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然 农涛
让鲜花和小草都享有阳光,都拥有它们生命发展的空间,这似乎是一个生物多样性的命题。近年来,由于自然环境日益恶化,许多物种迅速灭绝,生物多样性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们期望通过人类的努力,保护好现存的自然资源,让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郝能繁衍生息,以保证地球和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与自然环境相类似的是,我们现在的教有环境也面临着同样的课题。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我们的学校越来越像“人才”加工厂教育越来越像生产“流水线”,教师常常以同一个标准去要求本来就千差万别的孩子,学生的多样性发展面临严重危机,师生关系出现一系列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是否该给学生开拓一片充满快乐的土地,让鲜花和小草都沐浴阳光,茁壮成长呢?
一连串忧心的真实故事
从“教师暴力”现象说起
校园本应是学生成长的乐园,教师本应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教师与学生之间本应充满真情。然而近年来,校园里传出了一系列的教师侮辱学生、虐待学生的恶劣事件,师生关系严重异化。
1999年10月7日,陕西省华阴市黄河工程机械厂子弟学校六年级学生王某,被班主任将头按到墙上,当着其他同学的面,残忍地用锥子在他的左面颊上刺了个“贼”字,并涂以红墨水,企图让他留下“永久”的记忆。原因是他偷拿了同学的10元钱。
1999年11月2日,天津市第十九中初二某班的11名学生在班主任的威逼下,轮流到讲台前,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自己打自己耳光。原因是这些学生期中语文考试成绩不及格,“搞坏”了整个班的总体成绩。
1999年11月15日,四川省内江市某小学四年级某班的全体学生在老师的命令下,集体下疏。原因是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不肯主动承认错误。
1999年11月24日,广州市海珠区江南二小一个三年级学生因上课与其他同学讲话,被班主任批评后仍不改正,班主任一气之下让班上的同学举手请缨,站出来掌击该学生三耳光。
1999年12月8日,西安市长安县东大乡某小学一个一年级学生被班主任用很烫的火树在脖子上夹了两下,留下了四道伤疤。原因是她在教室外屋檐下时,老师喊地,她没听见。
1999年12月13日,贵州省湄潭县抄乐小学五年级一个学生上课时向后张望,该班班主任厉声呵斥一番之后,强令后排的学生向该学生吐口水,吐到第三口时,该学生因受不了还了一口吐沫。班主任见状火起,竟强令该生吃屎。
……
面对这样一些面刺“贼”字、脸印红掌、脖子上烙着伤痕的学生,着实使人心痛,发人深思。我们不知道这些受害的学生,是否还能帶着他们肉体上的痛苦和心灵上的创伤继续走在校园的小路上;也不知道那些被当做惩罚“工具”和作为“旁观者”的学生,是否会对学校教育和他们的老师丧失信心;更不知将来有一天,当他们也具有了一定的权力时,是否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去践踏他人的肉体和灵魂?
这些教师的所作所为也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体罚学生,它旱已超出了教育的范围,辱没了“灵魂工程师”的形象。教育本来是要我们帮助稚嫩的孩子在错误面前学会改正,在困难面前学会勇敢,在老师的关和同伴的互助中健康成长。而像这样学生偷了东西就给他脸上刺字,学生成绩下降就掌他耳光,学生违反了谋堂纪律就要给他吐口水、吃大便的行为,又怎能称其为教育?
当然,对于我国中小学一千多万的教师队伍来说,像这样一些极端的事件只是个别现象,但在这些个案以外,确实存在许多违反了教育原则而我们没有意识到的事情。因此,在社会各领城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发生在这些美丽校园里的一切,重新思考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师生关系。因为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问题,是每一名教师和学生每一天都要去感受和经历的事情,关系着教育改革的成败。
老师,明天您会爱我吗?
与那些“教师暴力”现象相比,师生之间存在的问题更多的是教师不尊重学生、不理解学生,不能包容学生等现象。北京某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费明,是个十分顽皮的孩子,他经常违反课堂纪律,上课好说话,有时还其他同学打架,但他知识而广,不满足于课本知识,经常喜欢对问题提出疑义,在班里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学生。但正是他这些特点,使班主任对他产生了极大的排斥心理
今年放寒假前夕,班主任给全班的学生每人都准备了一份礼物,贾明当然也有一份。这份礼物使这个平日里对班主任有敌对情绪的学生思想上有了很大变化,寒假里,他给班主任写了这样一封信:
王老师:
您好!本来我想节前给您写这封信,但因为散瞳写不了,所以过了春节,我才给您。那天您送了我一份礼物,开始我不知道这份礼物是什么,只是向您道了谢,就匆匆给您拜年。匆匆忙忙地回家了。回到家以后,我打开包一看:啊!是一个漂亮的铅笔盒和一个精美的笔记本!我又惊讶又激动
以前我一直认为您对我除了批评就是停课。记得有一次,数学课上,我不遵守纪律。影响了老师讲课,您就不允许我上下一节的体育课,当时,我很气惯,我觉得您对我有偏见,有时对我不公平,抓住我的缺点不放过。我的內心便对您产生了不满的情绪、后来,我上课经常违反纪律,不尊重老师,影响老师教学,自己也不好好学习。觉得这样出了气。现在我明白了,您其实对我很好,我知道您看到我的缺点心里焦急,是恨铁不成钢,是希望我快点改正不良习惯,遵守课堂纪律。想起以前的行为,我很内疚,也很后悔。
古人说:“滴水之思,当涌泉相报,”对于老师辛勤的培育以及孜孜不倦的教侮(诲),我一定要报答老师。我决定,下学期:尊敬老师,上课遵守纪律,课下多练习,争取考出好成绩,不辜负您对成的希望。
春节即将来临(已过),这个春节与已(以)往的春节不同,它是本世纪的最后一个春节,也是新千年的第一个春节。我祝您万事如意!身体健康!春节快乐!
学生 贾明
出于对班主任的尊敬和由于平时作文训练养成的习惯,贾明在信的开头还专门拟了写作提纲,理清了“写作思路”,并四易“文稿”,最后才把信送到班主任手里。这封信是他内心的感悟,是一个“落伍”的学生对进步的渴望,一个经常与老师怄气的孩子要告别过去,应该说这是一个极佳的教育机会,如果引导成功,这个学生可能从此会改变过去种种不良的习惯,成为品学兼优的孩子。然而,王老师并没有抓住这样一个机会,她没能“遭忘”这个调皮学生过去的种种不是,她不能容忍学生提及自己过去的错误。从此,唐斌“重新做人”的愿望夭折了……
师生关系缘何如此紧张和对立
师生关系的紧张和对立主要是以教师的个人行为表现出来的,很多时候,人们往往把原因归咎于教师个人的素质问题。然而,在社会各领城迅速发展的进程中,师生关系的紧张并不仅仅是因为教师的个人原因,更多的是由于我们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制度、在这个富于变化的时代当中,早已落伍了。
学生民主意识与教师“师道尊严”的冲突
最近,一位留美博士出了一本《素质教育在美国》的书。书中谈到了他上初一的儿子矿矿与有硕士学位的美术老师发生冲突的事情:美术老师的绘画课有许多条条框框,因而引起谙熟中国画技艺而又极高创造力的矿矿的诸多反感,甚至当堂反驳,很令老师生气。后来矿矿的期中成绩只得了C,儿子愤愤不平地说老师对他有成见。博士与美术老师电话联系后得知,老师并不是认为矿矿的画不好,而是认为矿矿的画没有画完。博士解释说,可能中国面对矿矿影响较深,他不喜欢油画的浓墨重彩,而喜欢中国画的淡雅清新,中国画有时用浓谈不同的墨来表示不同层次或多种色彩。老师在电话那端沉默了片刻后提出要与矿矿当面谈谈,当老师知道矿矿的画是按自己的设计而作后,马上把他的成绩改成A,后来还把这幅画送去参展。这位在绘画上有局限的美术教师,却有着板其宽广的胸怀,面对比自己层次“低得多”(美术硕士学位与初一水平)的学生的反对意见,她能放下教师的架子,平等地对待一个“很不起服”的初一学生,并能正视自己的误解,使人看后不禁肃然起敬!
然而,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从来就没有把学生和老师放在平等的地位上,老师从来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权戚,学生从来就是被传道、被授业、被解感的对象。在部分教师的观念中,“师道尊严”比法律所赋于学生的平等权利更有影响力。因而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中,教师很少从两个平等的人在一起共同讨论一个话题的角度去对待学生,人与人之间在交流中所应遵循的平等、民主的原则,在“师道尊严“的面孔下总是显得有些苍白无力。
其实,师生之间的关系首先是人与人的关系,人际关系的核心是平等交往的互动。在现代社会民主、开放的环境中,学生的知识面、信息源在拓宽,民主意识在增强,很多学生早已隐隐约约地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概念,他们渴望能够得到老师的尊重,要求表达他们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这样一来,一方面是学生对民主和平等的追求,另一方面是一些教师要维持“尊严”,很容易造成师生之间的关系紧张和矛盾。
信息时代教师角色的错位
对很多人来说,不论是生活在大城市,还是在偏僻的小乡村,教师的引导是他们一生成长的关键。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李书华说:“因为有了教师的引导,使得学生超出了他自己狭隘的生活境界,开阔了眼界,使他装下了一个更大范围的世界,更深远的理想所以,过去的很多老师在人格上,学识上都能让学生敬仰。然而,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学生在处理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方面很多时候比老师还强。老师可能在课上讲的,有些信息已经滞后了,学生觉得老师的见解很多时候还不如自己,所以学生很难在学识上再那么崇拜老师了,这就是新时期师生关系一个重要的变化。”
信息社会的这种变化对教师的职业角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现在,每天來源于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的信息非常多,个班里50名来自不同家庭的学生,他们每天接受的信息总腻是非常大的,而位老师即使每天24小时不吃不睡,也不可能涉猎如此浩瀚的知识和信息,因而教师作为知识来源的权威地位开始动据,传统中“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的教育哲学在信息汪洋中多少显得有些底气不足。
在信息化社会中,“教师的职责现在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所以,在信息时代的浪潮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如果还停留在传统观念中,教师仍以知识的“化身”知识的权威自居的话,必然会造成教师与学生在很多方面的对立。
应试教育阴影下的评价
多年来,应试教育的诸多弊端成为我国教育改吊和发展的障碍,师生关系的紧张在很大程度上也源于应试教育不科学的评价制度。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詹万生认为:“应试教育所带来的结果是片面追求升学率,以学生的分数作为惟一的标准来评价教师,以升学事为惟一的标准来评价学校,因而教师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学习上、考试上,所以教师往往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这样一来,学生出问题,教师就要严管,严管教育就容易失当,就会出现体罚和变相体罚。”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的刘慧珍老师认为:“把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考查教师工作的成绩,这种把一个方面的东西直接移植过来代表教师的教育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就直接造成了教师十分焦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一些学生学成绩落后或学习不努力的情况,教师很多时候不能很正确地评价他,只是觉得只要你落后了,你就会影响班级的名次,最后还影响学校里大家对我的评价,甚至还会影响到我拿奖金的多少,使教师不能吏多地去注意造成学生:学习方面的问题和障碍的具体原因,而简单地把学生成绩差归结为学生态度不好、不愿意学习、不努力,这此外在的强大压力造成了教师很焦虑。因而、师生关系紧张固然有教师师德修养的问题,也有我们国家传统的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但我觉得现行管理制度如此不合理的规则也是一个原因,造成教师很难比较公正地、比较耐心地去对待学生。”
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观念的异化
在我国经济市场化的进程中,过去老帅对学生那种纯粹的人类最纯洁、最美好的感情,现在也开始有了商业化的内容、老师在建立学生“家长档案”时,对一些有特殊“职权”的家长提出了一些过分的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威信,同时减少了学生对老师的尊敬。
在采访中,我们听到了这样一个故事:
多年前,这个学生的妈妈是一个售货员,家里生活挺清苦。一天,她的老师对妈妈说:“有便宜的衣服给我买一件,要皮衣。”老师的一句话,便成了学生家长心头的一件事儿:皮衣没有便宜的,怎么办?家长只好自己掏钱给老师买了件“便宜的皮衣”。
“就因为买这件皮衣,我们家得向人家借钱,因为买皮衣,我们一家人一个月吃的是什么呀!”就为这件事,我恨她一辈子!“事情虽然过去好些年了,学生依然是那样愤愤不平。
可见,教师不经意间的一个“特殊”要求、可能就会把自己极不光彩的一面保深地埋在学生心里,埋下了师生对立的种子,埋葬了师生真情。
超越传统,构筑21世纪的师生关系
在今天的学校教育中,师生关系尚带有浓重的传统色彩,师道尊严等陈旧观念对师生关系依然产生根深蒂固的影响。为了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实现21世纪的教育理想,我们需要构筑一种真正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型的师生关系,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时代课题,是历史赋予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21世纪的师生关系什么样近几年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传统的师生关系是确立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的障碍,越来越认识到这种师生关系对培养创造性人才的不利影响,并思考和尝试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以期使它成为改革传统教育、教学的有效途径,成为实施素质教脊的重要环节。
那么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具有怎样的性质和状况?有的学者提出:“应当具有明显的教育性、情感性、双向性、人道性等多方面的特征”我们认为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必须以民主、平等为基础,师生之间是一种互相理解的、真诚相待的、共同进步的关系。是一种适合于现代化要求的、面向21世纪的师生关系。
更新观念,构筑
21世纪的师生关系的根本
一定的师生关系,是受一定的教育观念影响的。21世纪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藁础之上的,因此,不摆脱应试教育下的陈旧观念,就不可能建起崭新意义上的师生关系。或许这位禊范教师的悲哀可以引起我们的深思。
陈老师是北京某中学的一名模范教师,她每天早出晚归,一心扑在工作上,班里的每一个学生都装在她心里,班里的每一件事她都认真处理。可是有一天她收到学生这样一封信:“老师您每天早上第一个走进学校,晚上又最后一个离开学校;您不辞辛苦地找我们谈话,还专用一个小本子把张三、李四的,情况都记在上面;中午您不放心,来陪我们吃饭;平时上课,您还要趴在‘瞭望口张望。老师啊老师,晚上别人都回家了,您还找人谈话,您真是辛苦极了。当我们看到您这些时,我们不知道跟您说些什么。因为您所付出的和您所得到的没有成正比,同学们都不喜欢您。只是觉得您很可怜,但是您并不可敬,希望您尽快地想想这是为什么?“陈老师看后伤心极了。
为什么陈老帅全身心地付出,却收获不到学生的理解和尊敬,为什么对这样的一位模范教师,学生不认可?问题出在哪里?问题就出在观念上。在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的今天,陈老师在教育中还把学生置于被动地位,依然采用看、管、盯、压的老一套做法,当然不会取得良好效果,师生关系也不会融洽。尽管陈老师主观上并不想与学生产生矛盾,但是观念上的格格不入迟早会诱发师生矛盾。这个事例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构建21世纪的师生关系,第一位的是更新观念。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之一。
20世紀以来,世界教育现代化的一个基本进程、就是在教育中重新确立了人的价值,确立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而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要依赖民主的师生观。北师大教育系副数授康健认为:“教育现代化的第一要义是教育的民主化。如果没有教育的民主化,就没有教育的科学化,也不会有教育的现代化。所以在教育过程中,如果不能实现现代的民主师生关系,就意昧着不可能建立现代的教育体系和教育制度。
实现教育民主,教师必须树立平等的思想。它包括两个内容:一是教师和学生虽然在教育中职责和任务不同,但地位是平等的;二是学生虽然在特点,成绩等诸多方面有所不同,但在教师眼里地位应该是平等的。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中太忽视民主,平等、尊重这些东西了。教师被认为是教学活动的主宰,学生只是教师意志的服从者,这样的传统观念,直紫绕在我们一些教师的头脑里,因而体罚学生被视为“合法”,训斥学生是天经地义。课上教师习惯于只有自己讲的权利,没有学生问的权利
在一项“课堂提问情景”的描述中,学生“从不”会打断老师的讲课,提出自己的问题或困惑者高达93%;学生“从不”能针对教师讲解的观点,提出不同意见者达91%。在这样日复日的“教学情景”中,学生变得唯唯诺诺,缺乏创造活力。
鉴往知来,为了让我们的教育有一个大的改观,必须营造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环境。教育民主,就意味着教师不以“权威”自居,不搞“一言堂”,与学生共同探讨真理,共同进步。教师与学生以平等的身份交往,就意味着教师要“眼睛向下”,放下架5;就意味着教师要有豁达的心胸,真诚的态度,炽热的情感;就意味着教师不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一视同仁、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学生家庭的文化、经济、政治等背景以及学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民主、平等的标志是尊1K。学生作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需要得到教师的尊重。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尊重学生是对现代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应该作为教育的第一原则。不把一些程式化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是尊重;把学生犯错误视为必然,不过分苛求,这是尊重;把划一的教育变为有个性的教育,因材施教,这也是尊重。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的尊严,包括对学生的个人选择、个人独立的观点、个人的评价、个人的兴建和爱好等的尊重。
“不听话的孩子也是可爱的。
詹万生教授认为“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最核心的是学生观问题”。
在大多数教师和家长心目中,听话的孩子是好孩子,考分高的学生是好学生。北京西四北四条小学教师梁勇不这样看,他在一次“德育实效性研究会”上提出了一个理念:“不听话的孩子也是可爱的。”我们或许在这里还应该加上一句:”成绩不好的孩子也有可爱之处。”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半个多世纪前就曾提出这样的教育主张:“解放儿童的嘴巴,使其有提问的自由,从不许多说话中解放出来。”梁勇说:“这些观点促进了我认识上的改变。老师都喜欢服从、听话的学生,但服从如果不敢问理由,就成了盲从。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敢提出自己的看法,也不会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所以学生一旦不听话甚至顶嘴,教师不妨耐心倾听,让学生表明自已的思想,如果他们说得对,老师不妨承认自己错了;如果他们说得不对,老师也可以对症下药,因势利导。”
这是一种现代的学生现,它承认学生是具有思想和感情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人格,需要和愿望,需要得到教师的理解和尊重、在这样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师生关系才能“让鲜花和小草都享有阳光”
“把‘不许的教育变成‘许的教育”。北京市西城区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主任,特级教师丁榕过去的一个学生和她讨论什么是教育。学生间:“丁老师您说教育等于什么?您能不能用公式写出来?”没筝丁榕回答,学生就开了腔:“我的感觉是,教育=不许xx。教育这么多年了,从我当年坐在教室当学生,到现在我又坐在儿子的教室里,感觉没有多大变化,还是听老师告诉学生不许这,不许那,老师好像天天研究的就是学生不许干嘛,所以我说教育=不许xx
上面的话说得虽然有些刻薄,但问题提得很尖锐,多年来,我们的教育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的教育。许多教师把对学生活生生的教育变得机械和冷冷冰冰了;用“不许”这简单的否定,拉大了教师学生的距离,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教育观念的落后,反映了教师对学生这个教育中的主体的研究的缺乏。在个体意识不断增强的今天,“不许“这带有训斥味道的字眼,不知会引起多少学生的”逆反心理”。
丁榕说:“我们能不能把教育变成允许的教育,在新的教育观念下,赋予它个全新的模式允许学生做这,也允许学生做那,教师来引导学生怎么做”在这样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中交往,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能不和谐吗?
在教育观念转变的基础上,北京西城区实验学校教师胡颖止在尝试着,种“无批评教育”——让学生在教师鼓励的眼神、亲切的话语中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使学生在乐于接受的心理环境下,积极努力地改正错误,争取进步,也触洽了师生关系。
提高教师素质,构筑
21世纪新型师生关系的关键
教师是教育的主体,一般来说,师生关系不佳的责任主要在教师一方,而造成师生关系紧张的原因与教师自身素质不高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构筑21世纪新型师生关系,提高教师素质是关键环节。提高素质包括道德素质、业务累质、心理素质和行为素质等方面内容。
教师要有人格魅力。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职业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因此,教师重要的是在学生面前树立好自己的形象。
我们有这样的经验:学生接纳、喜爱某个教师,往往是从对这位教师的敬佩开始的。这种敬佩来自干教师的素质和修养,包括教师的思想道德、情感、品格、工作能力、知识水平、生活态度、艺术修养等多个方面。
学生的眼睛是雪亮的,教师的言行举止无不在学生的视野之中,教师应该时刻意识到这一点。丁榕认为:”在学生面前教师没有个人行为。”这就是说,教师要随时注意塑造好自己的形象。
丁榕提出:“以高尚道德使学生高尚。以渊博的知识使学生聪明,以自己健康的心理去塑造学生心理的健康,教师要用行动说话。
教师头脑中应该有法律这根弦。
教师的一些行为有时会涉及法律问题。如果教师了解自己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同时也了解学生拥有的权利,也许就不会把学生赶出教室,就不会做出伤害、体罚学生的极端行为。刘慧珍强调:“教师只有在了解了学生权利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正确地对待学生。
近几年,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教育法律,法规,像《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都对学生的权利有明确的规定。比如个人隐私权,《未成年人保护法》就有规定:未成年人有隐私权,没有经本人同意和家长的许可,任何教育管理人员都不能私拆他的信件。可是教师往往很少从法律的角度考虑问题,更设有意识釧自己的某种行为是违法的。
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各行各业都要依法行事,教育也不例外。比如,有的学校或班级规定学生多长时间不来上:课就得停课处罚。停课作为种惩罚手段,看起来是为了教育学生,实际上这种做法是违法的,因为法律赋予了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学校和教师无权剥夺。因此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要提高法律意识。
交往有道,友情无边
教师要得到学生的尊敬、信任和爱戴,使自己具有强大的教育感召力,光有责任心、事业心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寻找多种方法,掌握一定技巧,去赢得学生的心,使学生成为自己的知心朋友。
心灵互动。
要当一个真正使学生真欢的好老师,不是教师见到学生笑一笑,学生高兴地叫一声老师这么简单的,而是多少次师生心灵碰撞的结果。教师想的和学生想的能不能呼应起来,如果不能呼应,学生的心里话当然不会跟教师讲;如果常常能呼应,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就会缩短,逐步消失。要做到这一点,丁榕老师有不少经验。
办法之一:与学生寻找共同语言。丁榕当年就上看天文、下读地理,左顾历史生物,右盼数、理、化,每学期凡是学生学的课本,她都看一遍,就连习题都做一遍。和学生谈论学习上的事,难不倒她。如果真有她不懂的,也會虚心向学生学习。课间她与学生一起活动,假期里她组织学生天南地北地搞活动。
办法之二:与学生共情。学生喜欢的、爱好的,教师也尽可能地去真欢:学生犯了错误,做了错事,教师要体谅学生的心情。
办法之三:心灵共振。学生对教师好,教师要回报,丁榕说:“对成人可不必事事都回报,但对学生就必须这么做。学生今天给老师一个笑脸,他都会想着老师看见了没有,你要说看到了,他(她)会特别高兴。”这不仅仅是一种信息的传递,更是种心灵的沟通和互动。
丁榕做班主任的时候,班里的每个学生过生日,她都会准备一个小礼物,一大早放在学生的课桌里。
到丁榕过生8的那一天,学生送给她一本相册,上面放着每一个学生从小到大的照片,旁边还写着学生的话。当时丁榕真是感动极了。但是丁榕并没有只限于感动。她抽时间也给班里的每个学生制作了一张关于自己的卡片。
卡片上面贴着照片,还写上了字。一张是充满稚气的儿照,下面写看:“我希望我得到的和我拥有的永远是一颗童心——我的童年”;一张是她十七岁时候的,下面写着:“我希望今后永远是你的朋友——我的十七岁”;第一张是她做班主任时拍的,下面写着:“永远不忘你,这个班——班主任。“在这个卡片的最前面是一张生活照,并写了一段富有激情和诗意的话:“我爱大海,爱它气势磅碑;我爱高山,爱它雄伟气派;我爱原野,爱它富有生命;我爱花圃,爱它绚丽多彩。我最爱的还是这裸属于我的榕树!虽然它不成材,下雨了,你可以到我这来避雨;太阳晒了,你可以到我这来乘凉。我就是这样一棵榕树,愿为你避雨、乘凉、遮露,更愿为你,我的孩子们奉献我全部的爱。”
当学生收到丁老师的这张卡片时,那高兴劲儿,那珍惜劲儿还用说吗?我们不难想像这张卡片在学生心中会激起怎样的波澜!
宽容——教育的秘诀。
丁榕说:“宽容比惩罚更有收获。惩罚是教方,宽容也是教育,但是现在我们的学校里似乎只认惩罚,不认宽容。”
中小学生犯错误是难免的,因为他们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行为上都处于不稳定、不成熟时期,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学生犯了错,教师作为一个教育者,为什么不能多给学生一点宽容?
丁榕曾有个学生偷了东西,她当时并没有批评这个学生,而是拿着自己的一枝钢笔送给他,还亲切地对他说:“我知道你特别喜欢钢笔,特别需要用,这枝钢笔送给你。我知道人家的东西你肯定不会要,你只是喜欢,拿着看看。你趁人不注意把人家的钢笔送回去。”
丁榕的做法算不算教育?她没有斥责学生,更没有把他“揪”出来。面是巧妙地让他改正了错误,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境界中健康成长。
几十年后,丁榕的这个学生带着自己的孩子来看老师,他一进门就跪在丁老师面前对孩子说:“没有奶奶就没有你爸爸的今天。”学生说的是肺腑之言。
梁勇也深有体会地说:“对待学生的过失,轻易地采取惩罚的手段,往往不会取得理想效果,因为没有给他以期望。学生有过失的时候也常常是教育最有效果的时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使他们急于求助。如果这个时候,教师宽容了学生的过失,甚至自责是自己教育得不够才导致学生犯错,甚至为学生的过失保密,免其自尊心受损,可能会使学生刻骨铭心。
角色转换的艺术。
李书华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现在有很多年轻教师观念比较新,愿意和学生们加强交流,成为学生的朋友,所以有的教师在穿着打扮上、语言上都力求与学生接近,以为这样就能建立起好的师生关系。李书华说:“我觉得这只是在表层上的努力,教师中竟是教师,他应该是学生的朋友,但更成该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应该在更深层次上挖掘自身的潜能。”
这实际上提出了、个教师的角色问题,丁榕曾对教师的角色进行过概括,她认为教师应有五种角色:“他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人生道理的时候,应该是老帅,循循善诱;他在关心学生疾苦的时候,应该是母亲,无微不至;他在和学生交往中,应该是朋友,心心相印;他在生活中,和学生应该是兄弟姐妹,无话不谈;他在学生犯错误的时候,应该是医生,治病救人。
把教育变成一种需要。
有的教师对学生可谓苦口婆心,但效果并不好。为什么?因为在老师教育学生、找学生谈话时,并没有考虑学生自身的需要。谈话如果只是教师自已的单方面的要求,学生听话时必然心猿意马。
如果把教育变为学生的一种需要,那就会出现奇迹。丁榕的做法是,接新班,她就在教室里宣布:“我这个老师不找学生谈话。”但是她又对学生说:“我随时等着你们来看我,你什么时候来找我,我什么时候接待你。你半夜来,我半夜接待;吃饭时来,我放下饭碗;我有工作,另给你安排。”结果,来找丁榕的学生排上了队。这样就把被动的教育变成主动的教育,学生需要的教育。
构筑21世纪的师生关系,还要解决学校制度落后,教师评价不科学、教师负担过重等方面的问题。目前在上海悄然出现的小班化教学,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在人类社会开始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的时候,我们来探讨师生关系这样一个问题,并不仅仅是因为我们发现现在的师生关系面临许多问题,更主要的是,我们认为在这样一个人类新纪元来临之际,教育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源,将对我们国家21世纪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师生关系恰恰是教育当中一个处于核心地位的问题,它直接影响到教育的质量,教学的效益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如果我们的教师都能意识这一点,自觉地摈弃传统中落后的教育观念,以全新的教育理念来构筑21世纪的师生关系,让校园里所有的花草都能得到陽光普照,那么,摆在我们国家和民族面前的,将是一条更加光明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