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什么样的“预习观”

2003-04-26 00:48孙启民
人民教育 2003年12期
关键词:理念新课程内容

孙启民

【按】教学是一个异常丰富的世界。改革中的教学,先进的理念与陈旧的行为共存,激进与保守共存,清晰与困惑共存……矛盾中的教师,摸索中的教师,沉思中的教师,顿悟了的教师,请启动您敏锐的观察和聪慧的大脑,写下您对现实教学的思考.一个设计,一个片段,一个动作,甚至一句口头禅,都可能成为我们开启讨论之门的一把钥匙。不需要多长的文字,不需要华丽的辞藻,《时评》只要有您的真知灼见和令人信服的陈言,让教学时时有前进中的清醒和不断完善的力量。欢迎投稿。

我们的教学一向重视和提倡预习。

对于教师来说,善于指导学生预习,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既定教学目标的完成提供可靠的保证;对于学生而言,自觉而认真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去预习,能够牢固掌握所学内容,加N对教材难点、重点的认识和理解。显而易见,是否预习、预习到什么程度直接与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成绩(分数)相关联。于是,预习成为教师公认的一条基本教学经验,成为学习成绩突出者的基本学习经验,也几乎成为一项教学常规。另外,预习也被视为自学能力的重要的和主要的组成部分。所以,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总是想方设法、不遗余力地使预习成为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成为学生的一种良好学习习惯。

預习有着如此的意义与价值,应该说,这是有它特定的前提和条件的。首先,预习是指向一定的教材或课文的,是学生事先对教材或课文的阅读和理解;其次,预习是为了在上课时有重点地、有针对性地听老师讲课,有不懂的地方便于向老师提问:第三,预习是试图弄清楚教材中设计的思考与练习,而通常不是预习者个人从中发现什么样的问题。

这种对预习的基本而本能的看法与习惯性的理解——我们姑且称之为“预习观”,显然是受到传统的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的支配和制约的。把教材作为惟一的课程资源,坚持“以纲(教学大纲)为纲、以本(课本)为本”,把教材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样,预习的内容当然要在教材的范围之内。教学有着预定的、明确的目标和任务,有着明确的依据——教材,那么预习愈充分,愈有利于预设目标的实现和既定任务的完成。教学是在教师对教材进行某种加工之后展示给学生的,教学在很多时候和“讲课”成了同义语,于是学生经过认真的预习,听老师讲课就更容易听懂,更容易掌握了。教师教学时能够有的放矢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大为提高了。这的确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情。

然而,预习所带来的表面现象上的,“顺利”与“高效”往往遮掩了它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而且,愈是人为地使预习向着正规化、科学化方向发展,愈是加重了这种负面影响。遗憾的是,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一点。由于预习,由于对预习的过分的重视,由于对预习的要求越来越明确、指导越来越细致,那么伴随而来的是些什么呢?第一,本来要在课堂里做的事情放在课外了,实质上等于延长了课堂教学时间;第二,使学生几乎把全部学习时间囿于教材的狭小的范围内,他们无暇也不愿将视野扩大到教材以外的空间;第三,预习常常成为学生根据老师的布置完成一些指定的学习任务,这种要求上的‘刀切”使学生无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预习;第四,不管什么学习内容总让学生预习一番,有时使得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失去了兴趣,总也兴奋不起来;第五,学生预习时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等,总要接受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裁决”,致使学生愈是掌握预习方法、形成预习习惯,则愈是努力地使预习的结果接近课堂上老师将要提供的结论;第六,由于预习和教学质量(主要是考试分数)的正相关,使一些教师把抓学生预习作为与其他学科教师抢占学生课余时间的手段,造成了教师间合作的困难和学生的无所适从。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思考和实践,使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和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受传统理念支配的“预习观”,当然也应该与时俱进。事实上,以新课程的理念从事课堂教学,人们一直以来习惯了的预习的方式和做法显然是行不通了。因为,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不是简单地学教材,而是把教材作为“引子”,作为“材料”;不是把教材奉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圣经”,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必要的取舍与加工。而且,课堂教学中,由师生、生生互动与合作不断生成着新的知识和经验,每一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独特的背景、阅历和经验出现在课堂上,带着可能成为特有的课程资源活跃在课堂上。况且,教材本身也在变,好的教材有了更多的探究、实践、实验的内容,有了更多的合作、讨论的要求,那种一个人通过系统地阅读教材来把握学习的要点、重点,然后再在课堂上加以验证的情形,恐怕是没有存在的可能和必要了。

那么,新课程理念支配下的课堂教学是不是可以不要预习了?并不是。只是说,我们的“预习观”要转变,而且也不能不转变。当我们确信新课程理念并加以实施时,“预习观”的转变其实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所谓预习,应该是对一节课或一个阶段课堂上将要学习内容的准备,每一个学生都带着自身的经验和背景来预习,每一个学生在预习中都将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这些体验和感受可以作为课堂上交流的材料。学生上课前基于教材内容所进行的联系生活和社会实际的实践活动,所进行的调查,所搜集的材料,等等,都可以看作预习。新课程理念下的预习是形式多样的,是丰富多彩的。预习不只是为了更好地完成预设的任务,更重要的是为了使课堂上形成更多的生成性”内容。预习既可以是学生个人的行为,又可以是学生集体(小组)的行为。对于课堂上将要学习的内容,有时候需要预习,预习使课堂教学变得充实、丰满起来,使课堂上的交流充分、深刻起来;有时候则不需要预习,不预习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种新鲜感,有一种探究的欲望和热情,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提高学习的效率。具体到教材中的某一个章节或某一篇课文,要不要预习,教师就要根据学生、教材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做出决策了。这些,就是我们所理解的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该具有的“预习观”。

猜你喜欢
理念新课程内容
基于OBE理念的课堂教学改革
遵循课程理念,探寻专业成长之路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用心处事
2009年语文新课程《考试大纲》修订记略
现代陶艺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