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黎生
据北京日报报道厦门市来京出差的郑先生在地铁演出的一段小插曲实在让人心惊肉跳。那天中午12时,郑先生在地铁天安门西站内竟糊里糊涂地走进了地铁隧道,一时间引得站台上等车的乘客和地铁工作人员惊叫声一片。
目击者描述说,当时他看到一名40岁的中年男子竟然站在了地铁站台下的两根铁轨中间,然后跌跌撞撞地向隧道深处走去。列车司机发现这一情况后,立即通知了站台上的民警,并迅速将上行方向的电闸关闭。地铁工作人员和民警一同迅速展开围追行动,终于将这名男子重新架上了站台,并带回了天安门东站派出所。10分钟后,地铁恢复了正常运行。当时现场的气氛特别紧张,围观的乘客中,有的猜测这名男子要寻短见,有的猜测他在躲避什么人的追赶。
派出所的民警经过细致地询问后得知,郑先生原来是一位有着10年病龄的夜盲症患者。他进入地铁后,由于地面较强的光线与地铁通道内的光线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瞬间诱发了他的病症,使他一度双目难以辨清方向,一脚踩空竟跌下了站台,所幸仅仅受了一些轻微的擦伤,又多亏民警及时相救,否则后果难以料想。
这则新闻提醒人们,有夜盲症或暗适应能力差的人,夜间出行或白天进入地下室、隧道等光线较暗的环境时,一定要避免因突然视力障碍而发生危险。
为什么夜盲症或暗适应能力差的人,在光线暗的环境中会突然失明呢?
这是眼底视网膜的感光障碍造成的。眼睛之所以能看东西,是因为物体的光线射入眼底,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受了不同强度、不同颜色的光线,发生了一系列光-化反应,再转化成神经冲动,经视神经传导给大脑的视觉中枢,加以综合分析,人就看见了东西。人和动物的感光细胞大致分两类,一类是感受强光线的细胞,形状像金字塔,叫锥形细胞,白天主要靠锥形细胞看东西;还有一类是感受较弱光线的,叫杆状细胞,夜晚主要靠杆状细胞看东西。人的杆状细胞不够发达,所以夜晚看东西不太清楚。猫、狗、猫头鹰等动物的杆状细胞十分发达,所以它们夜间照样能看得很远。
杆状细胞在接受较弱光线刺激后,会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杆状细胞内所含的感光物质视紫质有个分解消失-再合成的过程。前段称为“漂白”,这时人在暗处无视觉;后段重新合成视紫质,这就是视紫质的再生循环,只有这样,人才能逐渐看到东西。人从强光中进入暗处,起初看不清物体。较长时间停留在暗处时,视紫质的分解减少,合成增多,杆状细胞内视紫质含量逐渐增加,对弱光刺激的敏感性提高,便又能看清物体了,这就是暗适应。如果暗适应能力降低就会发生夜盲症。
维生素A直接参与杆状细胞中视紫质的分解与再合成反应。维生素A缺乏时,视紫质自然减少,从而对弱光敏感性降低。这是夜盲症的原因之一。感光反应需要酶和能量。有些夜盲症患者并不缺少维生素A,只因缺乏某些催化这一系列反应的酶,也会造成暗适应障碍。还有一种原发性夜盲,仅有先天性夜盲而无眼底改变,被认为是由于神经传递障碍所致,系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郑先生有10年夜盲史,不像是先天性原发性夜盲。很可能还是感光物质再生循环过程有某些障碍造成的。他首先应该在补充维生素A方面下工夫。除增加维生素A的摄入外,还要注意有无其他可导致维生素A缺乏的疾病,如慢性肝病和胆道梗阻会影响维生素A的吸收、转化及在肝脏的贮存;消化系统疾病,如经常腹泻可使维生素A吸收减少;甲状腺功能减低时可使维生素A由尿排泄而出现缺乏症;锌缺乏时维生素A还原酶减少,因而维生素A不能在血中转运或在肝中代谢而排出体外。
我们相信,有了这次教训,郑先生会认真对待自己的夜盲症的,也相信经过治疗,他的暗适应障碍会得到明显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