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小艾
在教育部即将召开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前夕,记者走访了全国德育先进工作者、北京小学校长吴国通,请他就目前德育工作相关的几个问题,谈谈他个人的一些看法。
记者:吴校长,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发表后,青少年的思想教育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您如何理解关于“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这个提法?
吴国通:我认为目前的教育在整体思路上,基本上还是在维持过去那种传统的以政治教育为核心的内容。我们长期以来沿用的福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需求,跟不上或者说难以满足现在孩子的发展需求。教育部总督学柳斌同志曾经指出:中小学德育工作正处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转变及国际形势的大变动中,正处在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新时期的中小学德育工作必须自觉地、主动地去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研究新问题,采取新办法,抓出新成效,开创新局面。这一系列的“新”明确了中小学德育是转轨中的德育,是建设中的德育。
回顾我自己成长的经历,小学时候没有单独开设过思想品德课,没有系统的劳动教材,也没有心理健康的慨念。也就是说把德育作為一种纯知识的教育,五六十年代的小学生没有今天的孩子知道得多。我想这反映了我们今天一味地强调加强思想教育的重要问题,即我们大人的好心并未得到应有回报。原因是我们把原来属于一体的育德灵魂,从它的载体中分离了出来,组成了精品系列一德育。其结果怎么样?就像糖精、味精不能直接食用一样,把精品的东西放到一本书里,那它还是精品吗?它早已失去了本身应有的鲜活性。原本素材中的激情脱离了本体,原汁原味的感觉没有了,倒了吸纳者的胃口,淡化了孩子们追求高尚的兴趣。所以,我认为在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中,更应该突出的是“改进”,是在改进中加强,德育也应在改进中加强。在改进中加强,我认为首先应该改进的是对儿童的看法,因为每个孩子都是有独立人格的,我们的教育要还原儿实实在在的人格尊严,我欣赏这样一句话:尊重儿童的人格就等于尊重教育。
记者:作为教育工作的管理和实践者,您有自己独到的看法,这是难能可贵的。您从事教育工作长达30多年,对教育感受很深,您认为目前学校德育存在哪些实质性问题?
吴国通: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追求人格的尊重、追求自身价值的体现,这本身是精神文明的一种高层次追求。过去,由于人们物质生活水准较低,吃穿都难以保障,也就想不到文化生活的追求。若以马克思的人学思想来看,我们的教育多年来的问题就是不把受教育者当“人”来看待,而是当做工具来塑造,不尊重儿童人格,把儿童作为一种附属物,一种社会的、集体的附属物,因而导致不尊重人的主体地位,抑制人的主体性发展的弊端产生。多年来,我们的教育习惯于从孩子身上找问题,似乎问题总是出自下边,而不是从我们教育自身、教师身上找问题。我们常说的一句俗话:大人得病,孩子吃药。这是不合乎情理的事情。教育出现的问题,应从教育者身上、从育德者的观念上和理念上找问题。这是教育者极其重要的育人观问题。因此,我认为还原儿童的人格、尊重儿童的人格,实际上是把人格作为爱国家、爱集体、爱社会主义的“根”来看待。
因为我们有些教育者不尊重儿童的人格,于是,很多问题也就因此而产生了。比如,有人认为儿童是一张白纸,可以任意涂抹。这个观点在一些人心中似乎已根深蒂固,被看作是理所当然的;有人认为儿童是需要塑造的,要由我来塑造你,而不是让儿童自己自然“生成”,一些人无论如何也不能”放弃”这个权利。那么,因为你是一张白纸一个容器,你需要塑造,所以我来涂抹、我来灌输、我来塑造,也是必然的。这一切都是没有把儿童当成一个活生生的“人”来看待,正因如此,教育中一些不尊重儿童的事件屡屡发生。
比如,我们对学生进行礼貌教育,多年的做法是让学生戴上袖标站在门口,见到老师后问好,学校和班级也这么检查、落实和评定,大都使用扣分的办法。这种用行政手段约束学生言行的做法,纯属外向型、形式性的东西。我们的礼貌教育并没有成为学生自觉的行动,也没有形成内在的动力。再比如学生做课间操,本是为了锻炼身体,但我们却经常这样通知学生:今天有人来参观要看课间操,大家要认真做操,为集体争光。这纯粹是把锻炼自己的身体变成了一种表演。再有,我们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常常是哪个班级学生出了问题,就用扣除集体分数的办法,总用集体的舆论压力来惩治学生个人的过失。这些做法很容易给儿童造成言行上的误区。我们对儿童所进行的诸多教育,应该尽可能地和儿童的自身素质挂上钩,要让儿童认识到自己的言行是自我素质、自我修养的一种体现,不完全是做给别人看的。比如,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不践踏草坪,既是为维护公共环境,也是一个人自身的道德素质和道德修养高的表现,体现了一个人严于律己的良好习惯。如果把这些自律行为当作是做给别人看的,那么一旦没人监督了,人自身内潜在的缺点,就会不自觉地暴露出来。
记者:吴校长,您对目前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分析得很透辟,作为北京市的一所名校,您是怎样有效地改进德育工作,在育德方面采取了哪些切实可行的做法,促进儿健康成长?
吴国通:作为一校之长、办学人,当务之急是要建设一支能适应现代化思想品德教育的师资队伍。校长要能把自己的一种理念、一种认识,化作一种群体的理念、群体的认识,让更多的人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教育工作。我们告诫教师:要在爱生基础上,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尊重所有学生的人格尊严,同时强调教育是非常朴实的,一切教育都在朴实中进行,越是朴实的东西,越具有深刻的含义。反之,越是拔得高的东西,越是虚而不实。
自从“减负”提出后,学校抓住时机教育老师和学生,提出了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为主的教育方式。理由是我们过去总是组织做思想工作的队伍,让别人去教育自我,实际上是苍白无力的。其实,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是一种高层次的教育,是终生教育。我想,一个不懂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教师,也不可能懂得如何教育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因此,我认为在学校管理中,最为重要的是形成一个“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群体。
比如,在办学中校训是不可缺少的,但大多告诫学生的校训有“假、大、空”的毛病,即过于空泛,是一種公众性的口号,与孩子自身成长结合得不密切,不易让人记住。我认为校训应符合各地不同特点,符合各校不同风格,让学生一目了然、过目不忘。我们经全校教代会讨论通过,把“脚踏实地做事,顶天立地做人”作为校训。理由是现在的独生子女,几乎个个都想成龙,没有想成虫的。但实际上不想做虫的人能成龙吗?不想做小事的人能做成大事吗?我们现在的教育口号提得过高、过大,造成孩子只想成龙、成为伟大的人。但孩子们存在的共同问题是缺少对“伟大出于平凡”的正确认识,他们脑子里基本上没有这个概念,所以他们不愿意做小事,总企盼哪一天能一步登天成为大人物。作为教育者,我们要让儿童懂得不愿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的人,将来很难做成大事。
此外,我们把学校原先单独设立的少先队活动、班会课、品德课、劳动课等,集中在一个下午进行,不搞走过场、形式主义的那一套,要求教师突出各自班级工作特点。如我们让班主任制定班训、班规、班徽,根据低、中、高不同年级特点,根据孩子成长时期的不同特点,制定出不同的教育内容,伴随孩子们健康成长。现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已经成为北京小学最大的特征。
我们学校在记分和扣分上有一个规定:学生个人出了问题,不许扣班级的分数,不与集体挂钩,不搞株连,不人为制造集体对个人的舆论压力,不因集体荣誉而指责学生个人过失。个人问题要个别处理,在集体评比中不牵扯个人的问题。但是,学生个人做了好事后,集体要受到学校表扬,以此促进集体形成良好的氛围。因为,任何人都有不同层次的需求,要让这种需要得到应有满足。有种说法“大河有水,小河满”,我不这样认为。黄河、长江的水从哪儿来的?如果没有各个支流,哪里会有黄河、长江!实际上应该是“小河有水,大河满”。同样道理,只有有了鲜活的个体,才能有丰富的集体。我们之所以不把个体问题张扬,是因为每个孩子都有个发展的过程。其间,出现问题是很正常的。我们肯定孩子个性中好的一面,让优良,鲜活的个体与集体相连,使学生感到自己生活在集体里,是集体中的一员。
“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是非常实际而有效的育人手段。尽管我们不能指望一次活动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但活动带给儿童的教育效果不可低估。因此,学校对教师放宽要求,可以自行安排学生的活动,比如春游,学校不集体组织,班级可根据各自情况来安排,给班主任组织活动充分的时间,给教师在教育上充分自由的天地。此外,北京小学的电视台,每周一早晨播放学生自己制作的专题节目;学校广播站也在每天中午播放专题节目;每次的升旗仪式,教师不念空洞内容的文章,不说与学生生活无关的话,要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发言,讲学生平凡的事,讲学生身边的事。这样做是为了制造一种舆论,把与学生生活有关的一切内容联系起来,目的是为培养鲜活的学生个体。
我想作为校长,只要你尊重、信任教师,给了教师教育的权利,教师就会动脑筋想办法、出智慧、展才干,就会主动地去观察、分析研究、总结,就会涌现出教育专家,就会积累出鲜活的经验。否则,校长处处捆住教师手脚,样样事都由校长一人独断,教师得不到应有尊重和信任,必然是等待。如果这样的话,学生等教师,教师等校长,校长等上级,一级级地拖延下去,教育就成了一潭死水,失去了活力。
采访结束了,记者在与吴校长道别时想起了人们常说的一句话:“一个有思想的校长必能办出一所有水平的学校。”我想,我在这里见到了一个鲜活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