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潜能开发的主要思路与对策

2000-02-02 00:48毛晓红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00年4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大学生课程

毛晓红

一、在教育思想的转变上。高校应该摒弃传统的英才教育模式.树立素质教育的新观念。并与择业和成才教育有机结合。体现大学生就业潜能开发的针对性

毫无疑问,转变教育思想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先导。没有教育观念的转变。尤其是教育价值观、质量观和人才观的转变,素质教育就不可能推行,大学生就业潜能的开发更不可能取得成功。而传统的英才教育模式,它的人才培养目标只是为少数智力佼佼的大学生提供了发挥自己潜能的机会,对学生天赋过于重“高”轻“低”,不仅使精英人才的整体水平下降,而且对整个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多层次的需求。为此,我们要把素质教育与大学生择业和成才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大学生,充分注重人职匹配和自我潜能的发挥,并把它渗透于高校教育的整个过程。最近几年,西南工学院把素质教育课程同就业指导结合起来。在《思想品德修养》中进行成才教育;在《人生哲理》中进行择业观教育;在《形势政策》中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形势,深刻理解政策;在《职业道德》中进行就业指导教育.以满足大学生渴望成才的愿望。西南师范大学不久前推出“模拟毕业生招聘会”,请来20个用人单位让该校非毕业班学生当一回“毕业生”,在招聘会上给自己照照“镜子”,提个“醒”。该校要求用人单位对男女大学生平等对待,公平、公正、公开竞争,给每一个大学生以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一些本专科学生,凭平时在学习生活中练就的一身本领和自己的特长,在用人单位前极力表现自己的“闪光点”,频频给自己“综合测评”添分,使在场的旁观者啧啧称赞。据反映,在这次招聘会上涌现出来的不少“女强人”,让大多数男生刮目相看。通过这次生动具体的教育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成就感、使命感、紧迫感,增强学习的动力,使每一个大学生都在他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都在他天赋的范围内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自我规划,更好地把握自己的人生航程,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二、在课程设置的安排上,高校应该在兼顾学科自身发展需要的前提下构建新的课程体系,结合实际情况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大学生就业潜能开发的能动性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个人职业选择的自由度将会加大,而且一个人在业期同平均更换4至5次工作岗位的频数还会增大。职业与工作岗位的变动必然会导致一些人工作的专业领域与他们在高校所学专业不同。由此可见,企图通过4年本科教育就要求把一个大学生培养成为某个学科领域“专家”的观念,要求大学生4年学习的知识工作之后一辈子“够用”的观念等,与现代社会的发展、教育思想的进步以及终身教育的思想是不相符的。因此,我们要突破过分专业化的观念和狭隘的专业利益观念,树立课内外教学与活动统一、综合基础与个性特长统一的课程观,增加课程弹性。加大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性和教学空间,按照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要求构建各具特色的多样化的课程体系。重点可放在强化主干课程,扩大选修课程,加强学生思维训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上。在注重学生知识“深度”的同时更要注重知识的“广度”。促使学生主动地、积极地、有效地得到发展。重庆涪陵师专针对地区师专学生本身和服务对象的鲜明地域性,开设了突出地方特色的特色课程,如三峡文化概论、三峡库区“民间音乐研究”、“民间工艺品设计制作”、“民间体育研究”等。同时,还将带有浓厚乡土特色的艺术形式和体育项目渗透到理论课程教学中去,如把苗族、土家族的扎染、草编、竹编、壁挂纳入“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等课程中;把民间小调、地方乐器运用纳入“和声乐”和“民乐”课程中;在“学校体育学”课程中增加了利用当地地形、器材等资源进行农村中学体育教育的内容;在“武术”、“体操”等课程中增设民间武术项目、民间活动团体操的设计编排等。由于该校从满足市场经济对人才的多角度选择的实际出发,充分体现专科教育的特点。对理论课程的设置坚持以知识应用为目的,特别突出地域文化特色,不仅丰富了师专艺体教育的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教学,发展了学生思维,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结合农村中学的实际,借鉴民族民间艺术形式,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中学艺体教育的能力,增加了师专学生对农村中学艺体教育改革、发展的适应性。因而该校历届音、体、美专业毕业生由于综合素质较为全面、又安心于农村基础教育而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学生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凭着良好的素质和应变能力赢得了市场。所以,把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紧密地有机地综合起来考虑,就在于充分挖掘和发挥这些有利因索的作用,促进学生知识结构合理,个性和谐发展,以增强大学生就业潜能开发的能动性。

三、在社会心理素质的培养上,高校应该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让学生与社会各层面、各行业交流,引导大学生正确观察和处理现实社会生活中所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增强大学生就业潜能开发的现实性

人们的一切真知灼见都来自于实践。改革开放后,学校的周边环境、经济机制已发生了改变,对大学生的就业教育如果只靠校内教育,其可信度、教育的效果毕竟有限,待大学生就业与社会实践接触再开始提高能力,充实知识,可能为时已晚。应该说,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以及各行各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最丰富、最可靠、最有力的教材。因此。我们要在课堂教育的基础上,认真观察社会,及时了解各种变化和动态,了解大学生接触社会的各种途径,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大学生克服由学校走向社会的心理障碍,把视线从校内移到校外,从教育战线移到其他各条战线,并辐射到社会的各个角度,方方面面。同时努力促使大学生把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正确地面对社会,正确地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和人际关系,使他们的思想认识经历—个实践检验的过程,在实践中获得升华。四川大学新闻学院在教学过程中,开展了多种多样的与社会各界特别是新闻界相结合的丰富多彩的社会联系活动。该学院为使新闻办学同社会的联系制度化、规范化,在成立教学咨询委员会、专业委员会的基础上,还专门成立了社会实践指导委员会。这个社会实践指导委员会的主要职责一方面是请企业家、厂长、经理和新闻实践单位负责人进入学校指导新闻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与业务实习,同时还亲自讲授一些课程。另一方面委员会又组织学生走出学校到工厂、农村、乡镇企业参观采访,确保新闻系学生4年中有半年即一个学期到新闻单位实习,并请新闻单位的编辑、记者担任指导教师,实现了“3.5+O.5”的教学模式。广大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到社会中去、到新闻实践中去,使他们把书本和课堂上学到的东西拿到社会和群众中去运用、去检验,进一步了解了社会,熟悉了人民,懂得了做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

的基本要求。这样做既有利于大学生全面提高业务素质,也能使大学生的社会心理素质、生活能力得到迅速提高,为毕业后成功走向社会做好充分准备。

四、在就业工作的指导上,高校应该针对大学生的不同学习时期、不同重点内容分阶段地进行,提高大学生就业潜能开发的成效性

目前,大学生的就业潜能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已经具有,但由于某种原因未发挥出来;另一方面的潜能是现在还不具备,但经过一定的训练之后可以拥有的。而就业指导教育是解决上述矛盾的有效途径。但是,不少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究竟是针对毕业生的短期行为,还是一个长期进行的工作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十分清楚。有很多学校把就业指导理解为只是集中在学生毕业前一段时间里的工作,这种认识是片面的。要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首先应该了解、掌握现在大学生的学习和职业认知状况,这样才能采取相应的办法,“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做到对症下药。西南地区不少的高校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有计划、分层次地安排就业教育内容,确定就业教育的重点和采取的教育形式。一是在大一、大二时期,重点放在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发现学生的不同优势,寻求学生所适合发展的方向和择业取向上。一些高校通过给新生发放求职意向调查表、职业兴趣测试表、综合能力测试表等组织学生进行自我测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特长和不足,初步建立起职业意识,从而树立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变压力为动力,努力塑造自己。对二年级的学生,通过采取就近就便地组织学生参加毕业生“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活动,亲临其境地体会一下就业市场的竞争场面;或组织学生到国有企业参观访问,了解人才需求情况和就业程序,对学生进行初步的职业“定向”教育,以便学生在未来职业目标的确立上充分考虑自身的不同潜能或某些优势潜能。增强扬长补短、自我完善的主动性。二是在大三、大四时期,重点放在对学生进行国家有关的就业方针和政策方面的教育.讲授求职中的基本知识,开展求职技能技巧培训等较为具体的就业指导活动上。对三年级学生,一些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对学生进行职业“导向”教育,并通过在教学中适当安排自行拍摄或从电视台、网络上下载的有关大学生择业的录像片,系统地进行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教育以及成才观念教育,使学生原有的某些潜能在学习比较中淘汰或扬弃,而让位于具备的优势潜能,从而使潜能发掘集中在特定的且标或目标层次上。对毕业班学生则着重进行当年的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和职业“去向”教育。有的高校事先安排学生分别担任“考官”和“考生”在课堂上模拟考场,让学生了解面试程序、面试礼仪和面试题目,通过模拟答辩。讲授求职择业技巧,使大学生的就业潜能开发力争在个体的个性化和独创性上着眼,让创造性才能和聪明才智在就业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这样就使大学生的就业潜能开发始终贯穿在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中,不断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事实证明,只有坚持分阶段、依次递进这样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才能切实提高就业潜能开发的成效。这是实施大学生就业潜能开发的关键所在。

作者单位:四川西南工学院院办

(绵阳6210021)

责任编辑:向欣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大学生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优化策略探析
大学生就业趋势
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及对策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创新与优化分析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