毒,这样的自利便须绳之于法了。

毕竟,宣扬自私自利是吃力不讨好,争议太多,最好改用别的字眼,省掉麻烦。我最主张采用“个体价值”,这其实是适当界定“自私自利”的最佳表达方式。蔑视个体价值,在伟大的口号、高贵的理想面前,个人变得无足轻重,微不足道,随时可作牺牲。国家的伟大若化身为神,则命令人屈膝膜拜,交出了尊严。

人类的历史流出了多少血和泪,才得出这样的思想结晶,以人的个体生命为最高的价值。所谓伟大的社会,不是一个空泛而抽象的概念,而是由一个复一个的个体组成,每一个体更非整齐划一,而是以不同的乐器演奏,可自由发挥其创造力,再合组成为一个交响乐团。

重视个体价值,也就是重视人性,重视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份尊严。不爱护自己的人,也无可能爱护国家、爱护全人类。物有本末,而个体价值则是一个起点。

人生苦恼多

人生的苦恼,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愈来愈多。

年纪愈小,愈是无忧无虑,是人生最快乐的时刻。两三岁的孩童,一天到晚追寻吃、喝、玩、乐,遇上不如意的事便哭喊,但转眼间已破涕为笑。他们不知道苦恼为何物。

青少年,一旦踏入青春期,苦恼便纷至沓来。生理上的变化,会使他们无所适从;学业上的压力,又是另一种负担;家庭方面以及朋友之间的相处,由于个性、兴趣和见解的不同,往往产生种种误会和争执,由此而带来纠纷。那些离开学校而踏入社会工作的,成为独立的个体,倒像突然之间抛掷在高山之巅,前路茫茫,事业、婚姻都是未知之数,顿时之间会感到十分彷徨。

人生的苦恼,如影随形,很难摆脱,首先是感情方面,最难稳定,极要好的知己,常会因为其中一方受到影响,随之而产生变化。即使是如胶似漆的恩爱夫妻,倘若不是双方同步前进,也渐渐会出现差距,需要寻求感情上的适应,来解除苦恼。当然,不乏有山盟海誓式的爱情,但爱得愈深,万一遇上生离死别,那种痛苦愈难以言喻。

其次是因为物质匮乏而引起的苦恼。人的生存,总与衣、食、住、行有关,看见别人美衣美食,居于豪华别墅,出入名贵房车,难免产生羡慕或妒忌,也是常情。甚至因为居住地方的挤迫,交通的壅塞,因而充满暴戾之气,都招来种种苦恼。

哲学家追寻人类苦恼的根源,大多承认是人类不可遏止的欲求或欲望在作怪。人生而有欲,这种欲望且会慢慢扩大,贪得无厌。人有物质之欲,有男女之欲,有荣耀之欲。人的欲求是人的本能,也是人类所必需。以一己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服务,满足欲求,自然没有什么不对。但事实往往不是如此。人总是想占有无穷,享受无尽,然而所谓“欲壑难填”,物欲作祟,使人变成愚昧,不断有苦恼。

精神上的欲求,譬如说追求权势、贪图名望、狂妄自大,甚至陷于感情的漩涡而无法自拔,成为心中解不开的苦恼之结,实在需要想办法来加以解脱。

灭欲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应该能做到“少欲知足”,自觉地提醒自己不要无限追求欲望,淡泊以明志,是另一种丰盛。中国哲学,不管是儒,是释,是道,都赞成以“少欲知足”来对待人生苦恼的!

(选自香港《活得自在》)

猜你喜欢
欲求励志个体
清华与古厚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清华与古厚
变化的时代与表达的欲求——从阿来《空山》中的文体试验论起
生活励志
“饮食男女”是什么意思?
牛人的退稿信,我们的励志课
“差钱”也演“励志”剧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