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的艰辛路

2000-06-14 05:12北京:卢新宁
收藏 2000年10期
关键词:集韵上海图书馆嘉德

北京:卢新宁

无论从哪个角度讲,不久前常熟翁氏藏书整体转让给上海图书馆,都堪为中国文化史上一个值得纪念的事件。

这批20世纪40年代为避战火流落美国的珍贵典籍,是目前已知清代以来流存海外的最后一批最重要的古籍善本。80种542册藏书中包括了11种156册宋本,不少已秘藏150年以上,其珍贵的学术文献价值、历史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已无法用文字形容。

而翁氏藏书的入藏上图不仅意味着传承近150年之久,世守六代的翁氏藏中国古籍善本书的结束,而且作为清末以来中国最后一座藏书楼的遗产,为清代以来藏书楼画上句号,成为中国古代近代私家图书馆藏书历史的终结。

记得1955年,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郑振铎在主持完成购回陈澄中藏书后曾说,善本图书的收集工作,除了存于台湾及美国者,可以告一段落了。存于美国国会图书馆的中国善本书已于20世纪60年代转至台湾;45年后的今天,存于美国民间的最重要的一批中国善本书—翁氏藏书又成功地回到祖国内地。在某种意义上,它也标志着我国在海外搜集成批私藏善本书告一段落。

一个半世纪隐迹匿踪翁氏藏书无人知晓

常熟历来是文献之邦,明清之际藏书楼林立。不论是科举入仕远走他乡,还是乡梓文人莫不热衷藏书之好。五百年间,藏书家辈出,代不乏人。翁氏藏书即起源于常熟翁氏的十四孙翁心存(1791~1862年),历经六世,其中最重要者为翁心存之子翁同飨(1830~1904年)。

翁同飨是晚清政坛上名盛一时的煊赫人物,维新派的支持者,历任清代刑部尚书、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并先后担任同治帝和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飨居官朝中,经常在北京厂肆走动,觅寻珍籍。清末时值战乱,公私藏书多有散出,翁氏则购聚之,其中宋刻《集韵》等翁氏现存藏书的主要部分均为此时购入。

光绪年间,翁相国支持维新,推荐康有为、梁启超等,草拟《明定国是诏》,触怒西太后,于1898年被革职回乡。次年,他的侄孙翁斌将叔祖寄存京寓的书籍字画,收藏的文件档册、文字手迹等,一部分移存天津,多数为版本好的藏书,一部分运回常熟,多数为翁同飨的日常读世。

翁同飨一生未育子女,他这一支的继嗣也是继而折,折而继,令人扼腕。翁同爵的幼子曾翰过继给翁同飨为嗣子后早逝,所遗一子安孙,体弱多病,也不幸早夭。后又拟斌孙次子翁之廉为安孙后,之廉为万戈的伯父。之廉又无后,只得以之熹的儿子兴庆承嗣,更名为万戈。

翁氏藏书从翁同飨的父亲翁心存开始,中经同书、同爵、同飨等递传六代。由于他们两代状元及第以及“帝师世家”的地位,藏书水准为其他藏书家所无法企及。常熟翁氏采衣堂与铁琴铜剑楼、天一阁等并列为“晚清十名家”之一;又曾与德州徐氏、湘潭袁氏等同称为“清末九大藏书”。但翁氏藏书代代传承中,虽怀连城之璧而秘不示人。有些藏书,如宋刻《集韵》,自清初以后200余年间,无人知其下落;宋刻本《会昌一品制集》乾嘉之后,150年来人莫知晓之。加之翁同飨一脉子嗣不旺,承继繁复,令外人眼花缭乱,寻找其传承脉络难上加难。早在光绪年间,日本人岛田翰在中国觅书,在其著录的《宋楼源流考》中,即称翁氏藏书不知去向。版本学家多方寻找,也未有信息。至民国初年,翁氏藏书甚至已无人知其下落,近百年来寂然无闻,以致于有人得出了翁氏藏书“今日无尺牍片纸矣”的结论。

80年代重显于世珍藏秘籍举世瞩目

直到本世纪80年代,翁氏藏书之谜才渐渐揭开。

1985年,翁氏藏书突然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举办的中国古籍善本展览上露面,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震惊。当时正在美国参观这个展览的我国一些著名学者欣喜万分,在对每本书作了详细记录后,得知这批古籍是从翁同飨的五世孙翁万戈处借出。

这才知道,当年翁相国被贬回乡后,运回常熟的翁氏藏书早已散落为民间收藏。而留于天津的除翁同飨的那部分藏书经五代归翁万戈所继承外,其胞兄翁同书从家父翁心存处继承的那部分藏书,经四世守藏,于新中国建立初期,由翁同书四世孙翁之熹捐献给北京图书馆。1947年夏在美国留学的翁万戈回国,时值华北战局趋紧,遂将寄存于天津的翁心存、翁同飨父子所藏文物精华,交由开滦矿务局的一艘运煤船,从天津紧急运抵上海,再转运至美国。这批典藏六代的珍贵古籍得到妥善保存,未曾散佚。

是年,谢稚柳、徐邦达、杨仁恺等赴美鉴定中国书画,应翁万戈之邀,赴翁氏莱溪居小住,鉴定翁氏所藏中国书画60余件,对其所藏孤本秘籍也略略作观。其后,著名古建专家傅熹年在考察了各图书馆所藏的中国古籍善本后,认定莱溪居的翁氏藏书“其在版本学上的价值,实在包括美国国会图书馆及哈佛燕京图书馆在内的美国各馆所藏中国宋元刊本之上。”傅熹年是傅增湘的后人,精于版本之学,他的高度评价更引起国内外学人对于翁氏藏书的浓厚兴趣。文物出版社立即用翁氏提供的胶片将其珍贵的宋元刊本影印出版,从此,翁氏藏书在国内渐为人知。

翁万戈酷爱艺术,一生从事绘画摄影及电影工作,是美籍华人中著名的中国文物收藏家,其在美所藏中国古籍善本被学界认为“以国内标准论应属国宝级重要文物,是包括我国国家图书馆在内的国内外图书馆所无的珍籍”。如宋版《集韵》、《邵子观物篇》、《长短经》、《会昌一品制集》、《注东坡先生诗》等既是各书的最早刻本和祖本,也是海内外仅存的孤本。

尤其是宋本《集韵》,价值连城。明末清初已有学者认为该书为“世人不可见,孤本”,而当时流传的仅为抄本,后来的学者所见亦概为此。谁曾想翁同飨竟然购得时人皆以为不存的宋本《集韵》,而且一藏就是100多年。这本南宋初刻本,卷中钤有“虞山钱曾遵王藏书”朱印,为清代早期藏书家、翁氏同乡钱曾旧藏。宋本《集韵》自钱氏以后踪迹隐秘,同治间为翁同飨所收,从此不为人知。故康熙后期以来,仅有毛氏汲古阁、钱曾述古堂二影抄本流传于世,当时已被视为珍宝,而这两个抄本都是从翁氏所藏宋刻本抄出的。对《集韵》推崇备至的一代大家段玉裁,也只见过影抄本,无缘一睹宋刻本的原本风采。述古堂影印本藏上海图书馆,1983年又由顾廷龙先生作序交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顾先生曾因未见祖本而遗憾,想不到他谢世后,祖本会归属上海图书馆。此乃《集韵》传世最早、最善之本,也是通行诸本的祖本、孤本。翁氏藏书内还有不少宋本《集韵》这样的惊人孤本秘籍。

中国历史上的藏书家中,大家名家屡见不鲜,但除了翁氏之外,其他皆已成为历史。清末到民国间的著名藏书,如杨氏“海源楼”、瞿氏“铁琴铜剑楼”等均已散毁。尤为令人痛心的是陆氏诜宋楼藏书,由于当时政府腐败无能而被日本人收购掠取,现藏日本。其他知名藏书,或散或失,今均不存焉。根据翁氏藏书目录得知,翁氏藏书无疑是已知海外惟一的数量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私家藏书,也是目前所知清代以来留存海外的最后一批最重要的中国古籍善本收藏。

争取国宝“回家”嘉德三年锲而不舍

由于翁同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名声和翁氏藏书的文化价值,它的重显于世不仅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重视,其归属也成为海内外公私收藏机构的关注热点。

对于这批珍贵古籍,美国国会图书馆、大都会图书馆、台湾中央研究院、日本研究古籍善本的学者均觊觎已久。能舍近求远让这批典藏漂洋过海重回祖国,蕴藏着翁万戈老先生拳拳爱国之心,也凝聚着嘉德公司三年的心血。

事情要从1997年春天讲起。那年翁万戈先生来到北京,悄悄参观了嘉德公司的春季拍卖会。嘉德公司得到这一信息,迅速主动拜访了翁先生,问他是否有意参加这里的拍卖,翁老先生未置可否。离开北京后,翁万戈又于4月12日飞往上海,认认真真地参观了上海博物馆新馆。

作为中国最著名的拍卖公司,嘉德公司一直在关注翁氏藏书的行迹,他们猜测:这次翁老先生回乡是否有什么目的?是否表明秘藏海外半个世纪的翁氏藏书有了回归祖国的可能?

嘉德公司的总经理王雁南立即赶赴上海,向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汪庆正请教花大力气促成翁氏藏书的拍卖是否值得。汪庆正当即表明翁氏藏书真正地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任何书画瓷器都不可与之相比的,值得投入全部精力去做。

这番话,让王雁南心中有了底,并且铁了心要做好这件事。善本书凝结着先贤睿智,为人类文化财富,而翁氏藏书500年延绵不绝,意义更为重大,嘉德应该利用多种形式和资源,为祖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回归做出贡献。当年十月,王总专程赶赴纽约再次拜访翁万戈。

从纽约城到翁氏隐居的纽约汉普什尔的莱姆路程遥远。王雁南在飞行十几个小时后,又接着坐了一天的长途汽车,终于在黄昏到达目的地。翁万戈的家在半山腰处,风景绝佳。王雁南一路的奔波疲惫似乎有了足够的补偿,先为莱溪居如画美景陶醉,后被翁老先生丰富的藏书绝倒。

浏览之间,王雁南代表嘉德公司向翁氏表示,愿意为他的藏书提供委托拍卖服务。没想到翁先生当即表示现在身体尚好,还没有考虑这件事。

这次莱溪之行,王雁南无功而返,但却并非一无所获;受翁先生所托,她带回一部《昌黎先生集》六册,是翁同书的后人所藏。此书为残卷,宋淳熙元年锦溪张氏巾箱本。此本字仿欧体,正是浙刻风范,可以推知是湖州附近的刊本。此本虽不全,但为宋刻宋印,书上有宋人眉批,亦足宝重。结果此书在1998年春季参拍,以111万元人民币成交。对此,翁氏甚为满意,并向嘉德发来特快函件,表示可以考虑处理翁氏藏书的事了。

现在看来,王雁南的第一次莱溪之行,实际上是从翁老先生那里领回一张考卷,凭此翁先生要检验嘉德公司的眼力和能力。值得庆幸的是,嘉德公司不辱使命。

1999年6月,王雁南再飞美国,拜访翁万戈先生。翁先生当面提出三个条件:一,整体处理,不能打散;二,要有相当水平的收藏单位,目标是中国或亚洲其他国家,但不卖给日本;三,要善价。王雁南答应了翁氏的要求,但也提出要采用拍卖或转让两种形式进行,先整体转让,如不成功再整体拍卖。

翁氏藏书不卖给日本人,更表现了中国人的昭然正气。遥想当年,清末四大藏书家之一的陆心源曾收藏大量的宋元珍版,在吴兴故里辟一楼藏书,一半称“诜宋楼”,藏宋本200部;一半称“十万卷楼”,收明以后秘刻及精抄精校本。陆心源谢世后,其子于1906年将陆家藏书以10万两银子的价钱售与日本岩奇氏静嘉堂文库,朝野哗然,对陆氏后人多有谴责,当时学者王仪通作诗感慨“愁闻白发谈天宝,望赎文姬返汉关”。翁氏收藏舍近求远运回祖国处理,正是因为翁老先生有生之年不愿看到祖宗积攒的珍宝在自己手中零落他乡,背上千古骂名。

而王雁南坚持用两种形式进行也蕴藏着丰富的心理活动。她实在惧怕这些珍贵的国宝在嘉德公司手中拍卖时,被更有实力的亚洲其他国家购得,这样国宝过家门而不得入,将是千古憾事。王雁南当时已决定:尽最大力量促成转让事宜,让这批流失在外半个世纪的珍贵典籍重归祖国怀抱。

上海图书馆捷足先登珍藏定居沪上

1999年下半年,翁万戈先生委托嘉德公司为其代理翁氏藏书在亚洲地区的转让和拍卖事宜。多次的信函文件往返之后,终于在1999年7月确定这批藏书以转让方式进行。9月24日,双方签订正式合同,嘉德公司为这批流失海外半个世纪的古籍善本重返祖国争取了机会。

2000年2月中旬,80岁的翁老先生将珍藏于美国50多年的翁氏藏书打包装箱,亲自陪伴这些心爱之物长飞祖国。曾为翁氏藏书编著目录的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著名中国版本学家,在前往机场为这批珍贵古籍送行时,流下了依依不舍的泪水。

翁氏藏书中根据国家文物定级标准,属国家一级文物者至少有14部,二级以上文物者占四分之一,至少有10部堪称国宝。早有耳闻的国内专家在亲眼目睹这些珍贵古籍后,一致认为比原来想像的更有价值,翁氏的要价绝不为贵。即便如此,在中国大陆能一下子拿出这么多钱的文化机构几乎没有,嘉德随即给文化部及国家文物局写了报告,请求给予指导和支持。

闻听此讯,北京的一批老专家“甚为兴奋,但也颇有隐忧”,怕与这样一批珍贵国宝失之交臂。于是任继愈、张岱年、季羡林、周一良、启功、王世襄、朱家、宿白、谢辰生、冀淑英、傅熹年等12位学者、专家联名呼吁政府加以重视。他们写道:“有些书秘藏翁氏150年以上,是学人仰望而不知其存否的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的善本”,“其珍稀程度和价值超过美国所有图书馆所藏中国古籍之和”,现在“是争取这批流失海外半个多世纪的重要古籍善本返回祖国的最好机会”。

学者和专家们的忧虑是有前车之鉴的。1995年嘉德拍卖公司曾将宋周必大刻《文苑英华》一册从海外征集至北京的拍卖会上,但因国人力不能举,无奈以143万元人民币被海外人士所得。

这期间,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纷纷与嘉德公司联系,表示强烈兴趣。其中以上海动作最快。上海市委直接干预此事,前后只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便由上海图书馆与嘉德公司签订了合同:翁氏藏书转让给上海图书馆。为美成此事,不但翁先生作了让价,嘉德应收的佣金也降低了许多。

私藏海外50年的国宝级文物“翁氏藏书”终于回到祖国,回到了它阔别半个世纪的上海。上海市人民政府的远见和魄力,将嘉德公司三年的追求和梦想变成了现实,为翁氏藏书“寻到了一个理想的久居之地”(翁万戈)。

乱世散书,盛世聚书。遥想五六十年代,在国家经济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周恩来总理曾亲自两次拨巨款80万港币和25万元人民币,从香港收回陈澄中旧藏中国古籍善本102种。20世纪50年代初,上海图书馆曾在上海市政府的支持下购藏了吴县潘氏旧藏。1980年,上海图书馆再次在上海市政府的支持下,以巨额奖金20万元人民币的方式,接受了张子美所继承的其外曾祖父朱学勤“结一庐”的旧藏捐献。这些保护和支持文化事业的举措当时都在海内外引起轰动。现在上海市政府又一次斥资450万美金,使国民党时期流至海外的翁氏藏书重返国土,生动地显现了我们这个时代对于传统文化遗产的鲜明态度。

2000年4月13日上午,翁氏藏书由北京运抵上海,入藏上海图书馆善本库。4月28日上午,在上海图书馆宽阔的大厅里举行了隆重的交接仪式。

大洋彼岸,年逾8旬的翁万戈先生在沉静的夜色中为世藏六代的珍宝遥遥送行。老人在信中深情地写道:“我在这好似天涯海角一样的美国东部山林间,梦想到已经告别的家藏古籍,免不了断续的怀念,但更为它们重返祖国,有说不出的欣慰!”

这是一个令国人欢欣和激动的日子,更是值得我们的时代骄傲和自豪的时刻。正如王雁南所言:这一切,都将会与翁氏藏书一起,被世世代代的后人们所铭记和珍藏。

责编岩梅

猜你喜欢
集韵上海图书馆嘉德
30岁的嘉德正当年
荆璞《五音集韵》之形制
《集韵》征引《说文》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图书馆中文图书借阅排行榜(2019年12月)
《集韵》征引《广雅》研究
《集韵》编撰的起讫年代考辨
5年11季41亿:中国嘉德拍卖的香港之路与战绩
数字阅读推广新形式研究
中美公共图书馆社交媒体营销比较研究
创新创业环境下公共图书馆企业信息服务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