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偏差=品德低下?

2003-04-26 00:48余姚许桂香
人民教育 2003年12期
关键词:偏差学校德育德育

余姚 许桂香

学生A家境贫穷,父母望子成龙,把他从山区转入城里读书,寄住在姑妈家。姑妈整天忙于生意,无暇顾及他的学习和生活。有一天,同桌拿出一个崭新的豪华型的卷笔刀,A第一次见到这样漂亮的卷笔刀,喜爱极了。可是同桌连碰都不让他碰一下。一天,上完体育课,A第一个跑进教室,看见同桌的卷笔刀放在课桌上,他情不自禁地拿在手里,爱不释手。忽然,第一个同学、第二个同学……冲进教室来了。一念之差,他把卷笔刀塞进了自己的书包……

两位老师的处理方法截然不同。

第一位老师把该生视为“小偷”,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软硬兼施逼他交代经过,做出检讨,还要全体同学齐声喊:“小偷!不要脸!”以此来羞辱这个学生。但这个学生涨红了脸矢口否认:“没偷!,堵师恼羞成怒,威胁他:你是借读生,不交代清楚就不用来上学了。”

第二位老师了解情况后,送给他一个卷笔刀,说:“老师知道你是因为喜欢这个卷笔刀才这样做的……”没有苦口婆心的说教,也没有声色俱厉的批评。第二天,一张检讨书放到了老师的桌上。

故事虽小,却引出了一个沉重的德育话题:心理偏差二品德低下?面对偶尔犯错误的学生,很多老师都爱摆出一副威严的样子。能像第二位老师那样处理的还真是风毛麟角。这种现象,值得我们反思的东西太多了。

反思之一:

学生的心理问题德育化

行为心理学指出:行为的表面与行为的结果并没有直通的桥梁,行为的表面有多种因素,往往最不明显的表现才是最主要的原因。导致A同学“偷”同桌的卷笔刀这个错误行为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大多数教师所认为的品德问题,而是心理偏差造成的行为偏差。我们来分析一下A同学行为偏差的心理原因:一方面潜意识中有对卷笔刀的喜爱而产生的占有欲:另一方面,新环境中没有伙伴、朋友而产生一种孤独、压抑心理,与老师、同学缺乏沟通造成的人际交往不良的无助感,两方面原因共同作用,导致了通常成人眼中的“偷”的行为。

其实,在小学阶段,学生还没有建立起一定的道德观念,还没有较强的自制能力,绝大部分小学生犯的错误,都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学校教育往往把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德育化,对于学生学习、情绪及人际关系出现的偏差表现,采用思想教育的方式,忽视学生的心理需要与思想基础,干涉学生的心理活动,结果不仅无法解决学生的真实问题,反而扭曲了学生心理。很显然,第二位教师较好地把握了学生的心理规律,他解决的办法是以理解和尊重学生为前提,把学生的偏差表现当作其成长道路上的正常障碍来看待,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也调动了学生自我改变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能认真地分析和鉴别学生反映出来的各种问题是道德品质问题,还是心理偏差问题,再采取相应的方法,这样,才能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反思之二:

德育忽视学生的心理过程

对于犯错的A学生,学校德育是如何進行的呢?

首先,教师的行为很不规范。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软硬兼施,组织全班学生侮辱学生A,还因学生A是借读生而歧视他,这给学生的心理发展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师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连最起码的尊重都做不到,怎么能为人师表?

其次,教师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逼迫学生“交代情况、做出检讨”,羞辱学生,这不是教育。教师格守师道尊严,不注重师生间的平等沟通,怎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这种满足于抓外部行为而忽视以人为本的深层次思想感情培养,满足于僵硬的说教和逼追而忽视鲜活的人文性的做法,使德育成了单纯的行为训练。

最后,教师重行为结果,轻心理过程。教师处理这件事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交代经过,写出检讨,还是让学生认识自己的错误行为,萌发自我改正的欲望?我们知道,教育使学生行为内化和道德外化要经过复杂的心理过程,并以这些心理过程作为支撑。教育过程和心理过程是分不开的。学校要把教育的各种目标以及社会化的内容有效地转化为学生个体思想品质和规范的行为,这必然要重视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符合接受效应。重行为结果,轻心理过程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

总之,学生行为上的偏差,我们不能用“品德差”一言概之。即使是一些道德品质有问题的学生,也需要我们给予一定的心理辅导。很多的品德问题,往往有着深刻的心理背景。现在学校德育缺乏实效性,不能不说与学校德育无视学生心理过程有关。如果我们从心理辅导入手来解决学生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行为,肯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解决办法

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诱因有很多,但教师陈旧的教育观念和不规范的行为是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现代社会赋予了教师角色新的内涵,即教师还应是学生的“心理调节者”。与学生的心理问题频繁发生现象相对应的是,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不够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严重滞后。要扮演好这个角色,教师必须学习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更好地了解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需要,克服以纯德育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成长过程,并能从非智力因素的角度来衡量学生的发展潜能,对学生的问题行为进行恰当地疏导和干预。

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心理需求发生了变化,社会价值观多元化,原有的德育体系已无法解决现代社会中涌现出的种种问题,其在实践过程中有以下弊端:第一,它注重解决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而不重视学生个性心理的塑造;只重视解决学生问题行为的现象,而不重视对问题行为背后的心理层面的调整。第二,它在师生关系的处理上,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一味要求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结果往往事与愿违。第三,在教育方法的选择上,忽视了学生的心理认同和自觉内化。学校德育这种重管理、轻人格培养,重行为训练、轻心理内化的现象,造成德育工作的许多盲点和误区。而心理健康教育正好能够解决以上问题。它把学生当作人际关系中的一个具体的人来看待,接纳学生的行为表现,并从学生的性格特点、成长过程与生活环境中去理解其行为与动机,不做简单的是非评判与道德指教。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是学生的成长过程,解决的是“需要”与“发展”的问题。它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接受机制,加快德育内容的内化,成为学校德育的有益补充。德育需要创新,需要对原有体系进行完善、改革,让心理健康教育充实到学校德育体系中,树立开放、互动、发展的德育观。

猜你喜欢
偏差学校德育德育
50种认知性偏差
加固轰炸机
明确方向标、设计中轴线、提供参照系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真相
学校德育功能定位的误解及澄清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学校德育顶层设计的意义与实施
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