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文华��
平心而论,女儿学说话的月龄不算很早,17个月才出现飞跃:开始鹦鹉学舌地重复大人的话或字词。但她从字词到句子的飞跃时间较短,20个月时已能在无任何提示的情况下使用主谓或带宾语的句子。我觉得促成这个飞跃的因素之一就是多和宝宝说“废话”。
和宝宝说什么样的“废话”?总结起来就是触景生“话”,看见什么说什么;宝宝说什么大人应对什么;巧妙提问,鼓励孩子多开口、多练习。当然,持之以恒地坚持这样做最为重要。
触景生“话”
语言看不见摸不着,婴幼儿就是通过大量重复的语言刺激来模仿和学习的。如能把语言符号和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也就是说,让语言的环境凸现出来,婴幼儿接受的刺激就会比较强烈。成人对许多现象司空见惯,但对睁大眼睛认识世界的婴幼儿来说,一切都是全新的,大人要有耐心对孩子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在成人看来是废话的话,并鼓励孩子开口。
我的体会是从我说为主到以女儿说为主。我送女儿去托儿所,一路总要和女儿说个不停。一段时间后,变成了女儿对我说个不停:一出家门,她就用小手指着邻居家说:“妈妈,姐姐家。”我点点头:“对,是一芳姐姐家。”她趴在门上张望了一下说:“姐姐没。”我反问:“你是说一芳姐姐到奶奶家去了吧?”她点点头。下楼梯时她会说:“妈妈,鸟叫!”“鸟怎么叫?”我问。“啊啊啊。”“想一想,鸟怎么叫?”“唧唧喳喳。”“对,宝宝叫得比鸟还好听。”我表扬她。走到楼下,她又说:“奶奶,鸡。”“你是说奶奶养的鸡吧?鸡在哪里?”“鸡走。”“对,鸡去散步了。”……这些都是我不厌其烦地告诉过她的“废话”,她不仅学会了,而且会应用了。
积极应对孩子的话
宝宝说什么,大人应对什么,这不是简单地应付孩子,而是积极地理解和引导孩子,不露声色地纠正孩子的语言错误,同时也鼓励了孩子的主动性。当一个小生命来到人间时,他(她)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并发展了只有他(她)自己才懂的独特“语言”,即使是他的父母也只能懂其中的一部分。在学习社会化的语言时,婴幼儿往往游荡在自己的世界和成人的世界之间,说出的词句也是两种“语言”交杂而成的。这时,父母应尽量理解孩子想表达什么,帮助孩子把正确的词句说出来,并鼓励孩子复述全部或部分内容。
我的女儿有很多她自创的词汇,当她一本正经地使用这些词汇和我们交流时,我们没有简单地一笑了之(有时这样的笑对她的错误反而会起一种强化作用),而是尽量猜测和理解她要表达的意思,然后把她所要表达的意思用正确的词句说出来。小时候,她每次看到邻家哥哥都会激动地大叫:“哑哑!”她叫一次,我们纠正一次。现在哥哥不再躲着她了,他要享受那声甜甜的一声“哥哥”了。有一次她接爸爸的电话,她兴奋地对着听筒说:“阿姨,姐姐,奶奶,叔叔!”她爸爸有些莫名其妙,我蹲下来问宝宝:“你是不是想说刚才我们去了阿姨家,姐姐和奶奶不在家,叔叔也不在家?”她点点头。她是想把这件事告诉爸爸。
不要小看这种积极应对,它对孩子的语言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根据国外语言学家的研究发现,中产阶级的子女在学校的语言能力普遍强于贫困家庭的子女,原因之一就是前者的父母对孩子的提问有积极应对,帮助孩子发展运用语言的能力和自信心,而后者的父母则消极敷衍,使孩子缺乏语言练习的环境和机会。
明知故问
大量给予语言刺激只是提供了外部条件,学习语言的关键还在于调动孩子内在的积极性。这可以有很多方式,如采用激励机制,对说对的予以表扬(一个亲吻或一句赞扬的话),使其得到正强化;也可以不接受孩子的非社会化语言表达方式,“逼迫”孩子说大人听得懂的话(假装不懂孩子张大嘴“啊啊”表示要吃,直到孩子说“吃”才给吃的);我常用的是“明知故问”法。
“明知故问”的关键在于提问。提问的难度要循序渐进,过难的问题会把孩子弄糊涂的。女儿有一本她称之为“猫书”的图画书,其实主题和猫根本没关系,只是隔几页有一只猫做配角,正是这个配角吸引了女儿,她对这本书爱不释手。我最初的问题是:“猫在哪里?”女儿很专注地一页一页找猫。等她闭着眼睛都能找到猫后,我就问:“这是谁?”把书中的主人公引出来(我告诉过她这本书讲的就是宝宝自己的故事),女儿兴趣盎然地寻找她自己。等她熟悉每一个人物后,我就问较难的问题:“宝宝在干什么?”或“猫在做什么?”要花较长一段时间,她才能回答出这些动词。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类似的提问,先问宾语,再问主语,最后说谓语。如女儿撒娇,张开双臂说:“妈妈抱。”我会反问:“妈妈抱谁?”“宝宝。”等抱起来后又问:“谁抱宝宝?”女儿会说:“妈妈抱。”我就会把整个句子完整地说出来:“对,妈妈抱宝宝。”次数多了,宝宝尝试一下说出整个句子。有时会说对,有时会闹笑话。她曾扑到爸爸怀里说:“宝宝抱爸爸!”她爸幸福得差点“晕倒”。
根据调查研究发现,婴幼儿和儿童的语言学习能力是惊人的。人们往往对这种潜力估计不足,因而有意识地控制刺激量,或压根不提供足够的刺激量。有时恰恰是刺激量不够成为儿童学习语言的一个障碍。
专家的建议是:根据孩子自身条件,采取适当的方式,向婴幼儿和儿童提供足够的语言刺激。婴幼儿的听先于说,因为说受到发音器官、神经发育、成长经验等多种因素制约,听则可以从胎教即开始。孩子语言学习的“黄金时段”不可逆,父母不能被动地等待宝宝的语言能力自动发育成熟,要替尚不能自主的宝宝选择一些好的磁带、光盘、图书等,为宝宝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不要急于用量化的指标去衡量教育的成果,如规定每天学多少东西。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积累到一定的阶段,天籁般动听的话将会从宝宝的嘴里如泉水样涌出。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博士生)图/邹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