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庆民
人的一生难免遇到一些重大的不幸事件,对于成长发育中的学生,由于其对问题的认识以及处理能力欠缺,常会陷入其中,不敢面对现实,更难正视未来,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及其身心的发展。运用认知疗法,不仅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走出困境,而且又可以使此事件成为当事人成长的机遇,面对所发生的事实,找出当事人与事件所联系的“基点”,顺势引导、转移,达到重树理想、顺利成长的目的。
个案分析
张某,17岁,高二学生,独生女。主诉自己常常想到父亲去世时的情景,在下雨天会看到父亲的身影,考试时会感到父亲在拍自己的肩膀……经常处于悲伤之中,学习成绩大不如以前,精神疲惫,对未来的生活也失去了信心。在家中,与母亲相依为命,常常听到母亲躲在被窝里哭泣,家里一直笼罩着阴影……
来访者正处于“哀痛危机”之中,也就是亲人的去世,或者其他一些意外的不幸事件,使当事人无法控制自己的情感,陷入茶饭不思、悲痛欲绝的状态。这本是一种正常的情感反应,但如果持续时间过长张某的父亲去世已近3年),则会造成身心的巨大伤害,直至出现“衰弱型人格”,必须接受心理咨询或治疗。该来訪者已出现精神恍惚,甚至“幻视”等幻觉,情况较为严重。
咨询经过
针对来访者的情况,运用认知疗法,把其由于对父亲的爱而导致的精神抑郁转化为成长的力量。
第一步,描述过去,尽情宣泄。这一步引导她去面对现实,事情既然发生了,承认它,破除她心中“要是父亲没有死该多好啊”的幻想,这是克服困难的第一步。同时,要改变她过去很想“去想”但又不敢想的做法,鼓励她尽情地想,尽情倾诉过去与父亲亲密相处的情形。这一阶段,要达到两个基本目的:一是通过倾诉,宣泄并释放被压抑已久的不良情绪(人的情绪处于压抑状态时,应加以合理宣泄,这样才能调节机体的平衡,缓解不良情绪的困扰,恢复正常的情绪、情感状态);二是引导她去面对现实,承认事实,从幻想中走出(人受困扰,不是由于发生的事实,而是由于对事实不合理的观念)。这一步要运用心理会谈技巧,与来访者“共情”,建立良好的关系,再结合认知疗法,初步改变其不合理认知。经过这一次咨询,来访者反映,感觉轻松多了,也能够认清父亲不会再来的事实,但仍有排遣不去的悲痛,对前途没有信心与动力,对生活还很悲观。
第二步,挖掘“基点”,顺势转移。在任何事件中,都有一个主导事情发生变化的着力点,也就是“基点”。它是问题发生的根源,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优,也没有没来由的痛,痛之深往往是因为爱之切。通过倾听来访者的陈述,发现在这一事件中,来访者对父亲有着无比深厚的“爱”,这正是所谓的“基点”,它是帮助当事人寻找希望、重新生活的“支点”,找到它是解决问题的重要一步。要利用这种爱来引导、转移她依赖和悲痛的情绪,找回她对生活的希望。
“你父亲对你有什么期望?”我问。引导她把对父亲的哀思转移到其他方面,从父亲对她的期望入手,进行引导。)
“希望我长大成才。”她说。
“在他离开时,还有什么希望?”
“希望我和妈妈和睦相处。”
“你爱父亲吗?”我接着问。(明知故问,是为了引入下一个问题。)
“爱!”她回答得很干脆。
“事实上,你有没有实现或按父亲的意愿做了呢?”这里引导她重新对爱的表达方式进行反思。)
“……”
利用“父亲的爱”顺势引导,转移到两个方面:一是父亲对她的期望,如果真正爱父亲,那么就要努力学习,愉快生活,将自己的成绩作为对父亲爱的回报;二是承担起对母亲对家庭的责任。责任感的激发能起到令人难以想像的作用,它能唤起当事人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在这一阶段的咨询中,通过一些积极暗示技巧及空椅子技术的运用,把对父亲的爱转化为前进的力量,用学习及责任心来取代哀痛,来表达对父亲真正的爱。
第三步,成功体验。经过第二步,来访者的学习、生活都有了很大改善。“学习、工作是转移哀痛的最好方式”。来访者在学习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在与母亲的沟通与母亲的鼓励中体会到责任感,慢慢走出哀痛的阴影。在这种情况下,要进一步通过这一事件扩大到以后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不幸事件。在这一步,通过与来访者共同探讨分析,使其明确三点:一是不幸事件是不测的,难免的:二是坦然面对,“我”有成功经历,有自信:三是任何事件都是促使“我”成功的机遇。
这一步主要使用认知疗法(如ABC理论)及激励理论,体现来访者自己的力量,并共同探讨分析,使其乐观地生活。
咨询总结
在心理咨询中,让来访者倾诉是必要的,一是宜泄不良的情绪,二是与来访者共情,三是了解原因等,这其中,咨询员要灵活使用倾听技巧及参与技巧。此外,抓住“基点”进行弓}导是认知疗法的关键,通过它调动来访者自身的力量,并扩展到其他一些生活事件,成为当事人生命中的“自助器”。该技术较好地体现了心理咨询的核心——助人自助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