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华
○“妈妈语”是母亲与宝宝对话和交流时所使用的一种特殊的语言。
○“妈妈语”要和婴幼儿现有理解水平一致。
○“妈妈语”能促进宝宝的语言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缪小春教授长期从事儿童心理发展的教学和研究。近年来,他注重儿童语言发展的研究。日前,笔者就许多家长关心的0~3岁婴幼儿的语言发展问题,特地采访了缪小春教授。
问:不少家长都想知道自己有意识地教孩子说话到底有没有用?请问孩子的语言能力是否不用教就能自然获得?答:这其实是心理学界一直在争论的一个问题,即语言能力到底是遗传决定,还是后天习得?哲学家、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都注意到这样一个奇特的现象:在短短的几年中,在没有成人有意识的系统的教学条件下,婴幼儿就能掌握母语的复杂规则,能理解并能运用母语的口语。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语言学家强调先天论,认为人类具有专门管语言获得的先天的大脑机制———语言获得装置。与此相对的是学习理论,它强调教育而不是本性对语言发展产生最有力的影响。现在大家普遍接受相互作用论,认为一方面先天机制为儿童语言学习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后天教养对儿童的语言学习也起重要作用。国外研究发现:父母注意与孩子的对话、交流,特别是运用适合儿童语言水平和特点的言语,国外称之为“妈妈语”(MOTHERESE),其子女的语言学习与父母不注重这一点的孩子有明显差异。
问:您提到“妈妈语”对婴幼儿的语言发展有一定作用,您能谈得具体一点吗?答:“妈妈语”其实就是母亲(或其他成人)用与成人交谈时不同的语言与孩子对话和交流。如果注意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妈妈语”能促进孩子的语言学习。家长要注意:“妈妈语”要和婴幼儿现有理解水平一致,充分考虑到孩子的注意力和兴趣;“妈妈语”要与婴幼儿的活动场景一致;“妈妈语”要与婴幼儿言语的语义相关联,如宝宝说了两个词,大人应尽量猜测、理解孩子话的含义,把它补充完整或纠正其错误。这样,就为儿童的语言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
问:有些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说话晚很着急,担心孩子的智商不高,您对此怎么看?答:儿童的语言发育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只要在正常范围内发展,家长不必担心。至于语言发展和智商的关系,心理学界有人认为是语言决定认知,大部分人认为应是认知决定语言。目前的研究尚未发现说话早晚能预测智商高低。
问:很多家长在琳琅满目的婴幼儿读物面前犯愁,不知选择什么样的书刊能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答: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语言水平、兴趣等选择阅读材料。如果是初步口语学习,阅读的目的主要是理解词义,可以选择一些配有图片的书,最好是一个词下配有几幅图片,每一幅图表现不同场合下词的应用或词义的不同侧面,便于婴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词进行概括和理解;画面最好是彩色的,鲜艳的色彩和谐地搭配,更能吸引孩子;画面大小要能够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构图尽量简洁明快。
问:有些家长在孩子刚开始学说话时就让孩子背诵唐诗宋词,尽管孩子不解其意,您对此有何看法?答:是好是坏很难一概而论。我还是强调家长要根据孩子的特点和兴趣进行引导。如果孩子感兴趣,背诵不解其意的古诗也未尝不可,他可以在机械记忆后再慢慢消化。如果只是大人感兴趣而孩子不感兴趣,逼孩子完成硬性任务,那就不可取了。一般说来,学前儿童的主要活动是“玩”,父母可在“玩”的过程中,适当地进行教育。
问:有些家长在教孩子认字时,发现孩子认的是图片,并不认识单独的字,他们想知道是不是图片妨碍了孩子认字?答:我们前面谈的是口语发展,认字则是书面语的学习。口语注重理解词义,主要是建立音和义之间的联系,而认字强调字形,主要目的在于建立音和形之间的联系。在儿童学习词义时,图片和实物能帮助儿童建立词与意义之间的联系。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认字,可以直接出示字,把儿童的注意力吸引到字形上来。图片有时确实会喧宾夺主,这就要看采用的方法如何。我认为学前儿童在语言发展方面的主要任务是发展他们的口语,如果儿童感兴趣,适当地教他们认些字也可以,但不必把认字作为一项任务,更不必勉强。
问:在儿童的语言发展方面,您对家长有什么建议?答:家长一定要注重与孩子的接触和交流,这是儿童语言发展的主要渠道。1~4岁是婴幼儿口语发展最快的时间段,一般基本能掌握母语,但儿童语言发展的个体差异很大,家长要了解自己孩子的特点,结合孩子的个体差异进行训练。国外研究发现,比儿童现有水平稍高水平的对话最能引起孩子的兴趣。
(注:乔姆斯基是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他的代表作为《句法结构》。他主要理论是著名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