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龙
大学德育是师生双向行动过程,教育者对学生施加的影响,包括他所提出的要求、内容,采取的方式方法等,要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活动规律和发展水平,从而促进其发展。要了解大学生品德心理形成规律,就可以把教育工作做得更自觉,更有成效。本文旨在从心理学角度,根据大学生品德心理形成规律,探讨提高大学德育有效性的途径和方法。
一、建立积极的态度定势,消除意义障碍
教育者把社会道德规范传授给学生,对学生提出要求,学生是否接受或多大程度上接受,首先依赖于他们对这一教育本身的态度定势和对进行这一工作的教师的态度定势。学生对教育内容或教师的积极态度定势,会使他们乐于接受教育的要求并努力执行;而具有消极的态度定势时,即使是正确的内容与要求,学生也会听不进去,不认真执行甚至反感。所以帮助大学生形成对品德教育的积极态度定势,是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前提。
在品德教育实践中有时会看到,有些学生不愿接受道德教育,有的知道了道德要求,却不能付诸行动,甚至产生对立情绪,严重时拒绝接受来自教育者的一切要求。这也是因为学生出现了某种意义障碍。这种意义障碍产生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或者是教育内容上缺乏知识性、理论性、趣味性、情感性,不结合实际,不符合学生的需要;或者是德育方法上忽视引导.简单生硬,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或者在评价和处理问题时不公正引起学生反感;也可能由于个别教育者言行不一,不能以身作则,使学生产生不信任感等等。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改革教育内容,改进德育方法,消除意义障碍,才能使品德教育取得好的效果。
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加社会实践的直接心理体验
人的品德心理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在多渠道多途径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不但可以检查自己已有道德认识的正确性,通过动机斗争,达到生动的情感体验,逐渐将社会要求内化为自己的道德需要,促使道德认识向信念转化;而且可以锻炼和培养劳动习惯,提高实践能力和实践判断能力,从而又促进道德意志向道德行为转化,有利于大学生优秀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在引导和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要在认识上引导和提高大学生对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与动机的认识。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接触社会、接触工农、接触实际多了就有可能使他们的立场、感情及思想方法得到根本转变,才能在实践中积极主动认识社会,在服务于社会的过程中认识自己,完善自己的品德和个性,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感。
三、促进学生学习先进榜样.增进学生道德方面的间接经验
榜样教育既是培养学生品德的一种方法,也是对大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进行榜样教育时,需要充分考虑学习者模仿特点及其心理状态。大学生的模仿特点是:有意模仿多于无意模仿;模仿榜样的外部特征,也效仿榜样的内部人格特征和精神面貌;把多个榜样综合成一个理想形象;具有评价榜样的独立性、选择榜样的自主性和学习榜样的稳定性。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要注意先进榜样的树立和选择。先进榜样具有以下特点时,最容易引起大学生的仿效:(1)先进榜样具有典型性,确实是学习者的楷模;(2)先进榜样具有权威性,即为公认的学习榜样,或是由权威人物推荐、介绍的;(3)先进榜样的情感性。使学生对榜样产生爱慕、愉快的情感体验;(4)先进榜样的接近性和真实性,富于时代特点,即榜样与学习者之间有相似之处,使人感到真切可信。
学习榜样,其实质就是把体现在榜样身上的道德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身的品德。实现这种转化是长期的。为了促进这种转化,主要应抓4个环节:一是把学习先进榜样的客观要求转化为学生内心的自觉需要,引起学习榜样的动机;二是促进学生对先进榜样思想的理解,学习榜样的本质;三是以先进榜样的思想行为为标准,把认识转化为自觉行动;四是坚持道德实践,把不经常的道德行为转化成道德习惯、道德品质。
四、加强学生自我教育的自觉性,形成对自己道德行为的正确评价
自我教育是大学生为了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而自觉地进行转化与行为控制的活动,是大学生在道德修养上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是大学生品德培养的必要手段和根本途径。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必须把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才能形成良好的品德。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项十分细致的工作。这就要求注意以下事项:一是要激起学生自我教育的愿望。如引导大学生以自己的言行与他人进行比较,促进其自我观察、自我启发、自我教育的愿望;或举办英模报告会、演讲会和读书活动等,都是激发大学生自我教育愿望的十分有效的方法。二是帮助学生掌握自我教育的方法。例如,指导大学生记日记,可以从中练习自我观察、自我表白、自我解剖的方法;言行对照,和友伴倾心交谈,可以正确认识自己;评价总结,可以分析自己的内心世界,引起自我激励。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需要积极引导,并从方法上给予具体帮助,才能有所见效。三是利用集体教育,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通过集体的正确舆论、讨论、评价以及公正合理的批评与表扬、奖励与惩罚等,提高大学生自我认识能力,增强大学生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及责任感。
作者系镇江市高专学生处长、副教授
(镇江212003)
责任编辑:袁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