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京玫
主持人语:教育是最特殊的生产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把握学生心,理发展要至关重要。实际上,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是教师教育不当造咸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单单是某些教师的专职,而是全体教师实施教育的基点。学生宽松、愉快的成长环境需要为人师者共同创造。本栏这期发表的文章,意在启迪教育灵感。愿教师们都能在平凡的教育生活中从心理发展的角度发掘教育的契机和艺术。
上高中的时候,曾因排座位当众受过老师的严厉批评,这大大伤害了我的自尊心。22年过去了,我从教已16年,这件事情如在昨天。当时因为畏惧老师,不敢去找他。我惟一的奢望是老师能私下找自己谈谈,哪怕批评我也好,说明老师还在想着我;或者当着全班评价一下此事,给我一点点的肯定,挽回些面子,因为我是班干部,以后还要管别人。如果老师这样做了,我会理解和感漱他的。可事与愿违,我那颗受伤的心,久久不能愈合,而产生怨恨直到今天。正因受过伤害,所以我在任教期间,格外注意揣摩学生的心理,尽量避免师生间产生隔阂,让学生始终处于和谐发展的状态,愉快地学习,健康地成长。现介绍我成功的几个侧面。
批评后——
假如学生犯了错,非当众批评不可的话,老师就不要犹豫、心软,为了规范班级行为,学生心理暂时“失衡”,是必要的。但过后,不要忘记发生的事,应记在工作笔记上:批评的学生属于哪个层次,因为什么批评,在什么环境下,学生的反应如何等。先不急于找他谈话,一是让他反省错误,二是在心理上战胜他。过两天,找他单独谈话,形式不限,可在走廊,可在操场,可在办公室。从学生这方面,挨了老师的批评,自然惴惴不安,担心老师有成见,在同学中降低了威信。一旦老师找他谈话,他会感到出乎意料,同时也会觉得温暖。因为学生都有想得到老师亲近的愿望。跟他们谈话,语气要亲切而缓和。谈话内容如下:1.为什么要批評你。2.你是在某些方面很不错的学生,老师很喜欢并欣赏你,要支持老师的工作,不能让老师为难。3.老师当时说得有点过火,还请你原谅。4.以后多帮助老师,多给出点子,把咱们班搞上去。谈话的效果是,每次说第三点时,学生都流出了眼泪,也许是委屈的泪,也许是激动的泪(没想到老师会道歉)。谈话后,还不算结束,因为在老师和同学之间,学生更重视在同学中的面子。我又利用课堂、班会找机会表扬他,肯定他某方面的优点。让全班知道,老师没有因为批评过他而嫌弃他。如果说这个学生挨批时,心里还像衣服一样有褶,那现在算是被老师的“熨斗”熨平了。
课堂上——
课堂上,成绩优秀的学生,竞争也较为激烈,甚至连老师提问的次数谁多谁少都看得很重。因为这些学生接受知识快,只要让他们回答,就基本上能答对。如果叫张某多了,李某就不高兴;叫李某多了,张某就不高兴,这可以从他们的表情看到。就因为这些细节,有的学生也可能产生抵触情绪,由此讨厌老师,讨厌这一学科。所以,我在提问这件事上,也格外注意平衡其心理,最大限度地保持他们旺盛的学习热情。在我的课上提问,基本不重复名字,叫了张三,叫李四,再叫马五,不集中在一个人身上,让大家感到老师很公正。其他学生较之好学生,在这方面要求低些。但我也不放弃他们,这节课叫不到,下节课就一定叫到。有时候,组织课堂活动,一行行、一排排地提问。如问题有难度,全班都参与,集体讨论,自由发言,不分好中差(指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人。这祥做,也激活了中下等学生的求知欲。有的老师,怕完不成教学任务,总盯住两三个好学生,使大多数学生失去了锻炼的机会,产生不平衡心理,挫伤了学习的积极性。我觉得这种教学方式应摒弃,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我们应努力使自己的教学面向全体,精心对待学生,力求在师生之间搭起心灵相通的桥梁,使他们迸发出比以往十倍乃至百倍的求知热情。
作文批改时——
加拿大专家冈斯·谢尔那通过大量的心理学试验表明,学生的极度疲劳往往是由于经常的失望和失败所造成的。我在作文批改中,也发现了这一点。翻开部分学生的作文,尽管老师的批语亲切中肯,可作文仍一次比一次差。这说明,一方面学生本身不努力,另一方面教师不重视学生的心理。有一部分教师,这次批改完给70分,下次又给70分,等到第三次给65分,学生还有什么信心写下去,一次次失望,就会产生焦虑、急躁的情绪,处在无奈而又疲劳的状态,产生心理失调。基于此,我在作文批改时,特别注意每一个学生的作文成绩。每次批改前,我都要翻翻前面的作文,看看前面的成绩,力求这次的成绩比上一次有所上升,让学生总看到希望。不让他经常体验失望的痛苦。当然,也不能每一次都迁就他,如果这回没写好,那就在文中找“闪光点”,可在课上讲评时去读,让他仍拥有一点成功的喜悦,在喜悦中慢慢提高水平。教学中,老师只有善于不断地调节学生的心理,他们的学习兴趣才会保持长久。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只有在自已整个的教育生涯中不断地研究学生的心理,加深自己的心理学知识,他才能够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能手。”我对专家的话深信不移。教师只有博得学生的信赖、敬佩,才能使工作事半功倍。
【简要评述】
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充满着热情,洋溢着活力的生命,应该有高尚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一旦走上社会,能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事终身的工作(事业)有良好的发展潜力。所以教师的担子很沉重,不像工人生产零件,做坏了,再来一个,有弥补的机会,而人教坏,性格扭曲,再“生产出一个优质”的来就难了。这更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永远拥有一颗真诚、善良的心,永远保有一双敏锐、公正的眼晴,关注上进生,扶持后进生。其次,是提高个人业务水平。一位知识丰富、口才流利、书写漂亮、文章优美的教师,很容易成为学生崇拜和模仿的偶像。这样,教师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即使批评他狠一些,也易被他们接受。还有,要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不仅总体把握他们心理发展的曲线,而且善于捕捉其细微的心理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在心理这台天平上,摆平砝码,使学生始终在自信、自强和积极向上的心态中,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万不能像我的老师那样“粗放”,使他的学生在心理上长时间地留有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