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智德
我国过去没有完整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高级技工、技师主要靠实践锻炼,自然形成。因而我国高级工的比例很低。我国要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的使我国“主要生产技术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下世纪初的水平”的目标。就必须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大批的高级技术人才。为此,必须确立以岗位群职业能力为本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把工业培训作为一条主线列入教学计划之中。
一、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必须建立相应的教育模式
技术需要培训。需要在工业实践中形成和磨炼。培养高级技术人才需要相应地建立以岗位群的职业能力为本、以应用技术为主线的教育模式。我国的高等教育历来是以学科为本。这种教育思想不仅统治了普通高等教育,对高专和高等职业教育也有重要影响。一些从事高专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同志总是心有疑虑,觉得一旦退出学科为本的阵地,本来就地位不稳的高职教育会跨下来。职业教育法确认。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要以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来确定,而不是按学科要求安排。与普通高等教育以学科为本的教育体系相对应。这样就建立了一个以“职业能力”为本的“特殊类型的高等教育”的教育体系。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既然要以“职业能力”为本,课程内容当然要学习应用技术和管理规范,使工业培训按上岗的实践训练。使实践训练占较大的比例,以使学生刚毕业就能基本顶岗工作。
职业教育还要注重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有所重必须有所轻。在大大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同时。理论教学必须大幅度删减。专业课按应用技术学习的需要设置,基础课按专业课的学习要求设置,均以“必要和够用为度”。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这些要求,必将促进我国职业教育更为健康的发展,有利于为我国产业的发展造就大批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我国高专办学的地位过去一直不太稳定,走专升本的路子,体制上不完全通畅;靠职业教育。又担心靠在一座冰山上。高等职业教育本位的确立。必将影响高专的发展。促进高专办学的分化。目前。我国已有57所高专试办高等职业教育.一个以培养高技术人才为宗旨的新型高等教育模式已在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开始形成,这种新型教育模式的主要特征是,通过加强工业培训。促使学生形成较高水平的技术能力。
二、加强工业培训的途径
1.落实以“职业能力”培训为本的教学计划。
以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培训为本的教育思想虽已确立,但要将它具体落实在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上,要进行一番革命性的改革。这样大刀阔斧的改革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和困难。
第一,要转变思想观念。首先,要转变鄙薄职业技术教育的观念。这种观念在教育界根深蒂固,并有十分广泛的影响。亚里士多德就认为职业教育是为从事手工劳动的奴隶和劳动阶层而设,不能被看作正规的教育。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毛泽东主席称赞白求恩精益求精的高明医术后,不无针对地说。这“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可见。鄙薄职业技术在中国也早有市场。其次。要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有这种观念的人总以为理论比较可靠,学生掌握了理论就会指导他的行动,逐步达到教育的最终目标。我们不否认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问题在于我们不仅需要在理论上知道“怎样做”的人才,还需要一批身怀绝技能在工业制造中创制一流名牌的能工巧匠。这样的人才,没有严格的工业培训是很难自然形成的。
第二,要进行课程建设。教学计划是由一门门课程组成的,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课程连续培训才能形成。而目前,在我国找不到这样一个现成的课程表供参考。首先是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具体指什么.这要汇集有关专家研究;其次是这些能力如何形成,这要由职业专家和教育家共同研究。确定了课程结构,一门门课程的内容、体系。还要在教学过程中修改、完善。所以。课程建设和教学计划的完善都要经过一段艰苦的改革过程。
第三。要创造条件落实教学计划。以职业能力培训为本的教学计划。工业培训占比例较大.落实计划需要硬件支持。这在当前国情下是不易解决的。但要认准这是一个办职业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不要因资金不足而走回头路。
2.加强校内外工业培训基地建设。
加强校内外的工业培训基地建设,是提高工业培训质量的基础。为了提高工业培训的质量。高校必须不断创造条件,提高工业培训设备的技术含量和技术等级,改善教学、科研和工业培训设备陈旧落后的面貌。由于当前我国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仅靠学校的投入来满足工业培训的要求,困难是很大的。高职和各类办专科的院校应该创造条件。与企业联合,利用企业先进的设备和仪器,对学生进行培训。我们认为,学校建立有企业界参与的校董事会是实施产教结合的组织保证。学校要态度积极,采取多种方式与企业在人才培养规格、教学体系建设、双证书教育、实习基地建设等多方面合作。按照企业发展的需要,学校也应在应用科技研究、技术推广、新产品开发、承担企业职工培训、为企业输送优秀人才等方面为企业的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使企业在与学校的合作中真正感到互利互惠、优势互补。
3.建设适应于加强工业培训的产学研联合体。
在近几年的工程教育改革中,不同形式的产学研联合体不断出台,但由于体制等方面的原因,有些坚持着,有些不能不半途而废。笔者认为,推行产学研联合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建立产学研联合的共同利益机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运行是与利润挂钩的。学校不能将自己的教育任务变成一个包袱挂在企业身上。(2)学校要有双师型的教师指导在校外实习的学生。(3)企业一旦被学校确定为实习基地,学校要力争组织力量对企业的产品、技术进行研究,帮助企业在国内同行中取得优势地位,有与企业共荣辱的责任感。(4)学校对学生在校外实习期间究竟能学到些什么要心中有数。并充分利用校外的资源,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实习计划。要使校内实践性教学环节与在校外的实习互相补充,共同完成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工业培训计划。
作者单位:西安理工大学(西安710084)
责任编辑:袁海军